•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形式中對時間與空間的表現及自我概念詮釋

第四章 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與實踐

第一節 藝術形式中對時間與空間的表現及自我概念詮釋

論及中西繪畫形式問題較早的論述之一,是宗白華的著作《美學的散步》, 在其「論中西畫法之淵源與基礎」文中說:

中國畫因係鳥瞰的遠景,其仰眺俯視與物象之間距離相等,故多愛寫長方立 軸以寫自上而下的全景。數層的明暗虛實,構成全幅的氣韻與節奏。西畫因係對 立方的平視,故多用近立方形的橫幅,以幻現自近至遠的真景。而光與影的互映 構成全幅的氣韻流動。56

當中談到繪畫視點的表現,而在中國畫裡「長卷」與「立軸」則是特有的繪 畫視點表現形式,那是中國人在繪畫上對於時間與空間觀念的反應,一種延續 的、展開的、無限的、流動的時空觀念,處處主宰著藝術形式最後的面貌。57這 種延續的、展開的無限流動的觀念,在長卷形式的繪畫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長卷 的繪畫形式應該可追朔於早期的竹簡,而後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見 圖 47),以及敦煌壁畫二五七窟北魏的「鹿王本生變相圖」(圖 52)等等的作品。

長卷繪畫幾乎是由右而左的發展,視覺開始於右端,結束於左端,但欣賞時並不 是一次全攤開於桌面的觀看方式,也就是說,觀賞者與長卷的的內容,不會在同 一時間作完全的閱覽,而是在桌面上一面展放左手的畫卷,一面收捲右手的起始 部份。右手收捲著過去的視覺,左手展放著未知的畫面與未來。視覺接觸的過程 中有千萬種的畫面構成變化,分分秒秒在移動,前後發生的內容在組合上有各種 新的可能。而在展開約一公尺的畫面長度來欣賞時,它可以單獨成為一個欣賞的 對象,又可以是一幅完全獨立的繪畫,捲收與展放之間成為過度空間。在過去與 逐漸消失的畫面時,又乍現曙光與端倪,使人好奇又等待新的一景像。

56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世華文化出版,(原載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文叢刊地捲第二期,

明國 23 年 10 月」),頁 138。

57 蔣勳,《美的沉思》,台北: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頁 100。

圖 51 九色鹿本生及須摩提女請佛因緣圖 北魏 第 257 窟 西壁

在顧愷之之後長卷的經典作品也有相當的多,像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 圖》(見圖 48)、唐代張萱《虢國夫人春遊圖》(見圖 53)、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宋朝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郭熙的《溪山秋霽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見圖 54)等等,每個朝代都有傑出的長卷作品,無法一一細數。但在多數的 長卷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結束時,作者總是會在結束時用反方向的圖像造形 把視覺轉回先前的畫面,把結束轉成開始。如此的手法便造成了一個不僅錯綜複 雜的情況,而且銜接卷首的循環往復之時間暗示,是週而復始的「圓」,是易經

「始乾而終未濟」的觀念,亦是熊十力先生解釋《禮記》「天道」時所說的:

天道之運,新新而不守其故。才起便滅,方始即成終。才滅便起,方終 即成始。使無端而終無盡。58

圖 53 張萱 虢國夫人遊春圖 絹本 51.8×148 ㎝ 瀋陽博物館藏

58 蔣勳,《美的沉思》,台北: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頁 104,引《昭代蕭韶》

嘉慶十八年善本,頁 1。

圖 54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絹本 25.5×525 ㎝ 北京故宮

因此,中國古人悟透了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思維,不再任性要求時間與空間的 靜止或固定,相反地,他與時間與空間一起悠遊,這正是莊子「上與造物者遊,

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為友」(天下篇)的理想。長卷的形式,象徵著每一個畫 面是起點,亦是終點。而無與有、空與虛則由觀者自由想像畫面之境,其也代表 著無限的時間與空間概念。

在立軸的作品中,目前可見到的繪畫資料在一九四九年長沙楚墓出土的戰國

《女子鳳夔圖帛畫》,以及一九七三年出土的楚墓《男子御龍圖帛畫》。而一九七 二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利蒼夫婦墓中的《非衣》(見圖 56),是一種幡形最 早的立軸形式繪畫。其作品可分為三個部份:上方畫有金鳥、蟾蜍、女媧、嫦娥 等神畫內容。中央則是利倉妻子的現實人間生活描繪,下方則是兩個力士站在大 魚上,拖著橫條形物,以示海域或地界之景。這樣在視覺上造成不同三個不相主 屬的焦點,是來自上古中國人的宇宙觀,同時也萌芽了立軸繪畫移動視點的先 機。59而後在北宋大家郭熙、郭思父子撰的《林泉高致集》中「平遠、高遠、深 遠」的論述是中國繪畫中移動視點的典籍,而大家所熟知范寬的《谿山行旅圖》

(見圖 55 )作品更是移動視點的最佳範例,更是後人所常拿來引證、研究剖析 移動視點的作品之一。移動視點是中國上古對著無限宇宙所發出的超科學、超邏 輯的思考,也是對有限時空的一種叛逆作為,亦是中國傳統對時空無限流展的基

59 蔣勳,《美的沉思》,台北: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頁 99。

本概念,這是世界美術上獨一無二的美學形式。

在以往「長卷」與「立軸」的論述中,其所談到時間與空間的美學與中國的 哲學觀,是影響我在創作時對於形式的表現與觀念,而時間的流逝是無始亦無 終、無常亦永恆。空間的浩瀚是無盡亦無邊、無涯亦無限。要在有限的畫面空間 中表現時空的無始終、無定象,便常以連作與拼貼的形式來表現中國的宇宙哲學 觀。單幅或局部是一個微觀的世界也是無邊的一景,而整幅與組構後的作品是廣 大的世界也是無盡世界的一景,而單幅

與單幅或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連貫,如中 國繪畫留白概念的一種詮釋。作品不一 定要做合理性的內容安排,和諧是一種 形式美,而衝突、對比也是另一種形式 美感的呈現,而不合理的畫面安排則可 以讓欣賞者對內容作自我聯想與銜接內 容的空間,在自由聯想與銜接時可衍生 出作品無限畫面的可能,是對「留白」

的另一種詮釋,也是藉此將作品與觀眾 間作一種互動關係。因為作品若無欣賞 者的參與,則作品將可能失去作品的意 義與藝術價值,形成只是一幅美麗的風 景畫。但現今在科技文明下,要呈現一 幅裝飾意味濃的美麗景象是何其容易。

圖 55 范寬 谿山行旅圖 絹本 206.3×103.3 ㎝ 台北故宮 西元 1000 左右

第二節 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