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學校品質與房價之關係

的家庭的購屋決策,如 Zahirovic-Herbert and Turnbull(2009)即指出有小孩的家庭 進行購屋決策時,其所支付的價金除了實質的不動產外,將包含其對下一代教 育的投資。

對此,Rosen(1974)提出的特徵價格模型(hedonic price model)因為可以用於分 析許多無法從不動產分割出來的特徵,因此也被廣泛的應用在教育品質對周遭 起廣大的學者開始探討學校品質對周遭房價的影響。Haurin and

Brasingron(1996)使用美國 Ohio 州的都會區資料,並以學生的測驗分數為主要 變數,同時納入犯罪率、非白人家庭比例、實質財產稅率與實質所得等變數建 立特徵價格模型,其研究結果顯示九年級學生的智力測驗分數每增加 1%,將使 學區內的不動產價格上升 0.5%;但若考量財產稅後,將使學區的溢價下降,該 結果不但為優良學校與周遭房價提出正向關係的實證數據,也驗證了 Yinger, et al.(1988)提到的持有稅與學校質量間的負向關係。同樣以學生的測驗成績為依 據,Davidoff and Leigh(2008)使用澳大利亞首都特區的資料,比較沿著學區邊界 在同一街道的兩側的房子是否因位於不同學區而有不同的價格差異。其研究結 果指出測驗分數每增加 5%,該學區內的房屋就具有 3.5%的溢價。而 Cheshire and Sheppard (1998)則指出測驗成績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將會導致房價增加 9.8%,十分可觀。

學校對不動產價格的影響。Gibbons et al.(2013)使用英國倫敦與周遭的中學資 料,發現水平測驗成績每增加一個標準差會產生 3%的溢價,但若是教育加值法 Brasington and Haurin (2006)追蹤美國 Ohio 州同一批學生從四年級到九年級的成 績,其發現隨著成績的提升,對房價並沒有顯著的影響;但以水平成績而言,

測驗成績每增加一個標準差,房價卻會增加 7.1%,指出教育加值法的不適用 性。Kane et al. (2006)則認為同樣使用教育加值法會有如此不同的結果可能與家 長獲得資訊的強度有關,由於教育加值法係以學生的進步或退步程度來代替水 均支出與學生種族組成等數據以為判斷學校品質的標準。如 Brasington and Haurin(2006)、Dhar and Ross (2012)即指出隨著學校對學生的平均支出上升,對 房價也會有正面的影響,其中又以 Black(1999)的結果最顯著,其實證結果顯示 學校對學生的平均支出每增加 500 美元,將使房價上升 2.2%。然而,Downes and Zabel (2002)使用 Chicago 都會區 1987-1991 年資料的實證結果卻顯示學生的 平均支出對房價沒有顯著的影響;反而測驗成績每增加 1%,房價就會上升

成最符合其偏好,該結果與 Rothstein(2002)透過提伯特選擇,發現所得前 10%

的家庭優先選擇的不是測驗成績高的學校,而是學生人口組成符合父母期待的 結果不謀而合。

種族的影響或許可歸因於美國地區特有的背景與歷史因素,但亦有學者推 論此與所得有一定之關聯。Yinger et al.(1988)點出學校質量對房價的影響程度會 受到不同類型的房屋而有所差異,且不同所得的家庭對學校質量的願付價格也

Barrow(2002)則透過多項羅吉特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欲探討不同所 得與種族對學校的偏好。結果顯示隨著所得上升,有小孩的家庭遷移至測驗分 斷優良學校的方法之一。Figlio and Lucas (2004)使用美國 Florida 當地的學校責 任系統作出的學校評等報告為學校品質優劣的判斷標準。在該評等報告發布的

Zahirovic-Herbert and Turnbull(2009)則是以美國 Louisiana 州 Baton Rouge 市 的公共小學為樣本,並以測驗成績排序學校名次,其研究結果顯示學校名次進 析學區內與學校距離之遠近是否會影響溢價表現。Gibbons and Machin (2006)以 英國倫敦與其周遭的公共小學為樣本,探討學校的測驗成績、與學校的距離以

但二者具有加乘效果。相似的結果也發生於美國,Kane et al.(2006)以美國北加 州 Mecklenburg 城市的公立國小、國中、高中為樣本,其實證結果顯示測驗分 數上升一個標準差,將為學區內的房屋帶來 10%的溢價,而每遠離學校一英 里,房價將會下跌 1-5%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Kane et al. (2006)於該研究中指出早期 Mecklenburg 對學區 還未有任何管制時,需求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來選擇學區,種族間所得的差 足的地方,但或許可以多少減緩房價帶來的教育選擇劣勢(Gibbons and Machin, 2008)。

Black(1999)率先提出了邊界固定法(boundary fixed effects)的概念,其係屬 於資料追蹤模型(panel data model)中的固定效果模型10,在學校入學區

(attendance zone)11的邊界線上劃定一定範圍的區域,將樣本限定在該區域內,

以將鄰里條件的差異降至最低。其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邊界固定法後,學校質 量資本化的效果將從 3.5%下降至 1.3%-1.6%,資本化效果的下降表示遺漏變量 與學校的品質間具有正相關,而邊界固定法也被證實確實能減緩傳統未考量內 生性偏誤而導致高估係數值的問題。

Bayer et al. (2007)則進一步結合邊界固定法與社會人口特徵的變量,如收 入、種族、教育程度等均納入特徵價格模型中,其實證結果顯示,學校質量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藉以降低除了「學區」外的不動產特徵差異;第二次則是將同樣位於重點小學 學區內的交易與出租樣本做配對,由於北京的重點小學僅有購屋者才能擁有入 學資格,因此理論上學區對房價的影響會大於租金的影響。然而,住宅分群帶 來的遺漏變量對租金與價格的影響應是類似的,因此,若租金模型中學校質量 的估計值非常小甚至不顯著,即表示遺漏變量的問題並不嚴重,不會導致高估 學校質量資本化效果的問題。其研究結果顯示,租金模型中學區特徵的影響確 實不顯著。換言之,在該模型中學校質量與社會人口特徵間的遺漏變量為不顯 著,亦即,該模型所估計出來的結果並不會有高估的問題;而在房價模型中則 顯示重點小學學區對房價會產生 8.1%的溢價。

除此之外,近年來也有研究指出差異中之差異法雖然主要係用於分析政策 前後的效果差異,惟其亦可以降低部分遺漏變量帶來的偏誤,如 Smith and Todd(2005)即發現使用傾向分數配對模型因無法調整不可觀察之共變量,故會 導致模型估計產生偏誤,而以差異中之差異法配對則可藉由分析兩個時間點的 資料,來消除不隨著時間改變的不可觀察之特性變數所造成的影響(毛治文、吳 文傑,2016)。

綜上所述,在市場的競價效果下,住宅分群是很普遍的現象(Yinger,2015),

從而,學校品質與社會人口特徵間會有無法被觀察到的遺漏變量,而這些遺漏 變量會導致模型對學校資本化效果的估計被高估。對此,學者提出不同的方法 與模型嘗試降低遺漏變量帶來的偏誤,邊界固定法、納入社會人口變數、配對 等,均是以解決遺漏變量為切入點,進一步更細緻化的探討學校品質對周遭不 動產價格的影響。然而,這些方法雖然已被證實能降低遺漏變量帶來的偏誤,

但卻仍然無法捕捉到不動產的空間性質,且亦無法考量到不動產受空間因素影 響的部分,因此本文將於下一節介紹空間效果及相關空間計量的應用。

處理空間相依性與空間異質性二種空間效應(Anselin, 1988)。以下將回顧空間自 相關、空間相依性及空間統計相關文獻,作為後續模型建構之參考。 性較大,而與遠離的地方較相似者則稱為負的空間自相關(Cliff and Ord, 1973)。

空間自相關通常會使用探索式空間資料分析來檢定,其又可分為全域型空 間自相關(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與地域型空間自相關(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全域型空間自相關指標可測量整體空間區域的空間自相關情 集的現象。常用的地域型空間自相關指標有 Anselin(1995)提出的 LISA(Loca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