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輔導工作內容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輔導工作內容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會探討與學校輔導工作內容與學校輔導工作時間比例相關之理論 與研究,並且詳細介紹教育部頒訂的《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2015),以作 為本研究結果討論的依據。全章共分作三節:第一節為學校輔導工作內容探討;

第二節為學校輔導工作時間比例探究;第三節為《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

(2015)內容探究。

第一節 學校輔導工作內容探討

在學校輔導工作內容上,國外過去有多個研究提到國小輔導人員的工作內 容。其中 Gibson,Mitchell,& Basile(1993)提到,國小輔導人員須提供的服務包含 四種向度:(一)個別諮商(Individual counseling),指的是輔導人員透過一對一的方 式與學生間有社會性互動的過程,透過學生與輔導人員間的諮商關係引導個案成 長,被認為是一間學校中最核心的輔導工作。(二)團體諮商(Group counseling),

是透過一對多的方式來幫助個體發展自我價值、因應技巧時一個很有技巧的方 法。透過團體諮商,輔導人員就能有效率地運用工作時間,同一時間協助六到八 名學生,並提升個案在人格、社會互動上的技巧。(三)班級輔導課程(Classroom guidance instruction),是指輔導人員透過至班級中進行輔導活動課程,來讓學生 學習如何做一個好的決定,並有效解決問題。特別是小學階段,相當重視初級預 防課程。(四)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主要是以職業發展為優先,特別是 國中以上的學生在生涯發展上更加受到重視。但近幾年國小也陸續開始重視生涯 發展,希望能更早幫助學生了解自己適合的職業,並作出適當的職業選擇。

而 Burnham,& Jackson(2000)提到的輔導工作內容增加到了六點,除了個別諮 商、團體諮商、班級輔導提到的內容與 Gibson,et al.(1993)相像外,還另外提及了 諮詢(Consultation)、評估(Appraisal)、非輔導活動(Nonguidance activities)。諮詢 (Consultation)指的是由輔導人員與學生家長、導師、社會資源(例如:心理師、社 工)等人,一同討論與合作,給予學生需要的社會支持,並幫助其正向成長;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估(Appraisal),指的是在學校中施行心理測驗,並與學生、家長、教師解釋測驗 的結果與意義;非輔導活動(Nonguidance activities),指的是輔導人員在工作環境 上,需要協助一些非隸屬於輔導活動的行政工作。

Erford(2011)除了也提到輔導工作應進行諮商工作、諮詢工作、團隊合作協 調等等,也提到兩個新想法:系統改變(Systemic Change)與領導(Leadership)。此研 究認為,輔導人員應該要透過個案資料,來幫助學校全體人員了解學生的問題背 景、以及可以提供學生協助的社區資源等等,並在校園中領導他人發揮輔導功能 的能力。

從上述文獻中可以看到,國外學者最常提及的工作內容為諮商工作,特別是 指個別諮商與小團體諮商兩類,而這兩種類別因為會直接與學生進行輔導工作,

所以隸屬於直接性輔導工作。其次常被提到的工作為諮詢工作,是指輔導人員與 學生周邊資源進行合作與討論,例如:家長、教師、社工等等,而非直接與學生 溝通,因此屬於間接性服務。Blum,& Davis(2010)提到,在實務現場的輔導工作 者,有98.8%的輔導人員認同個別輔導對於輔導工作的重要性,81%也認同團體 輔導的重要性。班級性輔導活動課程也被學者提及過,因會直接進入到班級與學 生互動,屬於直接性輔導工作。

雖然國內已經出現輔導教師多年,但在專任輔導教師出現以前,輔導教師在 學校中除了進行輔導工作外,還需要授課至少十堂以上非輔導科目的課程。但當 時許多學者提到與輔導教師相關的工作內容,都期許著一個專業的輔導教師應以 直接性輔導工作為重,特別是諮商服務,才能在校園中真正發揮輔導功能。像是 林建平(2001)提到學校輔導工作內容可以分為衡鑑服務、諮商服務、定向服務、

生涯輔導、安置服務、諮詢、追蹤、評鑑八項,但其中應以諮商服務為學校輔導 方案的核心工作,才能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劉焜輝(2009)也提到,透過個別 與團體諮商工作,才能真正協助學生個體成長和適應。

雖然國內外學者皆期許輔導教師應以個別與團體諮商等直接性服務為主,諮 詢等間接性服務為輔。但林家興(2002)則希望能藉由研究了解國中場域中的各種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輔導人員在現場實際從事哪些輔導工作項目。此研究將輔導工作內容分為六類:

直接輔導工作、間接輔導工作、教學工作、行政工作、研習進修、其他。詳細介 紹如下:

1. 「直接輔導」:包含個別輔導、團體諮商、諮商紀錄、心理與教育測驗、

班級座談、教育與職業資訊提供、危機處理等等。

2. 「間接輔導」:家長諮詢、教師諮詢、社區資源聯絡與運用、個案管理、

個案研討、學生資料建立與應用、個案轉介、親職教育、家庭訪問、撰 寫輔導文章、義工訓練、輔導活動設計與準備等等。

3. 「教學工作」:輔導活動科教學、其他科目教學、教學準備等等。

4. 「行政工作」:輔導行政、校內會議、校際會議、支援社區活動、編輯 刊物、辦理評鑑工作等等。

5. 「研習進修」:輔導知能研習、閱讀輔導書報、接受督導、教師成長團 體讀書會等等。

6. 「其他」:用餐、午休、閱報、運動、聊天等等。

從林家興(2002)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過去在國中現場中的輔導教師,因為一 周須教授十堂以上非輔導活動科目的課程,因此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進行教學工 作,反而真正花費在輔導工作的時間較少。

2011年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教育部即於2012年頒訂了第一次的國中小輔導教 師實施要點,陸續在各個縣市增聘了國中小的專任輔導教師。這些專任輔導教師 每周不需教授非輔導科目以外的課程,但被期許者除了提供諮商服務外,也能協 助推動學校初級預防工作,並且懂得與周遭資源進行合作與研討。因此,教育部 希望透過這個角色,能完善發展國中小校園的輔導功能。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研究小組(2007)也提到,學生輔導法將學生輔導工作內 容鎖定在發展性輔導與介入性輔導。除了過去不斷提到的諮商服務外,輔導教師 在校也需協助進行輔導相關宣導以及心理測驗評量等等,並且協助校園中緊急事 件,以及整合各項資源等等。此外,專業輔導人員也不能只是會諮商工作,同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也要懂得如何與周邊資源進行橫向聯繫。更由於學校和家庭是兒童成長過程最近 端的生態環境,影響兒童直接且深遠。若能懂得與個案的家長、導師、等進行溝 通與合作,並善用兒童身邊系統的輔導人力資源,就可產生事半功倍的效能(王 麗斐、李旻陽、羅明華,2013)。

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也參考教育部頒定 的《教育部補助置國中校輔導教師實施要點》(2012),制訂出 WISER 三級輔導 工作模式,重新規劃了學校三級輔導體制中各個相關輔導人力的角色定位、職掌 與功能,希望學校生態系統中各個角色間能有橫向聯繫外,也能讓各式輔導資源 間有縱向聯繫,建立個案轉介機制,使學校輔導工作發展更加完整。教育部也出 版了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2013),希望學校各級教師在進行輔導工作 時,能清晰了解學校輔導工作中各個角色在輔導工作上的職掌。

王麗斐等人(2013)提出「WISER 三級輔導工作模式(以下簡稱 WISER 模式)」

架構(參考圖 2-1),希望能強化學校生態系統中行政人員、導師、輔導教師、家 長之間的橫向聯繫,有效整合與運用各種輔導資源,形成彼此分工合作的團隊。

其中 W 指的是初級發展性輔導工作,以全校性(W=Whole school)、做得到與雙 方得利(W=Workable and mutual benefit),以及智慧性(W=Wisdom)為原則(王麗斐 等人,2013)。謝曜任(2013)指出,專任輔導教師在推動初級性的預防工作,主要 是扮演支援性角色,支援全校性或班級性營造正向環境所需的輔導知能協助,例 如:宣導輔導知能、參與個案輔導會議、建立輔導機制都是專任輔導教師在此類 別重要的工作任務。

二級介入性輔導工作則以 ISE 為代表,強調要把握個別化介入

(I=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系統合作(S=System collaboration)和效能評估(E=

on-going Evaluation)等三個原則,主要執行單位為輔導室(王麗斐等人,2013)。

其中,以輔導老師為主要工作者,其他學校人員則扮演支援者。專任輔導教師必 須根據學生的個別狀況與需求,提供生態系統的介入性輔導,包含對適應欠佳的 學生作個別評估、辨識可能的心理危機徵兆、了解學生適應困難背後的行為可能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成因後,擬定初步的輔導計畫等介入策略(例如:個別輔導、小團體輔導等)。同時 也需與受輔學生生活周遭資源進行系統合作,包含家長、各處室行政人員、導師、

科任教師等等,透過共同合作或是提供諮詢,讓學生及早達成心理調適與適應的 輔導目標(謝曜任,2013)。另外,在輔導的過程中,專任輔導教師仍需不斷進行 評估,才能夠不斷調整出適合個案的輔導策略。

圖 2-1

WISER 三級輔導工作模式

最後三級處遇性輔導工作的核心概念在於資源的引入與整合(R=Resource integration),校內主要執行單位為輔導室,校外則為縣市層級的學生輔導諮商中 心。而三級輔導個案指的是經過一二級輔導後,仍未產生輔導成效的個案。或是 生活中面臨重大危機需緊急處理的個案,此時因個案問題複雜,僅靠學校的資源 較不容易有效處理,因此需透過跨專業合作與資源整合來達成輔導目標。因此,

透過建立各資源中的輔導工作者間的共識,並與校外專業工作人員,包含醫療、

社福資源等等,發展出良性合作關係(謝曜任,2013)。藉著整合個案周遭的資源,

才能在輔導工作中達到更大的成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另外,從圖 2-1 可以看到,WISER 三級輔導工作模式認為,輔導室若是能 積極支援學校各級人員,共同在學校、班級中推動初級輔導工作,建立正向的班

另外,從圖 2-1 可以看到,WISER 三級輔導工作模式認為,輔導室若是能 積極支援學校各級人員,共同在學校、班級中推動初級輔導工作,建立正向的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