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測成績與大學學業表現相關文獻

在文檔中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頁 30-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學測成績與大學學業表現相關文獻

宗亮東、程法泌 (1979) 以十四所大學院校在 64 學年度入學的大一新生做 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對於高中學業成就的評鑑效果較 優,對於大學學業成就的預測效果為其次。

許佩玲、林邦傑 (1982) 以師大與政大的 1046 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觀察 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與大學八個學期的各學期平均成績,研究發現大學入學考試成 績對各學期平均成績預測功能低落,且大學各學期學業成就的穩定性低。

張秀英 (2003) 的研究中也有這樣的結論:入學聯考成績高的學生,其微積 分在學成績不一定就相對高,入學聯考成績低的學生其在校微積分表現也不一定 不好。

Huang, Yen, Yang, Lee, and Chang (2009) 發表文章中的第二節提到,分別觀察 94、95、96 學年度學生的入學指考成績(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分 別與大學的微積分成績做線性回歸,發現都有很大的標準偏差。

本研究初期,研究者在觀察了前置樣本各變項間的相關係數後,發現皆未 達 .05 顯著水準,但由於當時樣本過小,因此在後來的實驗中再次觀察了研究 樣本的相關係數。而在研究樣本中,顯示某些變項間的相關達 .05 顯著水準,

研究者也因此試圖利用學生入學前學測成績與入學後微積分成績作回歸分析。然 而,如上述文獻所提到的,研究結果始終無法達到良好的預測功能。另外,研究 者認為人是會改變與成長的,未來的表現不該是憑著幾個既定的成績表象就可預 測出來的,因此決定不將回歸分析的部分作為本文研究的內容。

Huang, Yen, Yang, Lee, and Chang (2009) 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在討論一個「利用 分布的共同區域作因素分析」的新方法。此方法的靈感是鑒於多維的資料在傳統 的迴歸上常常有標準偏差過大的問題,而 PCA 雖然能幫我們降低維度卻有原始 資料轉換後如何解釋的問題。研究結果發現在入學指考成績(國文、英文、數學、

物理、化學)中,對微積分成績前三個最具影響力的因素為國文、英文、化學,

而此結果與 PCA 的結果一致。

在上述研究中我們看到與本研究共通的精神,都企圖將非傳統上教育領域的 研究工具運用在教育研究當中。我們為教育研究者展示應用的成果,期盼對教育 研究者未來的研究有所幫助。

余秋芬 (2004) 以參加 91 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就 讀並已修習入學後第一學年國文、電腦領域、外文領域及必修課程的大一學生為 研究對象。分別針對推薦甄選、申請入學與考試分發三種不同入學方式的學生進 行研究,檢測學科能力測驗各項成績與入學後第一學年學科學習績效的相關程 度,並檢測其入學後第一學年學科學習績效的差異情形。我們擷取其中與理工學 院相關的結論有:

1 各學院在各入學方式上均顯示,學測的英文科成績與整體的學測成績及入學 後的學科學習績效等兩方面都是有顯著的正相關。英文之外的學測成績與整 體的學測成績及入學後的學科學習績效等兩方面皆無顯著的相關性。

2 推薦與申請方式下錄取的學生,大部份的學院其整體學測成績與入學後的學 科學習績效之間是較無顯著相關性。表示不以學測成績為取才標準的做法是 適當的,與大學入學多元方案精神相符。

3 各學院在各入學方式上均顯示,入學後的外文領域學習績效與整體的學科學 習績效有高度顯著正向的相關性。

4 理學院與工學院經由考試分發入學的學生,在電腦領域與必修科目的成績表 現上,優於以推薦甄試或申請入學管道進來的學生。

在本研究的 4.3 延伸實驗與附錄三中,也同樣看出學測英文與微積分之間 達顯著的正相關,呼應了上述結論中的第 1、3 點。且從本研究的 4.2.5 入學管 道的討論中,我們發現分發入學生的微積分成績優於甄選入學生,此結果亦與上 述結論 4 不謀而合。對於學測成績在其它學院的相關,則不屬於本研究討論的 範圍。

張秀英 (2003) 採用大學入學聯招成績、學科能力測驗成績與大學一年級學 生之在校成績做為研究主題,從實際數據中探討逢甲大學大一學生 87–89 年入 學成績的變化、在校成績(國文、英文、微積分、物理、化學)與聯招入學考試 成績(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之相關情形、在校成績(國文、英文、

微積分)與學力測驗成績(含:國文、英文、數學)之相關情形。藉由對大學入 學成績與其在校成績間關係的了解,以便提供逢甲大學各系能夠在甄選入學制訂 定更適當的選才條件。省略對逢甲大學成績變化的討論以及在本節一開始就提過 成績預測的部分,整理與本研究相關的結論有:

1 聯考入學的國文、英文科成績達標等級越高,其在校成績 80 分以上的百分 比也越高。而達標等級越低,越不適應大一的國文、英文教育要求。

2 數學科方面,無論聯考成績等級為何,在校微積分成績不及格的百分比並無 明顯差異。

上述文獻主要使用的樣本資料為聯招成績,而本研究中使用的則是學測成 績,然而卻看到以下共同的結論:首先,英文成績較低確實在其學習表現上也較

達不到標準;而數學成績在本研究當中也沒有觀察出與微積分明顯的關係。雖然 不能說高中數學學了沒用,但至少表現出高中數學沒有為微積分做好準備。

台大陳宏教授 (2008) 觀察 1000 多位台大理工科系學生的學測成績與微 積分成績,研究顯示數學、英文、自然及總分成績越高,大一微積分成績也越高 且微積分不及格率較低。

從本文的附錄三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除了之前提過的英文與微積分的相關之 外,學測總級分與微積分平均的相關也達 .05 的顯著水準,此結果與陳宏教授 的研究結果是相似的,只是本研究對總級分成績並無進一步深入的探討。另外,

我們針對學測成績的變異數也作了討論,將發現學測成績變異數與微積分學習表 現之間是有關聯性的。

在文檔中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頁 30-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