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與發展

在文檔中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頁 72-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2 建議與發展

英文與微積分的關係,也可以仿照變異數分群的方法,利用英文級分排序後 分群,觀察各群的微積分不及格率。經由分析同樣可以看到,隨著英文級分標準 的降低,微積分不及格率漸升。然而如此分群,只用了學測五科成績中的一科,

非本研究之目的。唯研究者未來可經由比較不同分群結果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說 明不同分群法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文中提到,研究初期嘗試的學測成績與微積分成績的回歸分析結果,與其它 文獻中看到的相同,無法得到良好的預測功能,而排除在本研究內容之外。然而,

分群後的資料性質類似或許可作為未來進行回歸分析的方向

表 4-15 顯示,分發入學生的數學平均低於甄選入學生約兩分,其它則差不 多,原因可能與甄選時採用的倍率有關,參閱表 2-4,除了化材之外的科系,都 以數學科做第一次的倍率篩選。我們推測,分發入學生可能就是因為數學表現失 常,才沒有靠甄選方式進入本校就讀。而分發入學生與甄選入學生的學測成績無 明顯差異,也就表示兩種入學管道其實招收到的是程度相當的學生。另外,分發 入學生的微積分成績優於甄選入學生,與其需要準備指考而多半年的努力是否相 關?若有相關,我們應考慮為甄選入學生安排此階段的學習課程。例如:現階段 已經在暑期提供八週的微積分課程,但是也可以考慮四週的 precalculus 課程。

依據 4.3 的研究結果,我們有以下四個推論:

1 目前的大一英文課程對微積分的學習無直接的幫助

2 英文程度的確影響了微積分的學習成效,但學習態度仍可能是主要關鍵 3 微積分英文課本不難讀懂,且測驗的試題設計也不困難

4 老師課堂上講解英文課本,與微積分聯合教學的課後輔導都有助學生學習 上述推論有待將來做進一步的研究。

附錄三的相關係數中,除了文中討論到的英文級分與微積分成績的相關之 外,我們還注意到幾個其它特別的相關。學測數學級分與微積分會考六,達 .05 顯著水準的負相關,此意外的結果是顯示課程內容太難、學生期末表現變差還是 試卷內容需改善?學測總級分與一半的微積分成績皆達 .05 顯著水準的正相 關,是研究者未來值得討論的變項。

本研究取得的大一英文成績資料,礙於研究時間及研究設計上的限制,只利 用了分班資料,而無充分使用英文課的成績。這方面的問題可做更深入的研究。

我們在 Matlab 中,藉由使用 k-means 分群法以及觀察分布圖,得到有意 義的分群結果。嘗試將更多其它領域中常用的統計或 data mining 方法,有效地 運用在教育領域上,是值得期待的。

參考書目

[1] 國立中央大學微積分聯合教學網。http://libai.math.ncu.edu.tw/calc/

[2] 國立中央大學語言中心網站。http://www.lc.ncu.edu.tw [3]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http://www.jbcrc.edu.tw/

[4]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站。http://www.ceec.edu.tw [5]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http://www.caac.ccu.edu.tw

[6] 陳宏 (2008):使用學測、指考成績預測微積分學期成績。台大演講網:2008 台灣大學統計研討會。

http://speech.ntu.edu.tw/user/vod_film.php?film_series=76

[7] Ethem,Alpaydin.(2004).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

London,England:The MIT Press.

[8] William J.Palm Ⅲ 著,呂明和、黃逸群譯 (2003):MATLAB 6 在工程上的應 用。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9] 林清山 (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

[10] Ven-Shiang Huang, Chien-Chang Yen, Nanping Yang, Shu-Cheng Lee, and Mao-Sheng Chang (2009):Factor Analysis Based on Co-Area of Distributions。

輔仁學誌,42,93-102。

[11] 蘇玉龍、陳恭、林志忠 (2008):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之研究(第四 期)-各類入學途徑之利基分析。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12] 蘇玉龍、陳恭、林志忠 (2007) :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之研究(第三 期)-系所甄選入學策略變革之分析。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13] 蘇玉龍、林志忠、陳恭 (2007):我國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入學前後 學業表現之比較。教育資料集刊,35,29-48。

[14] 蘇玉龍、葉連祺、吳京玲、陳恭 (2006):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101-118。

[15] 許佩玲、林邦傑 (1982):我國大學學業成就之預測。測驗年刊,29,51-62。

[16] 宗亮東、程法泌 (1979):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與高中、大學在校成績之相關 研究。測驗年刊,26,1-3。

[17] 吳蕙稜 (2008):神經元電位訊號雜訊之組成分析。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6NCU05479010

[18] 潘尚怡 (2008):大一微積分的平時表現與總結性評量之間的關係。國立中 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6NCU05479011 [19] 余秋芬 (2004):高中學科能力測驗成績與大學入學後學科學習績效之相關

性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PCCU0321026

[20] 張秀英 (2003):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與在校成績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統計 與精算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FCU05336017

附錄一

在文檔中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頁 72-7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