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生對科學史課程的看法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生對科學史課程的看法

學習動機問卷主要分為六個項目評分,分為「自我效能」、「主動學習策略」、「科學 學習價值」、「表現目標導向」、「成就目標」、「學習環境誘因」,學生各項回答結果取平 均後,將前後測結果進行相依樣本t 考驗,檢視學生學習動機改變情形。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見表 4-11,圖 4-2 則為學生學習動機問卷的進步分數(後測分數 減前測分數)長條圖,可以發現不論是歷史概念組、概念歷史組或對照組,多數項目都 呈現下降的情況,歷史概念組每個項目均下降,但均未達統計顯著水準,顯示整體而言,

歷史概念組學生學習動機在前後測並未有顯著改變;概念歷史組中,「自我效能」(t=-2.855,

p=.006)、「表現目標導向」(t=-6.620、p=.000)均達顯著水準,且前測成績比後測成績高,

學生的「自我效能」以及「表現目標導向」兩個項目顯著降低,顯示學生對物理的信心 下降,且表現導向的情形上升,不過概念歷史組在前測時自我效能分數也較高,可能前 測前受其他變因影響,而科學史教學無法繼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且可能因學生為小 考後施測,導致學生「表現目標導向」表現下降;在對照組的學生中,「成就目標」(t=-2.286、

p=.026)、及「學習環境誘因」(t=2.307、p=.024)兩個項目達統計顯著水準,「成就目標」

顯著降低,「學習環境誘因」顯著上升,顯示學生的成就感下降但認為物理課程誘因變 強,「學習環境誘因」上升可能因合作教師在後來的課程(物質波單元)撥放影片,對照組 學生因教學方式改變而產生短暫的學習動機上升現象。

表4- 11 「學習動機問卷」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註 圖中表示學生平均進步分數

將學生學習動機問卷結果,以前測當共變數,進行MANCOVA,比較學生在後測時 學習動機的差異。經BOX 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F 值=2.335,p=.000,違反同質性假設,

代表此三類別資料離散情形具有明顯區別。

MANCOVA 結果發現,教學類別的 F 值=3.037,p=0.000,達顯著水準,代表不同 教學類別顯著影響學生後測表現。進一步檢視教學類別對後測的影響,結果見表4-12,

發現教學類別對「表現目標導向」和「成就目標」影響達顯著水準(表現目標導向 F=10.723、

p=.000;成就目標 F=5.392、p=.005),代表不同教學方式主要在「表現目標導向」和「成 就目標」有顯著差異。

‐1

‐0.8

‐0.6

‐0.4

‐0.2 0 0.2 0.4

歷史概念組 概念歷史組 對照組

*

*

* *

* 圖4- 2 「學習動機問卷」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表4- 12 「學習動機問卷」之 MANCOVA 分析結果

照相異樣本t 檢定結果之對照組「成就目標」顯著下降,顯示傳統教學法可能擁有降低 學生的成就感的疑慮。

表4- 13 「學習動機問卷」成對比較

項目 組別 平均差異 p 值

自我效能 歷史概念組vs.概念歷史組 -.007 .945 概念歷史組vs.對照組 .003 .977 對照組vs.歷史概念組 .004 .968 主動學習策略 歷史概念組vs.概念歷史組 -.072 .365

概念歷史組vs.對照組 .131 .099 對照組vs.歷史概念組 -.059 .467 科學學習價值 歷史概念組vs.概念歷史組 .026 .788

概念歷史組vs.對照組 .069 .476 對照組vs.歷史概念組 -.095 .337 表現目標導向 歷史概念組vs.概念歷史組 .484 *.000

概念歷史組vs.對照組 -.560 *.000 對照組vs.歷史概念組 .076 .573 成就目標 歷史概念組vs.概念歷史組 .012 .898 概念歷史組vs.對照組 .273 *.005 對照組vs.歷史概念組 -.285 *.004 學習環境誘因 歷史概念組vs.概念歷史組 -.093 .371 概念歷史組vs.對照組 -.020 .844 對照組vs.歷史概念組 .113 .284

在後測問卷的最後兩個問題,詢問學生對於「光電效應」單元教學的看法,第一題 詢問學生喜不喜歡「光電效應」單元以及原因,第二題詢問學生認為「光電效應」單元 的上課方式是否有幫助以及原因,實驗數據採取ANOVA 變異數分析,比較各組學生作 答情形。

結果顯示,當詢問到喜不喜歡「光電效應」單元的上課方式,歷史概念組學生平均 2.35,概念歷史組學生平均 3.38,對照組學生平均 3.17,當詢問到「光電效應」上課方 式是否有幫助時,歷史概念組平均2.48,概念歷史組平均 3.55,對照組平均 3.29,歷史 概念組學生平均均低於三分,顯示多數學生並不喜愛科學史教學的上課方式。ANOVA

結果顯示,問題一的F(2,201)=22.922,p=.000,達統計顯著水準,問題二的 F(2,201)=23.871、

p=0.000 達統計水準,代表不同組別的學生認為「光電效應」單元上課方式的喜愛程度 和是否有用具有顯著性差異,進行Scheffe 法的事後比較發現,兩個問題學生呈現了類 似的分布,概念歷史組分數顯著高於歷史概念組(問題一:平均差異=1.025、p=.000;問 題二:平均差異=1.077、p=.000),對照組分數也顯著高於歷史概念組(問題一:平均差 異=0.815、p=.000;問題二:平均差異=0.815、p=.000),概念歷史組雖高於對照組,但 統計未達顯著(問題一:平均差異=0.209、p=.417;問題二:平均差異=0.262、p=.268)。

對照至科學習動機問卷結果,由於概念歷史組中對光電效應單元看法得分最高,又學習 動機中概念歷史組在表現目標導向乙項中得分最低,支持研究者對概念歷史組之學習動 機之詮釋,概念歷史組的學習動機並非降低,但因為其他外在變因(小考、段考、班風) 的緣故,導致表現目標導向此項目有顯著降低的趨勢;在歷史概念組中,雖然對光電效 應單元看法上分數低於平均,並且顯著低於其他兩組,但科學學習動機問卷結果顯示,

科學史教學並未降低歷史概念組學生之學習動機;至於對照組中,雖然對光電效應單元 看法分數高於平均,但在科學學習動機中,成就目標乙項顯著低於另外兩組,除了顯示 學生習慣傳統教學方式外,更顯示了傳統教學可能會損害學生的成就目標相關之學習動 機。

結果顯示,歷史概念組學生普遍不喜歡光電效應課程,且認為此上課方式沒幫助,

例如學生提到「不喜歡,我的光電效應毀了,PPT 放得很快來不及抄,加上又要寫學習 單,沒時間吸收啦!」,以上呼應課室觀察結果,學生習慣傳統授課方式,不習慣科學 史教學上課方式,也顯示學生需要更充裕時間消化上課內容;但也有部分學生提到「由 歷史的科學演進,不但使我文理相通,更加深觀念印象」,顯示有少部分學生還是肯定 科學史教學的功能。而概念歷史組卻相當喜歡光電效應課程,同時認為此種上課方式有 用,例如學生提到「先用板書了解了基礎,再用投影片方式(科學史)講解內容,很不錯 的方式」、「先認認名詞,這樣在看投影片(科學史)時就能比較快上手」、「補充許多課本 沒有的歷史,也提出許多不同科學家的觀點,除了教會光電效應外,還提出有關實驗精 神的問題來讓大家思考」,顯然學生能從中受益。而對照組的結果顯示,學生普遍習慣

傳統上課方式,且由影片中發現,合作教師喜歡使用許多類比、擬人化方式教導學生,

學生普遍喜歡如此上課方式,但也有部分不喜歡,如一位學生提到「不應一味強調應用 公式,只不過是拼命代數字,應極力探究其根本原理,啟發學生的思考空間,勿只注重 最後的結果,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學生作答中可發現,時間對於科學 史教學是相當大的變因,若是時間足夠的情形下,研究者相信歷史概念組的學生對光電 效應單元教學的評價將和概念歷史組相當,而以上結果顯示,先行教授科學概念再進行 科學史教學是比較有效的做法,學生能明顯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