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的科學認識觀─「隨堂學習單」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學生的科學認識觀─「隨堂學習單」

隨堂學習單分別屬於兩個科學史教學單元,第一節的科學史教學,從光的本質說─

波動說和微粒說開始,再進入初探光電效應的實驗過程,到雷納的實驗結果結束;第二 節的科學史教學從雷納的觸發假說和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開始,接著描寫科學界對光 量子假說的看法。由於對照組學生未進行科學史教學,也未填寫學習單,故本節僅比較 概念歷史組和歷史概念組的作答情形。將無效樣本剔除後,第一份學習單的有效樣本,

歷史概念組80 人,概念歷史組 86 人,共 166 人;第二份學習單的有效樣本,歷史概念 組73 人,概念歷史組 75 人,共 148 人。本節第一部分,將介紹學生接受假說、理論的 情形及理由;第二部分介紹學生處理理論和實驗結果衝突時的反應;第三部分介紹學生 對光本質的看法;第四部分介紹學生對於假說、實驗、理論三者關係的看法;第五部分 介紹學生對科學家的客觀性的看法,分別敘述如下:

一、學生接受理論、假說的理由

為了瞭解學生接受理論或學說的理由,研究者設計三題分屬兩份學習單的問題,分 別為第一份學習單的問題一、問題二,以及第二份學習單的問題一,分述如後。分析學 生接受學說的理由時,主要分為「解釋力」、「證據力」、「尋求權威」、「可理解性」、

「自身經驗」、「一致性」此六種類別,為了判斷學生選擇理由的優劣,本研究參考Baxter Magolda (2004)的認識論反思模型(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Model)評估學生選擇的理 由,她將學生的認識論分為四種認識階段,分為絕對性認識(absolute knowing)、過渡性 認識(transitional knowing)、獨立性認識(independent knowing)、情境性認識(contextual knowing),絕對性認識的學習者將知識是為確定性的,並相信權威了解所有的知識;過 渡性認識的學習者開始認為有些知識是不確定的,且希望能了解某些知識的適用情形;

獨立性認識的學習者則質疑權威是否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將自己的意見和知識視為是平 等有效的;情境性認識的學習者能在情境中使用證據建構自己的觀點。當學生選擇「解 釋力」、「證據力」、「一致性」時,這些學生是依照情境提出理由,類似於情境性認 識,這些學生表現最好;當學生理由為「自行經驗」時,代表學生提出自身意見,類似

於獨立性認識,這些學生表現次好;當學生理由為「容易理解」,這些學生並非將知識 是視為絕對的,類似於過渡性認識,「容易理解」本身並非健全的理由,無法用來說服 別人,故研究者將這些學生評估為次差;當學生理由為「尋求權威」時,學生尋求權威 保證,類似於絕對性認識,學生表現最差。「尋求權威」和「容易理解」兩者均為較不 成熟理由,分析時合併一起分析。

第一份問卷問題一:「波動說以及微粒說,哪一派學說(理論)對你來說比較有說服力?

為什麼?」在作答本題前,學生簡短複習了波動說以及微粒說兩方的優缺點,接下來請 學生閱讀學習單上閱讀資料再行回答,閱讀資料是19 世紀三個關於光本質相當重要的 實驗,分別為「楊氏干涉實驗」、「帕松亮點」、「傅柯測定水中光速」,均為強力支持波 動說的實驗,目的為提供學生回答時的佐證。本題要求學生先選擇波動說或微粒說何者 較有說服力,再論述其原因。由於學生在前一個單元已學習了光的波動性質,再加上隨 堂學習單所附的閱讀資料,描寫了三個支持波動說的重要實驗,所以實驗者預期多數學 生選擇波動說,且提出的原因多為實驗和證據的支持。分析結果顯示,歷史概念組學生 有18 人(22.5%)認為微粒說較具說服力,62 人(77.5%)認為波動說較具有說服力;概念歷 史組則有26 人(30.2%)選擇微粒說,58 人(67.4%)選擇波動說。兩組選擇上比例差不多,

但選擇微粒說人數比例比預期多,顯示部分學生即使學習了光的波動性質,也未必真正 接受波動說。

學生作答結果見表4-4,兩組學生多數認為理論的解釋能力是最重要的,歷史概念 組有31人(38.8%),概念歷史組有42人(48.8%),研究者所預期多數學生將選擇的實驗證 據的支持,選擇人數並不是最多,歷史概念組有14人(17.5%),概念歷史組9人(10.5%),

可能因為學生學過波動理論,且微粒理論也容易理解,所以能以解釋能力評估理論的優 劣。在學生的理由評估,將「解釋力」、「證據力」、「一致性」三項目學生加總計算 情境性認識,歷史概念組為共45人(56.3%),概念歷史組52人(60.5%),代表多數學生能 以較成熟認識階段作答。

表4- 4 學生接受波動說或微粒說的原因範例及作答情形

表4- 5 學生選擇波動說或微粒說後的理由分布情形 如Abd-El-Khalick 等(1998)研究 14 位職前教師的科學本質觀,發現每一位教師均會強調 科學的實徵性,本實驗的合作教師在面談時也強調實徵性,故研究者預期學生多數認為

表4- 6 學生認為接受理論最重要的理由之學生作答情形

類別 範例 歷史概念組

(n=73)

概念歷史組 (n=75) 解釋力 能解釋多數現象。 6 (07.5%) 4 (04.7%) 證據力 實驗證據最重要。 64 (80.0%) 63 (73.3%) 一致性 矛盾少。 3 (03.8%) 8 (09.3%)

自身經驗 要符合經驗。 0 1 (01.2%)

可理解性 需要我可以理解。 4 (05.0%) 3 (03.5%) 尋求權威 有名的人的理論。 1 (01.3%) 2 (02.3%)

第二份問卷問題一:「假說一(雷納的觸發假說)和假說二(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

哪一個對你來說較有說服力?為什麼?」在作答本題前,學生先行了解了觸發假說和光 量子假說的內容,並同時了解當時學界對此兩假說的反駁,學生依這些資訊進行判斷。

因為光量子假說由愛因斯坦提出,由於愛因斯坦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而學生對於 雷納則所知甚少,故研究者預期學生多數選擇光量子假說。結果顯示,6 成以上學生認 為光量子假說較有說服力,歷史概念組中有44 人(60.3%),概念歷史組中 56 人(74.7%),

顯示多數學生能夠接受光量子假說,而選擇觸發假說的學生,兩組比例差不多,歷史概 念組18 人(24.7%),概念歷史組 16 人(21.3%),有趣的是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兩者都無法 接受,歷史概念組10 人(13.7%),概念歷史組 2 人(2.7%),尤其歷史概念組人數明顯較 概念歷史組多,可能因為概念歷史組已經先行學習光量子假說,所以接受光量子假說人 數比例較多,且兩者均無法接受的人數也較低。

進一步檢視學生接受此兩假說的原因,由於學生回答情形和前兩題略有不同,故除 了依照「解釋力」、「證據力」、「尋求權威」、「可理解性」、「自身經驗」、「一致性」分析 之外,並多加一項「數學來源」,選擇此項學生源於教師上課內容,故「數學來源」屬 於情境性認識。研究者預期學生原因多數為尋求權威保證,認為愛因斯坦所提出假說較 具有說服力。學生作答情形見表4-7,學生理由頗為分散,各類別均有一定人數選擇,

且兩組分布情形大不相同,在歷史概念組中,學生最多選擇「解釋力」(18 人,24.7%),

這些學生著重在假說能解釋什麼,或不能解釋什麼,而概念歷史組則最多學生重視「可

理解性」(23 人,30.7%)這些學生重視哪個學說較容易理解,而研究者所預期的「尋求

組共9 人(50%),概念歷史組共 7 人(43.8%),比例和選擇較佳的理由人數差不多。

而選擇光量子假說的學生,選擇「解釋力」的人數比例較高,歷史概念組11 人(25.%),

概念歷史組9 人(16.1%),他們認為光量子假說能有效解釋光電效應現象;其次學生選擇

「尋求權威」的人數比例較多,歷史概念組有8 人(18.2%),概念歷史組有 11 人(19.6%),

符合研究者預期,這些學生因為愛因斯坦名氣,或是因為光量子假說是在課本上所教授 的,所以具說服力;有趣的是,兩組選擇「可理解性」和「自身經驗」比例有明顯差異,

歷史概念組選擇「自身經驗」的比例較多,歷史概念組有7 人(15.9%)選擇,而概念歷史 組只有3 人(5.4%),而概念歷史組選擇「可理解性」的比例較多有 15 人(26.8%),反觀 歷史概念組只有2 人(4.5%),導致此兩項的差異可能是概念歷史組已經學習了光量子假 說,所以認為此假說較容易理解,而歷史概念組因為未詳細學過光量子假說,所以以自 身經驗推斷哪個學說較具說服力。值得一提的是選擇「數學來源」此項的人數雖不多(歷 史概念組:2/44、4.5%;概念歷史組:4/56、7.1%),但這些學生的作答顯示,他們認為 光量子假說是源於數學、理論推導的,相較於基於實驗結果的觸發假說來得好,是因為 數學比實驗更為可靠。例如一位學生寫道「用理論和數學來推導較實驗推導來的更具可 信度」,另一位學生寫道「(光量子假說)它是從根本上去做解釋,進而推廣、應用到各 方面」,這些學生似乎較喜愛理論科學的治學方法。另有部分學生認為兩者均無法接受 (歷史概念組 5/10;概念歷史組 1/2),主要原因是兩者均無法完全解釋所有現象,這些學 生對於知識的不確定性感到不安。

理由的評估上,兩組選擇情境性認識的比例差不多,歷史概念組18 人(40.9%),概 念歷史組19 人(33.9%),歷史概念組選擇較差理由(可理解性人數加上尋求權威人數)的 比例較概念歷史組明顯較少,歷史概念組有10 人(22.7%),概念歷史組有 26 人(46.4%),

可能因為這些概念歷史組學生先行學習了一節光電效應概念,但未能理解光量子假說內 容,所以當兩個困難的假說選擇時,學生優先選擇了雖似懂非懂但已學過的光量子假說,

認為它容易理解所以具說服力。

表4- 8 學生分別選擇觸發假說或光量子假說的理由分布情形

麼做。本題將從兩個面向檢視,首先根據學生所寫的做法,檢視學生遇到此種情況時的 想法,是質疑理論的正確性,或是懷疑實驗的結果,抑或是保持中立。結果顯示歷史概 念組選擇懷疑理論有29 人(36.3%)以及保持中立者有 31 人(38.8%),此兩項人數最多且 比例差不多,而概念歷史組則是過半數選擇保持中立,人數47 人(54.7%)。概念歷史組 在選擇保持中立的比例上很明顯較多,可能因為概念歷史組已經先學習過光量子假說的 相關概念,對於雷納的實驗也較容易接受,所以能思考較為周全,而不是只懷疑其中之 一,而歷史概念組可能無法很快地理解實驗內容,所以思考取向較單一,導致懷疑理論 人數和保持中立人數差不多。

麼做。本題將從兩個面向檢視,首先根據學生所寫的做法,檢視學生遇到此種情況時的 想法,是質疑理論的正確性,或是懷疑實驗的結果,抑或是保持中立。結果顯示歷史概 念組選擇懷疑理論有29 人(36.3%)以及保持中立者有 31 人(38.8%),此兩項人數最多且 比例差不多,而概念歷史組則是過半數選擇保持中立,人數47 人(54.7%)。概念歷史組 在選擇保持中立的比例上很明顯較多,可能因為概念歷史組已經先學習過光量子假說的 相關概念,對於雷納的實驗也較容易接受,所以能思考較為周全,而不是只懷疑其中之 一,而歷史概念組可能無法很快地理解實驗內容,所以思考取向較單一,導致懷疑理論 人數和保持中立人數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