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學生於知識論壇平台活動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學生於知識論壇平台活動內涵

接著,本研究欲進一步了解學生於知識論壇平台上如何進行活動,及其活動 內容與品質。因學生分組為隨機分組,不影響學生特定活動情況,故本部份研究 主要抽取A 組進行分析。

圖 4-1 為 A 組(N=26)整學期議題討論情況。上方數字為學期週次,每條 黑色或灰色線代表一個議題的進行情況,若該週針對某議題有學生回覆或修改文 章,視為該議題仍在活動中,無則空白。灰色線為該討論串中額外延伸,其主題 與原議題略有不同之討論串。整學期 A 組共有 58 個議題,其中包括 11 個子議 題。

每條黑色線(議題)前方文字為該議題主題,文字後方括號內三個數字分別 代表「議題參與人數」,即實際參與討論、回覆或修改該討論串文章的學生人次;

「議題文章數」,該討論串共有幾篇文章;「閱讀人次」,即該議題有多少人閱 讀過。

以「為什麼人不能飛?」的討論串為例,此議題自第四週起被提出,四至十 週間仍陸續被討論中,十一至十六週間則未再有人針對此討論串進行回覆或修改,

於十七週時又有學生針對主題提出想法。本討論串共計有13 名同學參與討論,

有19 篇文章,共有 26 位同學閱讀過這些文章。此外,此討論串其下延伸出子議 題:「風阻是什麼?」及「鳥類骨骼結構如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1 A 組學生整學期探討之議題延續情形

表4-3 為針對圖 4-1 進一步統計分析之情況。整個學期中,A 組共有 58 個議題,包括 11 個子議題。每個議題平均延續 5.26 週(SD=3.31),平均 有7.89 人參與(SD=4.97),平均包含 11.55 篇文章(SD=9.7),而平均閱 讀人數為20.3 人(SD=7.9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表4-3

議題討論數字統計表

平均 標準差

議題延續週數 5.26 3.31

議題參與人次 7.89 4.97

議題文章篇數 11.55 9.7

議題閱讀人數 20.3 7.92

接著,本研究以週為單位,分析該議題的學生討論文章,將回應種類歸進上 述編碼表中(詳如第三章表3-2),以第九週為分界,區分為期中前、後二階段,

二議題之綜合統計數據如下表所示:

表4-4

學期前後學生平台回應分類次數

編碼類別 期中前 期中後 無科學概念 27 24 前科學概念 18 17 混合式概念 50 31 基礎科學概念 34 37 科學概念 37 57 理論建構 4 9

表4-4 顯示,學生於期中前對議題的討論,多偏向「無科學概念」、「前科 學概念」及「混合式學概念」之回應。此三種編碼類型大多不具備較結構式的科 學理論與資訊分享,學生對議題的討論傾向使用過去個人主觀經驗及猜測,或甚 至沒有任何科學概念的分享,僅回應社交語言。但於期中之後,學生在回應中,

使用後三種概念──基礎科學概念、科學概念及理論建構──上的比例有所提升。

後三種編碼類別中,代表學生會開始不同程度地帶入科學理論、知識,對議題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行有結構性地討論或辯答,甚至能進一步跨越當代已存的科學知識,提出一 種未來可能性的發展。

為了更清楚了解學生討論品質的轉變,茲進一步將前三種概念綜合而為

「低階科學概念層次」,並將後三種概念綜合為「高階科學概念層次」,將 二者結果以卡方檢定處理之。

表4-5

學期前後學生探究概念層次交叉表

期中前 期中後 卡方值

低階科學概念 95 72

7.50*

高階科學概念 75 103

*<.05

表4-5 顯示期中前至期中後,學生回應方式有所轉變。期中前,學生較 未能舉出具有結構性或說服力的資訊,對議題進行討論。期中後,學生則更 能使用解釋力較強的理論或科學資訊,對議題進行補充、討論或反駁。以下 茲以具體例子說明之。首先,例如「冰山露出比例」討論串:

「我的理論 冰山只會露出一小角於海面上可能是跟冰山的浮力有關」

(10 月 9 日)

在此一討論串前期,學生大多以無科學概念的社交性語言或偏向個人經 驗、猜測的前科學概念進行回應:

「冰山跟人一樣是會害羞不敢見人的~XD」(10 月 11 日)

「如果冰山夠高,那浮出來的冰山就不會只有一角啦!冰山應該跟蓋 房子一樣吧?底基是打在海底下的」(10 月 16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針對此一討論,上述學生並無具體舉出能實質促進社群科學探究的相關概念 與名詞。到了討論中期,學生開始使用混合式或基礎科學概念,探討專有名詞的 定義,並對議題提出具有科學概念的想法,然對議題仍未進行多方面資訊整合:

「新資訊 我覺得他講得有道理 (附上資訊參考網址)」(11 月 18 日)學 生雖然舉出了新的資訊,但並未發表個人對資訊的看法,僅單純作為資訊的提供 者。

討論後期,學生則能夠將先前討論的想法進行整合、比較與整理,或甚至能 對既存資訊提出反駁、或進一步延展討論的疑慮:

「新資訊 冰山多為純水結冰形成。冰的密度約為0.917kg/m3,而海水的密

度約為1.025kg/m3,依照阿基米德定律我們可以知道,自由漂浮的冰山約有90%

體積沉在海水表面下。因此看著浮在水面上的形狀並猜不出水下的形狀。」(12 月7 日)

「我想要知道 為什麼冰山露出的那一角是佔全部比例的百分之二十呢?」

(12 月 10 日)

學生於討論後期舉出「為什麼冰山只露出百分之二十」的疑慮,可以使學生 的討論,進入下一個循環,開始探討水或冰的密度,或者其他因素,如何影響冰 山露出的體積。另外一個討論串例子如「彩虹七色串」:

「為什麼彩虹有七個顏色」(10 月 21 日)

此串回應篇數雖不多,但可以看出由較為簡略的科學訊息、知識,到較為精 確、詳細的資訊之進程。

「我的理論 說彩虹是七彩其實是一個比較粗陋的講法~當然各兩顏色中間 又可細分出一些顏色~而且是有紅外線與紫外線這種東西,而也的確是因為波長 而看不到!!」(11 月 21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上述回應提及了「波長」此一概念,也簡單地說明了彩虹顏色分界中,可能 還有一些模糊曖昧的顏色。但是於12 月的這篇回應,相較於上述回應,提供了 更詳細的波長訊息,也說明了光波的作用:

「我的理論 顏色的產生應該是因為折射跟波長的不同。至於顏色就像 是光譜,是具有連續性的,所以不應該只有七種顏色。但受限於人類身體的 限制,我們所能看到的波長較局限,但重點是,其實顏色是有範圍的,其範 圍為700~400mu)。超過700mu為紅外線,低於400mu為紫外線」(12 月17 日)

根據上面的訊息,提及了「受限於人類身體限制」,於是1 月的回應文章中,

便提出了一種限制於目前技術尚未能發展出的未來可能性:

「雖然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有7個,但或許現在科技還沒有辦法讓我們看 到其他顏色也說不定」(1 月 6 日)

上述例子呈現出社群中前一想法,如何引導下一篇探究貼文更精緻與。

下述再以一個範例如討論串「洗手台漩渦」,說明想法的改進過程:「我想 要知道為什麼洗手台的水順著水管流下時會呈現漩渦狀?」(10 月 9 日)

討論初期,同學們的貼文多以聊天式或較為直觀、模糊的科學訊息分享 之:

「我的理論 因為妳洗手的時候在打太極XDDDD」(10 月 9 日)

「我的理論 我認為這應該是磁場的緣故,你在南半球還有北半球漩渦流 轉的方向也會不一樣」(10 月 11 日)

雖然同學已提到了磁場的概念,但未能說明磁場如何作用,並如何使水 流方向調整。而且,在下面同學的回應中,更好的理論說明了主要影響水流 方向的原因或許不是磁場,可能是科氏力:

「這個問題在我幼稚園時就發現了(當時簡直看傻眼了= =) 我覺得因 為水槽的中心凹洞是圓狀的,當水不斷往中心匯集時(水量到達某一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色,但洗手台水流呈現漩渦狀並且往水管流,在此情況中,環境(洗手台形 狀、黏滯力、水管位置等),影響可能比較大一些。

上述幾個例子中的討論串長短不一,討論過程中也不一定非常順遂地達 成共識,形成理論。但在提出想法、辯論、修正等過程中,正反映了科學家 社群對科學議題的探究方式──探究是一種使用證據去研究自然世界,能根 據問題廣泛地收集證據的方法。尤其科學探究和其他方法不同之處,在於探 究中得提供許多實證證據,作為解釋自然世界的基礎 (鐘建坪,2010)。

當學生開始使用結構性的科學知識後,更有助於學生理解理論的性質,並在 理論推翻理論的過程中,覺察理論有其多元性,及具備變動和解釋力的好壞。

並且,能建立在前面的訊息之上,提供更為豐富與充滿可能性的假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 學生理解轉變及科學探究概念層次與平台活動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