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電腦支援協作學習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 電腦支援協作學習 一、 協作學習

在英文當中,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與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泛指學生將一個學習任務切割為不同 部分,成員各自處理一小部分後,再回到小組當中整合與完成整體任務;後者則 更強調學生間彼此的緊密連結,因為任務進行中,小組內的每位學生,皆必須參 與任務中的每個步驟或環節。換言之,學生是「一起」完成這份任務。

協作學習是一種合作型態的教學模式,旨在採取異質分組的方式,使學生在 學習中彼此教導、協助,以達到共同理解與對學習的提升。協作學習模式最早出 現於 1700 年代末期,由蘭開斯特(J.Lancaster)與貝爾(A.Bell)於英國施教。

19 世紀早期,美國也開始推行使用(黃政傑、林佩璇,1996)。

若試著了解協作模式在學習中運作的機制及其效能,可以從幾個觀點探討之。

就皮亞傑(Piaget)的社會認知衝突理論(socailcongnitive conflict theory)而言,

學習者自身透過他人觀點與自身觀點的衝突,能有機會調整自身信念,融合或調 適出新想法。而維高斯基(Vygotsky)的社會文化論(sociocultural theory)則透 過建構鷹架(scaffolding),由具備有類似認知基礎的同儕引導,更能了解相似 年紀的同學可能遭遇的問題。藉由較高程度學生的協助,引導同儕達到對學習任 務的熟悉或解決。另一個觀點來自「對知識的共同建構」(co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Webb, 2013)。建立在其他學生的想法或解釋之上,同儕彼此貢 獻自己所知的一小塊訊息。透過訊息的交換、討論、澄清、修正、添加與連結,

學生能以協作的方式,內化並共建出問題解決的策略。

綜言之,協作學習能逐漸成為教育中的潮流,理由有數:包括協作學習能提 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在未來強調創意與團體合作導向中,使學生具備合作而非競 爭意識,了解到合作的好處,尤其重要;再者,經由社會認知衝突論、社會文化 理論、發展理論等學理分析後,發現協作學習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第三,協作 學習對學生學習人際互動上,亦有所助益。學生可於共同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習溝通協調技能。近期著名的教育大師佐藤學,亦提出學習共同體於未來發 展的可能與必要性(佐藤學,2012),其書中指出學生如何在協作學習互動 中,達到對個體差異性的解決,甚至公民型態的想見。

二、電腦支援協作學習

當人類逐漸進入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科技與大量的訊息不僅改變了我 們的生活方式,更催生了教育領域中相應的新教學環境、資源與教學法

(Collins & Halverson, 2010; Khan, 1998; Sun, Lin & Yu, 2008; Trilling &

Hood, 1999)。當 WWW(即 World Wide Web)進入課堂後,將改變學生 學習的本質,大量的媒體與訊息,促使學生必須提升資訊收集及問題解決的 能力,此外以網絡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也將成為必要的趨勢(Hoffman, Wu, Krajcik, & Soloway, 2003)。

然而有研究認為,電腦學習有其缺點。例如 Wallace(2000)等人的研 究中指出,讓小學六年級學生使用電腦進行教學,學生們雖然容易學習新科 技的操作,但當要進行資訊的搜尋,則使用的方式卻過於單純,在資訊查找 上顯現出困難。Hoffman(2003)等人的研究中也指出類似現象。當學生使 用線上資源學習時,傾向於「尋找答案」而非真的「理解」它們。

但若上述情況,是在學生的「協作學習」之下,情況將可能截然不同。

「電腦支援協作學習」,便是在1990 年代時,人們認為「學生使用電腦學 習時,因為軟硬體的關係,基本上是獨自學習」此一質疑之下所興起。電腦 支援協作學習旨在了解學生如何在電腦的協助之下共同學習。與單純的「在 教學中操作電腦」不同,電腦支援協作學習具備幾個優點,最基本的包括了 不限使用者人數、不限時空地點、不一定非得要同步且以線性方式學習、能 嘗試各種媒體,以及能接觸與學習使用全球性的資源等優勢(Yang, 2001)。

但更深入言之,電腦支援學習環境刺激學生彼此合作,他們並不只是單純地 在網路上搜尋資訊或貼訊息給他人,電腦支援協作學習的教學應用也包括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生在線上、線下共同合作,藉由電腦輔助解決學習任務、辯論、問問題及表達彼 此想法(Stahl, Koschmann, & Suthers, 2006)。

然綜觀目前教師對於網路資訊與教學的應用,多半仍侷限於教師單方面的使 用。教師以搜尋網路教學資源為主,進行補救教學為其次,且電腦輔助教學多以 教師主導,還無法做到讓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參與、學習(溫明正,2002)。要真 正達到應用網路教學的互動性、開放性,塑造一種友善空間者,除大學課程較有 此可能性外,中小學仍難以跳脫傳統式教學與媒體應用方式。但是,要達到國際 競爭──包括富有創造力、反思性與團隊合作能力人才的塑造──必須及早培養 學生創造思考之能力。一如目前著名的芬蘭教育,即著重於讓學童自行尋找與創 造知識。但此種教學方式要如何應用於臺灣的教育呢?以下探討的知識翻新教學 法,或許可以達到此可能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