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補習動機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生補習動機之探討

近年來有關補習教育的研究不少(林大森、陳憶芬,2006;孫清山、黃毅 志,1996;章英華、伊慶春,2001;陳怡靖,2004;葉明芳,2005;劉正,2006)。

教育部(2001)的「台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

及坊間報章雜誌的報導等,均証實學生補習比率頗高,參與課後補習已是普遍 的全民運動,至於參與補習背後的動機錯綜復雜,以下將從社會層面,家庭層 面,學生層面來探討學生參與補習的根源。

壹、社會層面

一、文憑主義與勞動市場的關係

在台灣的社會裡,教育除了是提高職業、收入的工具外,本身還代表 著重要的階層區分(黃毅志、陳怡靖,2005)。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

的研究顯示:高學歷者不但初職高,升遷機會大,現職也就較高,因而得 到高收入;即使兩個相同職業、收入的人,高教育者的社會地位仍較高,

而且,最高學歷為高中畢業者的年所得平均高於高職畢業。以上反映的是,

具有較高文憑者較能取得職業上的優勢職位、收入與社會地位。

文憑或學歷之所以會獲得社會的信賴與尊重,關鍵在於其對工作能力 看來具有的代表性(楊國樞、葉啟政,1984)。尤其對於剛步入就業市場的 年青人而言,才脫離學生的身份,其工作能力幾乎只能表現在最終的學歷 上,而學歷是所能找到最佳的評判指標(王震武,2002)。而高階層的人,

更能協助子女擠進高等教育的窄門,運用不斷的升學取得文憑,來維持其 階級優勢(王震武,2002)。根據 2003 年版 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 庫)調查顯示,高達 72.4%的青少年認為擁有高學歷將來成功機率才越大,

看出青少年仍不脫升學主義。然現今大家重視的已非文憑或學歷所涉及的 知識與技能,而是文憑或學歷本身(黃毅志、陳怡靖,2005;楊國樞、葉 啟政,1984),學生升學,追求知識與學問是目標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求得 較高的文憑,較高的文憑則是要取得較好工作、較高的報酬;政府機關事 務官員之升遷、敘薪均以文憑高低核支(林政逸,2003;黃光明,1993),

這也正是造就文憑主義的主要最大原因。

台灣政府機構、民間企業常視學位文憑為人才的指標,公務人員的任 用,敘薪制度,文憑均較年資、能力表現來得重要(林政逸,2003;黃光 明,1993);「選罷法」對公職候選人的資格限制,也以學歷為首先的認定 標準(王震武,2002)。一般企業在衡量新人錄取的標準上,文憑仍是跨越 基本門檻的必要條件(劉正、李錦華,2001)。對剛踏入就業市場的新人而 言,較高的學歷絕對是爭取面談、選才的第一必備文件,因為文憑與勞動 市場的關係密切,促使補習教育更加蓬勃發展(劉正,2006)。此外,許多 研究指出,受教育年數較多者,有較多機會獲得高薪與較好職位(孫清山、

黃毅志,1994;章英華等人,1996;劉正、Sakamoto、楊文山,1996);高 學歷者,即使初職與低學歷者一樣,由於較易升遷,現職仍然較低學歷者 高(章英華等人,1996)。

二、升學主義

今天的台灣仍有許多人將升學競爭、補習風氣歸結為升學主義的作祟

(黃毅志、陳怡靖,2005),並相信「升學主義」源自於「士大夫觀念」(王 震武,2002;王震武、林文瑛,1998;簡成熙,1999)。所謂士大夫觀念指 的是對技職百工的鄙視、對技術或體力工作的不屑(劉源俊,1995);<<

論語‧ 衛靈公篇>>的「君子謀道不謀食。……學也,祿在其中矣。」, 宋真宗的<勸學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即透露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以學問求取功名,自然就可獲得 富貴的思想(王震武,2002)。傳統的士大夫觀念視讀書價值高於一切,讀 書人反映一種優越的社會地位、政治實力、經濟利益(王震武,2002)。雖 然不少研究將升學主義,賦予不理性、一窩瘋、盲目的註解(王震武、林 文瑛,1998),但這可用中國傳統「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 於人」的士大夫觀念(黃光明,1993)來解讀。在升學的氣氛下,學校教 育受升學主義的影響,考試成績成為所有學習的焦點,因此帶給學生龐大 壓力;再加上多元入學方案、一綱多本教材的實行,學生必須準備更多才 能應付,而透過補習或許也是減壓和提高成績的方法之一 。

三、明星學校的期待

近年來政府大肆擴充教育,廣設高中大學,升學機會提升但升學競爭 的熱潮卻未見消退,從 80 以後,國中畢業的升學率接近 100%(洪仁進、

簡成熙、徐振邦、朱盈潔,1999;黃毅志、陳怡靖,2005),高中、高職學 校的招生數,遠超過每年國中畢業生(簡成熙,1999),也就是國中畢業生 只要想升學都有機會,可說升學的機會很大,不過升學競爭為的不只是升 學而已,還包括進入好學校,也就是所謂的明星學校的期待(林政逸,2003;

洪仁進、簡成熙、徐振邦、朱盈潔,1999),能否升上好學校關係到未來就 業出路,這又形成另一種升學的競爭。因此談明星學校的期待,重點不是 有沒有學校可唸,而是要進那一所學校,是公立還是私立?是高中還是高

職?(黃毅志、陳怡靖,2005)。從教育部民國 80 年大學生入學考試委員 會工作報告顯示,全國 20 所公私立明星高中,仍然佔了該年度錄取總數的 近半數(簡成熙,1999);可知在迷信明星學校萬能競相補習下,由單純的 升學目的後,轉變為升入出路較好的學校所取代(王家通、吳裕益,1984;

劉 正,2006),社會大眾對補習的需求,始終有增無減。

綜合以上觀點,補習行為的產生與蓬勃,絕非只由單一向度可完整說明,

其與文化中求取功名的歷史背景、個人職業、收入、社會地位、政府企業選才 制度的標準、教改政策的推波助瀾、及社會大眾認知皆有密切關係。

貳、家庭層面

台灣地區近年來生育率下降所造成的少子化之趨勢,除了可歸因於政府的 家庭計畫實施成果外,主要因素還有:未婚、晚婚現象普遍,育兒成本提高,

經濟持續衰退,失業率不斷升高,社會價值觀改變,女性主義興起,女性高學 歷化,高齡產婦生育子女數減少的影響(張鈿富,2004;鍾俊文,2004)。而 雙薪家庭增多,家庭收入變多,子女數變少,家庭相對較有能力為每一個子女 進行充裕的教育投資,而子女參與補習的機會也就大增(劉正,2006)。

許多研究(姜信安,2004;章英華、伊慶春,2001;許綺婷,2002;黃雪 萍,2002)指出,國小、國中生的補習,大部分是因為家長的要求,其次才是 學生自己的意願,由此看出為人父母渴望子女成功的心境。至於國小階段的補 習原因有,期望子女在學業成績上表現更優秀,培養孩子能力和學校課業(楊 文彥,2004),另有因家長抽不出時間來教育子女、或因無法與學校放學時間 配合(黃雪萍,2002),或擔心學校教育無法設定學生的個別差異,無法個別 輔導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盧曉娟,1997)等因素,而要求子女補習;雖有國 英數的輔導,但在鋼琴、繪畫、電腦等才藝的培養也不少,而課後的安親照顧 更是雙薪家庭上班族的需求,故可知國小階段的補習是屬多元與全方位的培

育。至於國中階段的補習原因,性質上與國小不同,絕大多為了因應未來升學 需要(姜信安,2004;許綺婷,2002;章英華、伊慶春,2001),或學校課程 不夠需要另外加強(姜信安,2004;許綺婷,2002),或希望進入明星學校(許 綺婷,2002),或受同儕補習影響(姜信安,2004)等因素;而學校往往沒有 提供家長所需要的如繪畫、鋼琴、舞蹈等課程,因而導致學生去補習(姜信安 2004),多元入學方案又要求許多特殊才能,使才藝補習的項目變得更多元。

此外,由章英華、伊慶春(2001)的研究中得知參與升學補習的費用並不 低,每個月數千元的補習費,有時還需一次繳交整個學期的費用,幾乎不亞於 私立學校的學費。因此,是否意謂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才比較能力供其子 女補習?或是台灣的父母即使家境不富裕也要硬撐支持子女的升學,換言之就 是參不參與補習已無家庭收入高低之區分?這是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參、學生層面

國中生參加課外補習的動機,大致可分為幾個因素,除了因應未來升學需 要、順應長輩要求和受同儕影響等原因(姜信安,2004)外,有學生認為學校 教師教學態度及方法不得當,或學校未能提供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需求,因而導 致學生去補習(許綺婷,2002)。而補習班老師強調解題的技巧,傳授記憶與 背誦的方式,再加上對課程及考題的系統整理,培養出學生強大的「考試能力」

(劉正,2006),也是學生參與補習的主要原因。另外部份原因可能是學生尋 求安全感或與同儕之間互相比較的盲從心態;研究指出,學生為了升學或進入 理想的學校,在「眾人皆補,我獨無」之下,會去補習來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黃光明,1993;楊慧美,2002);學生們的相互比較影響、不服輸的心態與 社會的群體壓力,使得學生產生「你去補,我也要補」的想法。

因此在心態上,前段學生期望補習能確保考上明星學校,中段學生希望藉

補習迎頭趕上,後段學生則要補安心。現今的基測題目偏難,與在校所學教材 的程度落差很大,不但造成成績差的學生需要補習,連明星學校或資優班的學 生大多也需要參與補習,才能獲取高分(楊慧美,2002)。就補習科目而言,

許綺婷(2002)、章英華(2004)皆指出,約有五成以上學生在國三時補 3 科,

其次是補2 科,再其次是補 1 科,綜合看來,數學是必補科目,英文、理化則 在伯仲之間,而且是在校成績越好的國中生,參與補習的比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