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建議

壹、加強校內課輔,降低原漢學業成績的差距

本研究發現參與學科補習可提高學業成績,參與校內課輔可提高成績5.64 分,雖比不上校外補英文可提高成績8.59 分,校外補學科可提高成績 6.70 分,

不過也具有不錯的效益。學生為了提高學業成績除了認真投入學校課程的學習 外,可考慮參與效益較高的校外補英文、校外補學科,若不想花費太高又要有 成效,參與校內課輔則是最佳選項。

此外研究也顯示,家庭收入是影響參與校外補習的重要家庭背景變項,對 於高收入家庭子女而言,參與校外補習是提高學業成績的重要策略;而原住民 學生參與較少的校外補習,家庭收入較低是重要原因,導致學業成績較漢人差。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原住民學生參與校內課輔比率也只佔38.9%,低於漢人

(51.5%),校內課輔的參與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此原住民學生應多參與費 用低廉效果不錯的校內課輔,以提高學業成績。

近期,針對台東地區國中生課輔現況的研究指出,政府非常重視弱勢學生 成績,對台東地區國中生課後輔導投注不少經費(台東縣教育局,2006),遺憾 的是課輔實行缺乏完整的成效評估,無法判斷輔導效果(陳淑麗、熊同鑫,

2007)。本研究以台東地區國二學生參與補習做研究的結果,證實了校內課輔能 有效提高學生成績,這不僅對實施課後輔導的學校、老師具有鼓舞作用,同時 也是對政府課輔政策的支持與肯定。

鑑於校內課輔能有效提高學生成績,因而有必要擴大深入辦理,以縮小城 鄉補習班及原漢成績差距的問題;若能再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技能,使參與校 內課輔者的成績等同、甚至超越校外補英文、校外補學科者,這或許是降低學

生對校外補習依賴與減緩補習班成長的對策。

貳、適度的學科補習時數

本研究證實了學科補習時數與學業成績之間為先升後降的非直線關係,也 就是學科補習時數對學習效果是呈邊際效益遞減現象。此研究結果給我們的啟 示是:過多的補習不僅造成身心的疲勞,降低補習效益,並且會佔用做功課、

複習功課的時間,反而降低成績。在此建議家長,為了提升子女的學業成績,

讓子女參與學科補習時,應考量子女身心的負荷與做功課、複習功課時間,適 度的補習時數才能獲得最高的效益。

叄、對未來研究變項的建議

影響國中生參與學科補習的變項,除了本研究的族群、性別、社經背景、

學校所在地區、兄弟姐妹數等變項外,在控制其他出身背景之後,原住民補習 項數仍比漢人少.40 項(見表 10),這可能是原住民缺乏漢人重視教育的文化傳 統,而導致原住民學生的父母教育期望及學生的教育抱負都比漢人來得低(巫 有鎰,2007),未來對於國中生參與補習的解釋變項仍可加入其他變項,如父母 期望、教師期望、同儕抱負、學生本人抱負等(Sewell & Hauser,1975),很可 能期望越高,抱負越高,參與學科補習越高,加入這些變項可加強對參與學科 補習的解釋力。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濟川、郭志剛(2004)。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

王震武(2002)。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一個歷史觀察。本土心理 學研究,17,3-65。

王震武、林文瑛(1998)。傳統與現代華人的士大夫觀念:階級社會的素樸心理 學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0,119-164。

王家通、吳裕益(1984)。「全國十大明星高中八年來聯招錄取之變化情形」及

「七十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全國各高中錄取分佈情形」。教育資料文摘,

70,35-39。

內政部(2005a)。人口靜態統計:現住原住民人口數。2008 年 1 月 5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4.xls

內政部(2005b)。人口靜態統計:現住人口數。2008 年 1 月 5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6.xls

台東縣教育局(2006)。教育統計資料。台東縣: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05a)。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2007 年 7 月 9 日,取自 http://fies2.tpg.gov.tw/doc/result/94/212/13-36.xls

行政院主計處(2005b)。人力資源統計年報。2007 年 10 月 29 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7286&ctNode=517

江芳盛(2006)。國中學生課業補習效果之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

(1),131-148。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 (2004)。九十一年台灣原住民族統計年鑑。台北市:

原住民族委員會。

李敦義(2006)。補習有助於升學嗎?──分析補習、多元入學與教育取得間的 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9(3),489-516。

冷碩毅(1982)。台北市補習教育的調查與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何福田(2005)。課後學習才是課業壓力的主因。師苑鐸聲,22(5),1-5。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 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

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邱浩政(2005)。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市:雙葉 書廊。

林大森、陳憶芬(2006)。台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

52(4)

,35-70。

林政逸(2003)。當多元智慧遇上升學主義。師友,436,36-38。

林清山(1991)。多變量分析統計法。台北市:東華書局。

柯正峰(1990)。升大學文理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 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32,327-346。

姜信安(2004)。國中生參加課外補習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華 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仁進、簡成熙、徐振邦、朱盈潔(1999)。臺灣升學制度及升學競爭之簡介。

教育研究資訊,7(6),1-20。

孫清山、黃毅志(1994)。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職業取得。東海學報,35,

127-150。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

19,95-139。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 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AB09。

章英華、伊慶春(2001)。家庭、學校與補習。宣讀於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 調適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章英華(2004)。補習概況。檢索日期:96.01.01。取自 World Wide Web:(on-line)

http://140.109.196.187/。

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 學科之表現的關係。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 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 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怡靖(2004)。台灣地區高中多元入學與教育階層化關聯性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怡靖、陳密桃、黃毅志(2006)。台灣地區高中多元入學與教育機會的關聯性 之實證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3),433-459。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 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6,105-130。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 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 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上),67-98。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 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頁149-178)。台北市:師大書 苑。

張鈿富(2004)。出生人口變化對談灣中小學教育的影響。師友,439,1-3。

教育部(1978)。加強輔導中小學正常教學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82)。「補習及教育進修法」修正。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1)。台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89 學年度 第二學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教育統計。臺北市:作者。

葉明芳(2005)。原漢國小學童補習行為與學業成績的差異之探討-以台東縣 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雅馨(1988)。校外才藝補習教育與同齡兒童學業成就、創造力、自我概念 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秉權(2006)。教改與社區教育產業化芻議: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教學報,

18,3-28。

黃光明(1993)。談補習。現代教育,30,145-151。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28(1),93-125。

黃毅志(1995)。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

黃毅志(2000)。教育研究中的學童自陳問卷信、效度分析。調查研究,5,5-32。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教育 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陳怡靖(2005)。台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台 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黃毅志、侯松茂、巫有鎰(2005)。台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之建立:國中小學生 學習狀況與心李健康追蹤調查。台東縣政府委託專題研究第三年成果報告。

黃雪萍(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校外補習之背後因素與數學學習影響之 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彥(2004)。英語補習與國小學生英語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慧美(2002)。分析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自 然科之表現的關係。臺灣師範大學科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葉啟政(1984)。升學主義下的教育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編,台 灣的社會問題(357-384)。台北:巨流。

劉源俊(1995)。從終身教育看分流教育──析論高職改為高中之議。見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教改專題論壇專題二:從聯考看分流教育。

劉正(2006)。補習在台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

1-33。

劉正、Arthur Sakamoto、楊文山(1996)。教育年數與企業規模對薪資產生的邊 際效果:以台灣地區為例的模型分析。編入陳肇男、劉克智、孫得雄與將豐 富主編之入口就業與福利,155-176。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劉正、李錦華(2001)。文憑主義的迷思:從勞工的薪資及雇主的徵才談起。臺

劉正、李錦華(2001)。文憑主義的迷思:從勞工的薪資及雇主的徵才談起。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