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須定期接受診斷測試,以便有效轉流。

89

Brief Introduction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ramework (With reference to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Li Sing Tai Hang School)

學校校本課程涵蓋《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所列九 個學習範疇,同時考慮非華語學生在聽、說、讀、寫和照顧差異各方 面的獨特困難。課程內容從識字到閱讀,按能力分級,總共有 11 級。

校本教材以主題為單元組織,取材生活化,還包括一些中華文化 知識。如《好兒童》一冊中的單元四「新年到了」 ,就包括第八課《「年」

的故事》、第九課《過新年》及第十課《我愛新年》這三篇與農曆新 年有關的課文。

校本教材中每一課都清楚列明教學目標以及讀、寫、聽、說、文 學、文化、思維、語文自學和品德情意的具體要求。例如《日常生活》

單元二「兒歌」的第九課《動物大會》 , 「我要學」中除列明讀、寫、

聽、說的教學目標外,也有文學、語文自學及品德情意範疇的要求。

如文學方面,要求學生認識押韻和背誦童詩,語文自學方面,希望學 生能認識其他小動物的名稱,在品德情意方面,則希望學生懂得愛護 小動物。

每一課後設「我會認」 、「認多一點」和「我會寫」三個部分,分 別顯示認讀與書寫兩方面的具體要求。「我會認」中的字、詞選自課 文,除附注音外,還有英語對譯,以配合非華語學童的學習需要; 「認 多一點」中的字、詞並非選自課文,但與課文內容相關,有助學生進 一步擴充詞彙量;「我會寫」中的字、詞同樣選自課文,但只強調漢 字的字形,數量亦明顯比「我會認」部分少。認讀與書寫兩部分的安 排,有助非華語學童盡快增加語文輸入、積儲詞彙,培養閱讀興趣,

建立思維基礎。

Note: With a thematic module organisation, this exemplar on curriculum framework employs learning materials on daily-life topics.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re enhanced to realise the spirit of cultural harmony.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are differentiated for developing NCS students’ daily-life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s exemplar is suitable for the primary levels.

This exemplar is applicable to various curriculum modes.

90

文化、思維和品德情意等元素。例如《做個好學生》單元一「好兒童」

的第二課《學校是我家》 , 「我會討論」的題目是「老師在學校有甚麼 工作?我可以幫忙嗎?」。這類題目提供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自由 發揮。

此外,每課均附有相應的預習活動和評估課業,活動和課業的形 式多元化,如課前思考題、資料搜集、填充、配對、句子續寫、辨別 押韻字、部首組字、腦圖、畫圖等。部分課業更設延伸活動或挑戰題,

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每課所學。

學習總綱 單元一 好兒童

課文 讀 寫 聽說 品德情意 文學/文

化/思維

第一課:

魔術船

z 部件「山」:山、

島、岸

z 部件「田」 魔、

界、貓(第二課)

z 形容詞:奇妙、

勇敢

z 動詞:乘坐、划、

搖、往返、起飛

z 魔界、小島、山

z 複句續寫「齊齊 乘 坐 魔 術 船 , ……。

說 說 乘 坐 魔 術 船 會 去 的 地 方 和原因

齊唱兒歌

發揮想像力

第二課:

小花船

z 學習修辭:擬人

z 自我介紹

z 沙發、站在、捕

z 運用擬人法寫 複句:句式「我 ……,我 ……。

z 背默兒歌

說 說 自 己 養 的 寵 物。(或朋 友 養 的 寵 物)

欣 賞 自 己 的 長處

背誦兒歌

單元二 聖誕節

課文 讀 寫 聽說 品德情意 文學/文

化/思維

第三課:

聖 誕 節

(一)

z 部件「士」:聲、

讀、吉(第九課)

z 部件「目」(溫 習):睡、眼睛、

看見

z 標點:感嘆號

z 學習:排比句

z 扮、睡覺、聲、

裝着

z 排比句「……一 起……,一 起……,一 起……。」

學 說 故 事,並猜猜 結局

在 節 日 裏 分 享愛與關懷

兒童故事

91 第四課:

聖 誕 節

(二)

z 部件「車」:車、

輛、陣

z 理解段落之間的 關係

z 語氣的改變

z 鹿車、一輛、陣

z 句式「(名詞)

+ 已 經 + ( 動 詞)+了。」

討 論 聖 誕 老 人 是 不 是 真 的 出 現過

在 節 日 分 享 快樂

兒童故事

單元三 知規守禮

課文 讀 寫 聽說 品德情意 文學/文

化/思維

第五課:

守規則

z 部件「言」:課、

請、許、計、訴、

詳、訂

z 動詞:答、舉、

守、排、玩、鬥、

z 容許、遵守規則

z 複句句式

……的時 ……,

……。」

z 背默韻文

告 訴 大 家 學 校 裏 遵 守 規 則 的 原因

遵守規則 韻 文 識 字 : 守、手;隊、

許、趣 背誦韻文

第六課:

麥嘜故事

(一)

z 部件「口」:嘜、

唸、吃、可、知、

吉、給、和、故

z 部件「言」(溫 習):罰、讚、詩

z 標點:專名號

z 因果複句:

「……,因 為……。」

z 讚、罰、唸古 詩、 另

z 句式:「……,

因為……。」

評 論 人 物 的 性 格 與 行為

培 養 學 生 的 自律精神

第七課:

麥嘜故事

(二)

z 部件「米」:粒、

糕、糖(第九課)

z 部件「口」(溫 習):啤、呆、哭、

可、吃、別、如、

嘜、卻、說、這、

站、歡

z 轉折複句:

……, ……。

z 蛋糕、一粒士多 啤梨

z 句式:「……,

可是……。」

說 說 故 事 的主旨

關心別人,為 別人著想

單元四 新年到了

課文 讀 寫 聽說 品德情意 文學/文

化/思維

第八課:

「年」的 故事

z 部件「系」:紅、

紙、紛

z 部件「工」:紅、

敢、工(第九

z 勇敢、紅紙、紛

z 句式:複句

……

說 說 中 國 農 曆 新 年 的習俗

認 識 農 曆 新 年 的 傳 統 故

92

z 句式:原來……

(最後兩段)

第九課:

過新年

z 部件「皿」:盆、

盒、溫(第六課)

z 理解段落之間的 關係

z 標點(溫習):頓

z 複句句式:

……,然 ……。

z 兩盆、全盒、習

z 複句句式:

……, ……。

說 說 自 己 的 家 鄉 是 怎 樣 準 備 過新年的

分工合作,承 擔家務工作

了解中國人 準備慶祝新 年的活動

第十課:

我愛新年

z 部件「刀」:分、

初、留(第六 課)、齊(第一課)

z 標點:專名號(溫 習)

z 理解段落之間的 關係

z 句式:「太好了!

大年初一到了」

z 十分、年初二、

立刻

z 續寫:「太(好)

了!……

說 說 香 港 的 新 年 習 俗和活動

發揮創意,創 作新遊戲

了 解 中 國 人 慶 祝 新 年 的 活動

93

Brief Introduction on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reference to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Islamic Primary School)

校本教材除課本外,還包括作業和寫作字卡等。每級課本都以個 人、家庭、學校、社會、文化五個範疇劃分,學習內容主要圍繞日常 生活。

教材中學習活動主要以提問和對答的形式進行,每冊課本最後附 有範文,供學生閱讀。教材有大量圖畫,配合學習內容,學生能透過 圖像,認讀字詞;一些課題更有英文對譯,方便學生學習。

教材中有不少中華文化元素,如在一年級介紹「中秋節」和「新 年」 ;二年級介紹「重陽節」和「清明節」;三年級介紹「端午節」 。 非華語學生能透過活動和篇章,認識更多有關中國的風俗習慣和歷 史。教材中亦有童詩,讓學生能接觸不同文類,增加語文學習的興趣。

評估方面,每冊課本均附有作業,評估活動主要是填空、連線、

句式、繪圖、填色、聆聽、重組句子等,讓學生能學以致用,鞏固學 習。

Note: In these teaching materials,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mainly in the form of questioning and conversation. This provides NCS students with more opportunities to listen and exchange views in Chinese, developing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hich is crucial to the Bridging / Transition mode.

These school-based learning materials are diversified with Chinese culture elements included. Understanding such knowledge would facilitate students’

immersion into the society.

This exemplar is mainly applicable to the Bridging / Transition mode. Upon adaptation it could also be used in other curriculum modes.

This exemplar is suitable for the primary level.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