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學習態度

本節探討電腦科學史教材融入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學習態度依 據自編問卷的填答情況,進行 t 檢定考驗,以了解兩班學生是否在學習態度上是 否有所差異。

問卷(表 5-5)的第一題為「我覺得學習電腦網路很有趣」,實驗組的平均 為 3.91,控制組的平均為 3.44,p = .027 < .05,效果達到顯著,顯示實驗組的學 生普遍認為學習電腦網路單元很有趣。第二題為「學習電腦網路讓我覺得很有成 就感」,實驗組的平均為 3.72,控制組的平均為 3.25,p = .027 < .05,達到顯著 效果,顯示實驗組學生認為藉由電腦科學史教材學習電腦網路單元之後比較有成 就感。第三題為「我希望學習更多有關電腦網路的知識」,實驗組的平均為 3.84,

控制組的平均為 3.28,p = .005 < .05,達到顯著效果,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在電腦 網路課程結束之後,仍然希望能夠學習更多有關電腦網路的知識。

從以上三題的結果,推論本研究設計的電腦科學史教材,因提供相關的人物 之影音,如諾曼艾布拉姆森談 ALOHANET 相關技術的發展、Ray Tomlinson 談 電子郵件的創意來源等,能夠讓學生覺得學習電腦網路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以

歷史作為脈絡串連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也能讓學生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概念 和技術,其源頭是為了解決哪一些問題等,更加了解概念之間的轉折關係,並增 加學生的學習信心。

電腦科學史能夠使學生深入地瞭解相關的人事物,讓原本較為枯燥的電腦網 路技術更加的生活化;提供學生想像的空間,使抽象的科學概念更加具體

(William et al. , 2011)。因此,可以推論,本電腦科學史教材教學能有效影響 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成就感和願意學習更多有關電腦網路知識的動機上。

問卷(表 5-5)的第四題為「我覺得 Telnet、TCP/IP、FTP、http 等通訊協定 的概念是相通的」,實驗組的平均分數為 3.84,控制組的平均分數為 3.71,皆高 於 3 分,顯然兩組學生對於通訊協定的概念都能掌握,亦即兩組教材內容在描述 通訊協定的概念上並無差異,也可以表示兩個組別的教材在概念的傳達上是一致 的,並無特別側重或加強某些概念,這個結果可以輔助說明兩組在成就測驗上並 無差異的現象。

問卷(表 5-5)的第五題為「我覺得上課提到的教材很有趣」,實驗組的平均 分數為 3.88,控制組的平均分數為 3.5,p = .072 > .05,未達顯著效果。實驗組 的平均分數高於控制組的平均分數,且兩組的分數皆高於 3 分,可推論兩組教材 的選擇上皆能以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作為出發點,例如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教材皆 選取學生常使用的社群媒體作為教材,並使用影片和學習活動的實際操作輔助授 課。而實驗組的分數略高於控制組的原因,研究者推論其原因,可能在於科學史 教材是以一個主要的問題作為開頭,切入每單元要探討的內容,如「電腦如何連 結?」、「電腦如何溝通?」、「現今的電腦網路怎麼形成的?」這一些常見的問題,

有助於引導學生進入各單元的情境。

表 5- 5 自編問卷-學習態度

聽網路發展真的有點乏味,不要一直停留在過去,反而教一些現在已經有的 軟體應用在之後會比較實用。

其實我覺得電腦歷史對我們來說真的有點無趣-/-

也有部份學生提出相反的看法,認為融入歷史素材讓概念的轉折變得更為清楚:

我現在才知道 WWW 的發明人做了這麼多事,謝謝老師!!

課程的流暢度很好。

本教材在設計時為求能夠將各個概念以歷史元素帶入,在取材上選擇了許多 跟概念相關的歷史,對於不喜歡念歷史的學生來講勢必造成額外的負擔,甚至會 有「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真的有點無趣」的想法,而喜歡歷史的學生,則會 有「原來是這樣」、「感覺很流暢」的想法,這個結果與陳怡芬(2013)調查教師 認為多數的高中學生對電腦科學史教材較不感興趣相同,原因在於選材上若是側 重與學生經驗沒有相關的歷史,會讓學生無法體驗到這些概念的重要性,反而覺 得有些無趣。至於學生認為本電腦科學史教材中哪些教材是比較重要的,在本章 的第三節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