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對電腦科學史教材看法

本節以自編問卷的結果,從學生的角度檢驗本電腦網路科學史教材在選擇上 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並推論教材在取材時應重視哪些概念。

表 5-10 呈現的是學生認為在本電腦科學史教材中,最重要的概念有哪些。

學生認為教材的第四單元:「社群媒體與社群網路」中所提到的 Facebook 的興起 (8.8%,Rank 1)以及 Youtube 影片分享網站是重要的概念(8.8%,Rank 1)。

而本教材提及最多的通訊協定概念,雖然偏向技術層面的介紹,但學生也認 為這部份的素材非常重要,如 Tim Berners-Lee 發明 WWW 全球資訊網(7.4%,

Rank 5),A.Bhusha 提出 FTP 通訊協定(8.3%,Rank 3)以及 C. Stephen Carr 提出 Telnet protocol(8.3%,Rank 3)等素材,僅次於社群媒體的重要性。通訊協定是網 路發展中關鍵的里程碑,若能在提及 WWW 全球資訊網時,著重在 http 通訊協 定的內容與形式,則既可讓學生瞭解電腦網路的溝通必須要有一致性,也可藉此 議題讓學生體會有無通訊協定的差別。這個結果與陳怡芬(2013)提到教師認為 科學史的內容應帶入「網路應用服務的發展」,高中生應該知道的電腦科學史重 要人物包含 Tim Berners-Lee 相同。

至於談到網路如何連結的部份,由於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相距較遠,所以學生 普遍認為這一些概念無法引起共鳴,如 Licklider 提出將電腦連結在一起的構想 (5.5%,Rank 11)和 ARPANET 的誕生(3.7%,Rank 14)等這些歷史素材,其結果

分居在後,顯然這部份的教材應當有所取捨。

ARPANET的誕生

8 ( 3.7%) 14

形式上仍以投影片和講義為主。在預試時學生建議,希望能夠多以影片的方式呈 現電腦科學史的內容,因此,本教材在設計上也加入更多有關電腦網路發展的科 學史影片,如早期數據機的模擬、Ray Tomlinson 談 e-mail 的構想,全球資訊網 的誕生等。

然而,本次教學實驗的結果,學生在課程的回饋中,仍提出電腦科學史影片 數量偏少的問題,並表示以投影片講述的方式容易讓人覺得無趣。列出幾個學生 的回答如下:

想睡覺 ˊˇˋ,有時候會覺得一堆看不懂的符號文字很無聊…

希望多看一些有關電腦科學史的影片 能夠播放 Facebook 誕生過程的影片?

老師我想看講 Google 故事的電影"實習大叔"」

學生的建議與資訊科技教師的想法一致,陳怡芬(2013)調查教師需要的教 學資源,其結果顯示有七成以上的教師認為電腦科學史的「中文影音資料庫」,「中 文網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相較其他科學領域,電腦科學史融入電腦教育 在我國並未有完整的規劃,也未有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範本(陳秋燕,2009)。

本研究現階段以蒐集正確的電腦網路發展歷史作為基礎,資料來源皆是從國外具 權威性的電腦科學史網站獲得,並撰寫成學生可以自行閱讀的講義和教師上課使 用的投影片,並製作讓歷史人物講述歷史的影音教材,現在已完成無線網路的部 份。未來將根據本次研究所蒐集的電腦科學史資料,把講義和投影片用影片的形 式呈現,並製作成中文網站和中文影音資料庫,提供教師作為教學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