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策略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策略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先探討學習策略的意涵與特性、影響學習策略之重要理論、學 習策略的內涵與分類、最後再整理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

壹、學習策略的意義與特性 一、學習策略的意義

策略(strategy)一詞是由希臘字 strategia 而來,原意是指在戰爭時事 先規劃軍隊行動的藝術,是一種有系統、有計畫的決策活動,屬於目標導 向的活動,它必須利用內在心理歷程,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Oxford, 1990)。但一般常將策略(strategies)和方法(tactics)兩個名詞混淆。所謂策略 是指一種有系統、有計畫的決策活動,為目標導向的活動,必須利用內在 的心理歷程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而方法是一種短期目標,利用某種科 學的安排,以促進當時目的的達成。換言之,策略係指執行達成某事的一 套程序,而此順序的明確步驟則為方法;方法是策略的操作性定義,是策 略中的一種特殊技巧,且是可以加以觀察的,同時意涵著某種策略的運用。

Bruner(1960)認為策略的形成必須具備問題情境,認知壓力及冒險 性三個條件,並將策略定義為「一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會運用既有知識或 資訊去應付情境,並且產生認知的衝突、緊張和壓力,預備去冒險,以達 成目標。」

今日有關學習策略的定義,基於學習策略所涵蓋的範圍和主題非常的 廣泛,學者們對學習的觀點及研究的取向不同,其對學習策略的定義亦不 同,因此「學習策略」一詞的定義,並無一致的看法。茲將國內外學者對 學習策略的界定整理如下表2-7,以期對學習策略的意義能有更進一步的瞭 解。

表2-7 國內外學者對學習策略的定義

由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於學習策略定義的看法可以知道,學習策略就是 學習方法,是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所運用一系列有組織的學習技巧,以幫 助學習者獲得、處理、整合、儲存和檢索,使其能夠獨立學習及解決問題,

其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

二、學習策略的形成與特性

(一)學習策略的形成

根據Snowman於1986年提出的觀點,認為學習策略的形成包括下列五 個步驟(引自陳李綢,1988)

1.分析:學習者可以從調查研究和教材中,產出知識。並從內容中知道「什 麼東西」、「何時」、「何地」、「如何」、「誰」、「為何」等條件。

如此可以使學生認定學習材料中重要的部分,了解學習的準則如何,並 幫助學習者了解自己的特質及學習的方法。

2.計畫:學生若能從上述分析中獲得各種條件訊息後,就能訂出一個計畫,

例如他會考慮哪些材料要用哪種方法學習,需要何時、何地完成,需要 考慮到哪些個人特質等等,然後訂出一個計畫來。

3.方法執行:計畫擬定後,學生會技巧的使用一種或多種方法,去增進對 學習材料的理解和記憶。

4.監控:學生使用某些方法後,會評估這些方法的成效如何。

5.修正:一旦發現學習方法有效,那麼就不需要去更改學習方法;但若發 現學習方法不理想,學生就會去修正或重新評估分析、計畫、方法等綜 合步驟安排和實行。

(二)學習策略的特性

學習策略的特性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將學習策略的特性歸納為以 下四點,敘述如下:

1.學習策略具有發展性

所謂發展性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心智成熟,學習者使用學習策略能 力也會隨之發展。Mayer (1987)將學習策略的發展分為三階段:(1)早期 階段,指學齡前,個體尚不具有使用學習策略的知識與能力。(2)轉變期 階段,指國小階段的兒童,已有使用學習策略的行為出現,但卻無法自發 性地使用學習策略以增進學習,必須經過明確的指導才會使用學習策略。

(3)後期階段,指中學至成年,此時學習者已不需他人指導,便能依照 學習目標選用適當的學習策略,學習者具有使用學習策略的知能。所以,

身心發展成熟的成人,應該越具有效的學習策略。

2.學習策略具有一致性

所謂的一致性是指學習者的人格特質、智力及學習型態,會影響其學 習策略的使用,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下持續運用其特殊的學習風格(洪寶 蓮,1990),因此學習策略會成為學習者的一種基本特質,與個體所具備 的其他特質具有一致性。例如:內向型的人格對於人力經營策略的使用可 能不如外向型人格者;又高智力者比低智力者更能活用各種學習策略。(郭 宜君,1996;O`Neil, 1978)。至於學習型態,傾向具體經驗型的學習者重 視實作經驗;觀察反省者則偏向內斂思考(郭宜君,1996)。個人學習策 略的使用、表現,會與這些個人基本特質有相當的一致性。

3.學習策略具有權變性

所謂權變性是指學習者能在不同的學習目標下,採用不同的學習策 略。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學習情境會影響學習者的主觀知覺,學習者在運 用學習策略時,會依其學習內容、情境作適度的調整或選擇。促使學習者 在運用學習策略時,依照不同任務需求,採用不同的學習策略(O`Neil, 1978;Ramsden, 1988)。為了有效的學習,學習者知道應於何時、何處使 用適當的學習策略,即「條件性知識」(Paris, Lipson, &Wixson, 1983)。

另外,曾陳密桃(1990)認為策略活動絕不是偶發的,也非被動而來,乃是 經過學習者的抉選,學習者本身才是學習策略使用的主導者。

4.學習策略具有可學性

相關研究結果支持學習策略可以透過學習而獲得(官月雲,2000;郭慧 雯,2000;Hofer, Yu,&Pintrich, 1997)。O’Malley, Russo, Chamot 與 Gloria

(1988)設計一套學習策略的訓練方案指導學習外國語言的學生,發現學 習語言可經由習得的學習策略而更有效的學習外語,提升語言程度。因此 透過學習「學習策略的使用」,可以對學習策略具有豐富的知識,及有效 的使用,進而增加學習的效果(郭郁智,2000)。

5.學習策略具有可教性

Genshaft 與 Hirt (1980) 研究發現,自我教導訓練能協助學生集中注意 力於適切的任務變項,產生正向自我語言,提供自我增強,並協助學生達 成良好的改變。由此可知,學習策略是可以教的,學習策略對於學習者具 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引自陳怡君,1994)。

Gagne, Weideman, Bell 與 Anders(1984)曾探討學習策略教學的有效 性。他們指出要使學生學習策略有效果,必須要直接教導學生如何使用學 習策略,如果只有告訴學生讀書時要畫重點,而不指導學生如何分辨重點 的策略教學是很難有正面的效果的。因此,鼓勵教師對各領域知識的充分 認識,再指導學生自我增強,嘗試應用學習策略,將有利於學習者學習成 效的提升。

参、影響學習策略的重要理論

學習策略的研究取向一直受到學習心理學理論發展的影響。1920年代 行為主義盛行,行為學派學者視學習為一系列的刺激與反應聯結的歷程,

認為個體學到的是可觀察、可測量的個別外顯反應,經由後效強化形成習 慣後,再組合成整體行為,因此對學習策略的研究,強調外在的或可觀察 的操作層面,重視學習者對刺激情境的機械性反應、練習的次數與時間、

循序漸進的學習歷程等。1960年代認知心理學興起,視學習為個體對事物 經由認識、辨別、理解從而獲得新知識的歷程,強調有意義、高層次的學

習活動,因此對學習策略的研究著重內在、心理的思維方式。而至1970年 代後,後設認知理論受到重視,認知取向的學習策略研究更是蓬勃發展

。1980年代學者開始重視學習動機對學習活動的影響,因此學習策略的研 究又整合了動機理論。綜合上述,學習策略的研究取向從早期僅重視記憶 到重視認知學習歷程;及至自我調節學習理論興起,將內在學習歷程(動 機、情感、認知、後設認知)及個人與環境的互動納入研究範疇,終使學習 策略的內涵更加豐富。以下就與學習策略研究的相關理論進行闡述。

一、訊息處理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訊息處理論為訊息處理學習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of

learning)的簡稱,是解釋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

、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並運用知識的歷程(張春興,1996)。

Weinstein與Mayer(1986)指出,訊息處理即為內在認知歷程,有四個重 要成分:選擇、建構、統整及獲得。「選擇」是指學習者注意到周遭環境 中明確的刺激或訊息,並傳送此訊息到工作記憶中。「建構」是指學習者 在工作記憶中積極建立新訊息或觀念之間的聯結。「統整」是指學習者以 既有的知識去統整新的訊息。「獲得」則是指訊息經建構、統整後,貯存 於長期記憶中。換言之,在工作記憶中積極建立新訊息之間的聯結即指內 在聯結的建立;在長期記憶中積極搜尋,提取既有知識並將之送進工作記 憶中去統整新訊息,即是外在聯結的建立;而獲得則是指貯存訊息於長期 記憶中。Mayer (1988)更從認知的觀點,提出學習的歷程(引自林建平,

2000),如下圖2-3所示。

複誦

訊息 注意(選擇) 結果

輸入 輸出

(統整)檢索 編碼(獲得)

圖2-3 訊息處理系統中學習歷程 (資料來源:林建平,2000,149頁)

在圖2-3中,學習策略的運作歷程,包括三個記憶儲存體,即感覺記憶、

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以及注意、複誦、編碼和檢索四個控制過程。根據 訊息處理理論,當學習者接收到外界訊息時,會暫存在感覺記憶器中,只 有受到學習者的重視,特別加以留意的訊息,才會進入短期記憶,之後使 用理解策略、並建立內、外在聯結,才能儲存在長期記憶中。所以,此一 學習歷程係學習者主動選擇、建構、統整與獲得來自環境中的訊息,而不 只是複製外來的訊息。

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以及注意、複誦、編碼和檢索四個控制過程。根據 訊息處理理論,當學習者接收到外界訊息時,會暫存在感覺記憶器中,只 有受到學習者的重視,特別加以留意的訊息,才會進入短期記憶,之後使 用理解策略、並建立內、外在聯結,才能儲存在長期記憶中。所以,此一 學習歷程係學習者主動選擇、建構、統整與獲得來自環境中的訊息,而不 只是複製外來的訊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