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者的角色行為

貳. 成人教室教學互動的討論 一、 教室的師生互動

三、 學習者的角色行為

Abrams(1998)主張,教學者在教學活動中,應扮演啟動及加速概念改變的 主要因素,作為學習者重構知識的催化劑,掌握課堂上所有的知識和資源,作為 學習者認知連結或再形成中所需的活化劑,它的做法包括:(1)提供一個安全無 威脅的支持環境,使學習者能夠自由地表達及思索他人的想法,並以其先備知識 為基礎予以精緻化;(2)引介並鼓勵學習者針對一組新的、更具能力的解釋性概 念進行反省,可能的話,協助他們解決在思考上的矛盾與衝突(pp.341-342)。

(一) 資訊的「接收者」

傳統教室情境中,學習者「習慣」扮演資訊接收者的角色,老師講、學生聽,

有不懂的再發問。因此,在《統計學》初始的課輔教學活動中,T02 雖然仍然採 用「直接教學」、「示範」等傳統的單向傳播策略,目的在於建立基礎,引發興趣;

待學習者熟悉教學情境後,配合「教學者鷹架」教學策略的綜合應用,協助教室 的互動,有助於師生與同儕的討論。此外,學習者必須實施課前的預習與課後的 複習,課前的預習有助於概念的思考,課後的複習有助於概念的統整,只有經過 重複思考、系統歸類的程序,才能有助於「統計」觀念的理解與概念的形成。因 此,資訊「接收者」,並不代表學習者就只是扮演單純「聽眾」的角色,隨著課程 內容性質、教室情境變化與教學策略的綜合運用,學習者的責任也是逐漸增加。

(二) 互惠式教學的「教學者」

學習者能夠「成功」扮演教學者,歸功於下列三個因素:(1)活動漸進的實

施,教學者與研究者的「裡應外合」,有效降低學習者的疑慮;(2)第一次活動的 成功增加教學者、學習者的信心;(3)有能力同儕的形成,達到推波助瀾的效果。

因此,僅僅五次的課輔教學活動中,互惠式的教學幫助了 S01 與 S12 的成長與發 展,S01 由初始的排斥,到主動參與、提供協助,S12 更從受輔導的角色,躍升為 有能力的同儕;「同儕鷹架」與「教學者鷹架」的實施,都有助於刺激學習者「思 考」。

「同儕語言」對於能力較低的同儕發揮了相當「啟發」的作用;雖然學習過 程中產生許多的壓力(事前備課與課後複習等),往往這些壓力是促成學習者進步 的原動力。由學習者扮演「教學者」,課前的預習可能造成學習者沉重的負擔,由 於學習資源(教學節目)取得容易,在團體規約的共識基礎下,學習者都能適切 扮演教學者的角色,同時,教學者在學習者「提供解釋」的過程中,會適時、適 切地給予「提示」、「指引」或「澄清」,有助於加強學習者印象,內化所學。

(三) 自發性的「協助者」

「小老師」會在課輔教學活動的初始,隨著教室座位的安排,學習者會有「群 聚」的行為,自然生成「小團體」,團體中會有有能力的同儕,與學習能力較差的 同儕;有能力同儕擔任自發性協助者的頻率甚高,特別是在「同儕鷹架」互惠式 教學活動中,S10、S11 與 S13 會就同儕所提出的問題、提供的解釋,給予口語斡 旋或概念的澄清,T02 會站在一個鼓勵的立場,在有能力同儕無法提供資源時,

才會適時伸出援手;S10、S11 也認為,課堂中同儕的互動可以激盪出一些想法,

反而有助於觀念的理解。

有能力同儕(S10、S11、S13)能夠在同儕鷹架實施過程中,適時、適切回應 學習者的問題,並以「同儕語言」的方式提供說明,有利於「統計」觀念的理解。

S10 在第十一次課輔教學活動中,除了協助 S04 在解題過程的必要協助外,並主 動上台補充,除了針對「成對實驗」的條件進行釐清外,並強調「成對實驗」下 會提高可信度進行說明,除了可以加深學習者印象外,也提示學習的重點,受到 T02 的肯定與讚譽。Vella(1995)引述了「拯救兒童組織」在拉丁美洲舉行的社 區發展課程的例子,一位秘書小姐因為先備條件不足,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

曾經引起同組學員的抱怨,但是她主動、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在有能力學員

的協助下,終於完成了所有的課題,「如何與形形色色的組員一起學習」,最後卻 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寶貴經驗(pp.195-196)。

Hogan 與 Pressley(1997)認為,學生人數眾多,是一般大班教學最困難的問 題之一,教學者不可能在一段特定時間和每一個個別學習者進行互動,也因此夠 呈多重的「近側發展區」,增加鷹架教學的難度;解決方法之一就是設法讓學習者 進行「自我調節的管理」(p.177),鼓勵學習者對自我控制的責任。

Good 和 Brophy(2003)也強調,「自我調節管理」的目標應該是幫助所有的 學生變的「儘可能」自主和有適應環境的能力,使學習者保持集中精力的學習,

努力理解和掌握學習的內容,逐漸學會轉換訊息,使知識成為自己的,培養將現 在的教學和以前的學習,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結合的能力,制定目標,不需要教 師的監測和鼓勵,更不需要接受旁人的話語和定義(pp.137-141)。

課輔教學課堂上,營造「討論」的氣氛,可以刺激學習者「思考」,並回憶 概念學習過程中的印象;能力較低的同儕(S12)會體會自身的處境,排定事情努 力的先後順序,即起直追,後來居上;個性對課堂投入的程度有直接的影響(S01、

S04、S12),但是情境的因素,也會促使成人學習者(S01、S12)捨棄矜持,參與 課程的互動;年齡的因素,對於能力較低學習者自我調節的管理有直接的影響,

S04 雖然有心學好「統計」,過程中的態度也很積極、主動,但是年齡稍長(相較 於 S01、S12),基礎知識不足,以至於「欲振乏力」;成人學習者面對課業、環境 的「過重」壓力,會選擇「逃避」,或以最低限度給予自己「存活」的空間(S04)。

有能力同儕(S10、S11、S13)的共同特點是:自動自發、主動積極,課前的 預習與課後的複習,幫助他們對於「統計」觀念的思考過程,並能夠將所理解的 情況「表達」出來;師生與同儕的互動有助於有能力同儕「澄清」觀念(S11、S13), 互惠式教學活動更有助於「表達」技巧的訓練(S11);有能力同儕若能站在學習 者的角度思考問題(S10),並妥善運用教學工具(S10),對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習 者更容易理解。

綜合以上,教學者與學習者的角色行為,Jarvis(1995)認為,教學者在「教 學與學習循環」的幾個開始階段,扮演著介入的行為,但是教師無法讓任何不學 習的人學習,而成人教育的目的也在於使人人成為自發性的學習者,所以,教師

在「教學與學習循環」的後幾個階段,無法扮演任何行為,甚至在遠距學習的環 境下,學生的教學與學習循環中,學習的再發生不是藉由教師的教學行為觸發,

而是由學生既已習得的學習經驗而來。Hogan 與 Pressley(1997)也主張,在鷹架 教學活動中,教學者可能扮演電話總機操作員,負責接聽、轉接,以及聯繫各方 電話的功能,教學者也有可能離開核心的角色,同時還能維持教室討論對話的進 行,並從旁適時提供協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