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風格

第一節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一詞最早出現於Thelen 在1970 年代前後。郭重吉 提到style 這個英文字可以代表做某件事情或說某件事情的方式或作風(但不是指該 件事情的實質內容),因此它是一種個人的方式或作風,也是一種個人的特質,它不 會隨著時間、場合、目標或內容而有所變動,而且它在認知、情意和生理各方面都相 當穩定,因此本研究將其譯為「風格」,將「learning style」譯為「學習風格」[6]。

雖然學習風格由1970 年代前後發展至今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但是至今仍然還 是沒有一個較為共同的定義出現[6] [13],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每一學者都是以自己本 身的定義、以不同的想法來詮釋學習風格,而其牽扯的變項過於龐大、繁複。所以,

Dunn(1984)認為以不同的觀點來描述他們所觀察到的所謂的類似的現象,猶如「瞎 子摸象」一般,每一個人所探討、研究的面向和方向不同,因此使得學習風格的研究,

常是每個人各自彈各自的調,卻始終無法作一個整體的整合,以及較為全面的歸納 [14]。

一般來說,學習風格包含的範圍大,擁有較豐富的內涵,它主要是在四個因素下 交互影響而產生, 有各種不同的類型 [15]:

„ 物理環境。

„ 學生本身的情意。

„ 學生的社會性需求。

„ 學生的生理特徵及需求。

在學習風格分類上有些學者認為學習風格包含了認知風格( cognitive style)

[16][17];有些學者則把學習風格與認知風格徹底的區別分開;而還有的則將兩者定 義成一樣[18]。

張春興(1997)認為學習風格的研究有別於認知風格,因為認知風格是以心理科 序列型(concrete sequential)、抽象序列型(abstract sequential)、抽象隨機型(abstract random)、具體隨機型

研究者/年代 定 義

(concrete random)(策略取向)[36]。

郭重吉

Felder 和Silverman指出學習風格可定義出學生接收和處理資訊的方式。每一個學 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的學習風格,它沒有好壞的分別,也因為教室中的學生們都有著其 獨特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所呈現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是一個相當多樣化的面向,有

的時候學生與教師的教學風格會有無法配合的時候,因而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教 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如果想要教學能夠成功,除了本身要具備的教 學技能之外,也必須能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面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施予不同的教 學,讓學生能夠在適當的教學下而得到最大的學習成就[19]。

學習風格的分類方式眾多,由Curry建立的洋蔥模式(onion model)確立了一個學 習風格分類的完整架構,它將各種學習風格分類方式分成四個層面[32][33],Claxton 和 Murrell根據四個層面將各種學習風格歸類[34]:

一、 多元化面向和教學的偏好( multidimensional and instructional Preference ):

學習者較為偏好的學習環境, 例如: Dunn 和 Dunn [35]。

二、 訊息處理方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學習者處理資訊的風格,以何種 偏愛的認知方法來處理資訊,例如:Felder 和 Silverman[19]、Gregorc[36]、

Kolb[37]…等。

三、 社會互動方式(social interaction):學習者與學習環境的互動方式。例如 教師有著不同的教學風格,因而形成不同的教室文化,因而影響其學習風 格,例如:Reichmann 和 Grasha[38]。

四、 個人化面向(personality dimension):由於學習者的個人獨特化,採取自 己的方式來學習,例如:Myers 和 McCaulleey[39]…等。

由於學習風格的定義百家爭鳴,每一位研究者都是根據不同的定義,依據的模式 不同,因而造成每一個分類的內涵及重點也不盡相同,但其中所包含的因素還是以認 知的、社會的、情感的、環境的和教學的因素為主[23]。以下就介紹幾個較為人所熟 知的分類方式:

„ Dunn, Dunn & Price(1978)的「學習風格量表」(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LSI):以其理論模式為編製基礎,在1999 年的版本中包含了21 個元素

(如聲音、光線、溫度等等),需要花費三、四十分鐘才能完成。此分 類主要目的在呈現學習者對於物理環境、情感刺激、社會需要、生理因 素及認知處理傾向等五個因素的偏好情形,並提出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能

更喜歡學習的證據,而不探討偏好存在的原因及學習者的能力或技巧 [22] [23]。Dunn 等人的量表共分為四種:有適用於幼稚園到二年級的初 級版(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Primary Version(LSI:P))、適用於 三年級到十二年級(Learning Style Inventory:LSI)、適用於成人

(Productivity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Survey:PEPS)、還有適用於老師 的教學風格(Teaching Style Inventory:TSI) [35] 。

„ Kolb(1984)的四種學習風格,區分為: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慎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活動性∕ 慎思性(activity ∕ reflectivity)。將學習者分為發散者

(divergers)、同化者(assimilators)、聚歛者(convergers) 和調適者

(accommodators)[37]。

„ Honey 和Mumford(1986)是以促進有效學習方法為目的,改編Kolb 的 學習風格。將學習過程分為四階段, 發展出四種學習風格: 行動型

(active)、思考型(reflector)、理論型(theorist)、實用型(pragmatist)

[40]。

„ Myers 和Briggs(1985)根據容格(Jung)的知覺與判斷的理論,將其隱含 的論點加以明確化,以協助學習者瞭解自己的人格類型。其學習風格分 類共分為: 內向型( introversion )、外向型( extroversion )、感官 型(sensing)、直覺型(intuition)、思考型(thinking)、感受型(feeling)、

判斷型(judge)、知覺型(perception)[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