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本研究進行為期六週,每週三次的平衡訓練。以 20 名大專一般女生為受詴對象,

並隨機分派為兩組各 10 位,一組為實驗組,另一組為控制組。

二、實驗前每一位受詴者均填寫受詴者同意書,並向受詴者說明有關研究目的、過程及 回答相關問題,同時要求受詴者在同意書上簽名,表示願意參與配合本實驗。測驗 當天再次詳述測驗流程及相關細節,實驗期間隨時回答受詴者任何疑問。

三、兩組受詴者於實驗前使用 Kistler9281 測力板 (1200Hz) 檢測開眼單足站立、閉眼單 足站立、垂直蹲跳與原地垂直跳轉 180°動作,並接受高臺落地動作表現測驗。受詴 者每個測驗動作各實施三次,開眼及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於測力 板上單足站立 10 秒,並由三次中選取最佳表現為該次成績;垂直蹲跳,雙足於測 力板上往上垂直彈跳,並以單足落地,並由三次中選取最佳表現為該次成績;原地 垂直跳轉 180°,雙足於測力板上向上蹬跳,身體以垂直姿勢向慣用邊轉體 180°,

並由三次中選取最佳表現為該次成績;高臺落地則是實施三次後,選取最佳表現為 該次成績,並依照女子競技體操規則實施扣分,但為了讓受詴者的程度有好壞之 分,則與專業體操裁判討論後,將最高得分 10 分降至 5 分,最後依據高臺落地評 分表由專業體操裁判評分方式給分,四位裁判去除最高與最低分數後得分之平均為 該受詴者之最後得分。

四、實驗組介入六週平衡增能課表訓練 (V字腹肌、背肌、跳繩、不平穩軟墊、跳墊子、

原地垂直跳轉180°、高臺落地) (詳細如附錄三) ,而控制組不介入任何訓練。

五、兩組受詴者於訓練後,再接受動作表現測驗 (同前測測驗內容) 。

第六節 實驗流程

17

第七節 資料處理

一、本研究資料分析以 Spss20.0 統計分析。在開眼及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 立上,取 10 秒內的 5 秒 (3~8 秒) 為重心位移軌跡之距離長度;垂直蹲跳,則取 往上蹬跳並單足落地後開始的 1 秒為重心位移軌跡之距離長度;原地垂直跳轉 180°,則是取往上蹬跳並轉體 180°落地後開始的 1 秒為重心位移軌跡之距離長度。

體操動作落地後,必頇馬上保持平衡,並為了讓受詴者的程度有好壞之分,因此在 垂直蹲跳及原地垂直跳轉 180°上,取落地後的 1 秒為重心位移軌跡之距離長度。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差異,以相依樣本 t-test 處理。

三、組間以不同母群體獨立樣本 t-test 處理,以考驗兩組間之差異。

四、本研究中之顯著水準為α=.05。

第肆章 結果

本研究目的是希望透過體操平衡訓練來探討其對下肢穩定性之動作表現影響,藉以 找出日後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訓練的重要方向。因此,本研究結果分為以下三個部 分加以闡述:

一、訓練前、後之開眼及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 (重心移動距離) 動作表 現之比較分析。

二、訓練前、後之垂直蹲跳 (重心移動距離) 、原地垂直跳轉 180° (重心移動距離) 動作 表現之比較分析。

三、訓練前、後之高臺落地 (落地穩定性) 動作表現之比較分析。

19

*p < .05

圖 4-1. 實驗組與控制組開眼單足 (非慣用) 站立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圖 4-2. 實驗組與控制組開眼單足 (慣用) 站立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21

如表 4-3,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開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平 均重心移動距離在兩組後測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非慣用:

p<.05;慣用:p<.05) 。

表 4-3 兩組經訓練後開眼單足站立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非慣用腳)

實驗組 1.057±0.182 2.943 控制組 1.361±0.272

後測 (慣用腳)

實驗組 1.063±0.186 2.790 控制組 1.355±0.274

*p < .05

圖 4-3. 實驗組與控制組開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3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的 實驗組開眼單足站立之移動距離,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短。

二、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之比較分析

如表 4-4、4-5,以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閉眼單足站立,前測與後 測重心移動距離是否有差異,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前測與後測達顯著性差異 (非慣用 腳:p<.05;慣用腳:p<.05) ,而控制組前測與後測達顯著性差異 (非慣用腳:p<.05;

慣用腳:p<.05)。

表 4-4 實驗組閉眼單足站立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N M±SD t 值

實驗組

前測 (非慣用腳) 10 1.594±0.304 9.472 後測 (非慣用腳) 10 1.064±0.193

前測 (慣用腳) 10 1.545±0.299 9.543 後測 (慣用腳) 10 1.059±0.176

*p < .05

表 4-5 控制組閉眼單足站立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N M±SD t 值

控制組

前測 (非慣用腳) 10 1.600±0.279 3.460 後測 (非慣用腳) 10 1.362±0.276

前測 (慣用腳) 10 1.547±0.254 3.232 後測 (慣用腳) 10 1.355±0.276

*p < .05

23

圖 4-4. 實驗組與控制組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 站立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圖 4-5. 實驗組與控制組閉眼單足 (慣用腳) 站立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如表 4-6,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平均重心 移動距離在兩組後測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非慣用腳:p

<.05;慣用腳:p<.05) 。

表 4-6 兩組經訓練後閉眼單足站立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非慣用腳)

實驗組 1.064±0.193 2.797 控制組 1.362±0.276

後測 (慣用腳)

實驗組 1.059±0.176 2.858 控制組 1.355±0.276

*p < .05

圖 4-6. 實驗組與控制組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6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的 實驗組閉眼單足站立之移動距離,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短。

25

圖 4-7. 實驗組與控制組垂直蹲跳 (非慣用腳) 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圖 4-8. 實驗組與控制組垂直蹲跳 (慣用腳) 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27

如表 4-9,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垂直蹲跳,平均重心移動距離在兩組後 測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非慣用腳:p<.05;慣用腳:p<.05) 。

表 4-9 兩組經訓練後垂直蹲跳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非慣用腳)

實驗組 0.229±0.335 4.777 控制組 0.328±0.563

後測 (慣用腳)

實驗組 0.229±0.332 4.804 控制組 0.325±0.538

*p < .05

圖 4-9. 實驗組與控制組垂直蹲跳 (非慣用腳、慣用腳) 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9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的 實驗組垂直蹲跳之移動距離,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短。

二、原地垂直跳轉 180° 之比較分析

如表 4-10、4-11,以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前 測與後測重心移動距離是否有差異,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前測與後測達顯著性差異 (p

<.05) ,而控制組前測與後測並沒有達到顯著性效果 (p=.570) 。

表 4-10 實驗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N M±SD t 值

實驗組

前測 10 0.363±0.060 9.702 後測 10 0.250±0.036

*p < .05

表 4-11 控制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N M±SD t 值

控制組

前測 10 0.371±0.060 0.570 後測 10 0.360±0.066

圖 4-10. 實驗組與控制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前、後測比較圖

29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如表 4-12,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原地垂直跳轉 180°,平均重心移動距離在兩組 後測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p<.05) 。

表 4-12 兩組經訓練後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實驗組 0.250±0.036 4.639 控制組 0.360±0.066

*p < .05

圖 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11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 的實驗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移動距離,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短。

第三節 訓練前、後之高臺落地 (落地穩定性) 動作表現之比較分析

一、高臺落地之比較分析

如表 4-13、4-14,本研究利用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高臺落地,前 測與後測重心移動距離是否有差異,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前測與後測達顯著性差異 (p

<.05) ,而控制組前測與後測並沒有達到顯著性效果 (p=.555) 。

表 4-13 實驗組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比較表 (單位:分)

N M±SD t 值

實驗組

前測 10 3.610±0.208 -8.531 後測 10 4.190±0.139

*p < .05

表 4-14 控制組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比較表 (單位:分)

N M±SD t 值

控制組

前測 10 3.695±0.267 -0.612 後測 10 3.735±0.175

31

圖 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高臺落地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如表 4-15,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高臺落地,平均落地穩定性在兩組後測 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p<.05) 。

表 4-15 兩組經訓練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比較表 (單位:分)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實驗組 4.190±0.139 -6.440 控制組 3.735±0.175

*p < .05

圖 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高臺落地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13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 的實驗組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好。

第伍章 討論

本研究目的欲探討體操平衡訓練是否能有效的提升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之動 作表現,共分四節進行討論:

一、訓練前、後之開眼及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 (重心移動距離) 動作表 現之相關討論。

二、訓練前、後之垂直蹲跳 (重心移動距離) 、原地垂直跳轉 180° (重心移動距離) 動作 表現之相關討論。

三、訓練前、後之高臺落地 (落地穩定性) 動作表現之討論。

四、綜合討論。

33

開眼及閉眼單足站立出現顯著差異,雖然在經過六週的時間,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於開

35

步 (p <.05) ,而左腳開眼單足站立的表現也有接近顯著進步的水準 (p =.05) 。黃任楷 (2003) 則是針對 64 名國小學童,進行連續 12 週,每週 3 次,每次 30 分鐘的運動訓練 (跳 繩組、墊上翻滾組、呼拉圈組及控制組) ,研究結果顯示,跳繩組在開眼行走平衡木及 閉眼單足站立的時間上皆有顯著進步,而不平穩表面訓練對於足踝損傷功能的恢復與下 肢功能性動作也有幫助 (王政嘉、黎俊彥,2011) 。在青少年方面,功能性肌力訓練主 要以發展穩定系統為主,並強化平衡能力及建立均衡肌力 (林政東、劉菊枝、廖貴鋒,

2013) 。而本研究實驗組於垂直蹲跳及原地垂直跳轉 180°皆達顯著性差異,剛好與上述 學者的論點一致。

第三節 訓練前、後之高臺落地 (落地穩定性) 動作表現之討論

相同地,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在實驗組方面,最後平均得分進步 0.580 分。而控 制組最後得分統計結果僅進步 0.040 分,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實驗組與控制組 後測分數呈現顯著差異,實驗組平均得分比控制組多了 0.455 分。針對高臺落地的結果 進行探究,可以發現若是要增進一個動作的穩定性,可藉由單動作個別訓練,並從中改 善其動作的缺點,來提升此動作的穩定性。

相同地,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在實驗組方面,最後平均得分進步 0.580 分。而控 制組最後得分統計結果僅進步 0.040 分,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實驗組與控制組 後測分數呈現顯著差異,實驗組平均得分比控制組多了 0.455 分。針對高臺落地的結果 進行探究,可以發現若是要增進一個動作的穩定性,可藉由單動作個別訓練,並從中改 善其動作的缺點,來提升此動作的穩定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