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鑑於此,平衡能力與下肢穩定性有密切關係,本研究亦顯示體操平衡訓練可以有 效的增加大專一般女生在下肢穩定性的動作表現,並提供國人針對平衡訓練,在日後對 下肢穩定性訓練上的參考。本研究實驗組在實施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具體研究 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進行為期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實驗組一般女生檢測項目開眼及閉眼單足 站立、垂直蹲跳、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重心移動距離及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統 計結果全部達到顯著性的進步。

二、研究結果中了解到,平衡能力對下肢穩定性的表現有某程度的影響。

三、利用體操平衡訓練,有助於下肢動作穩定性的提升。

第二節 建議

平衡能力是攸關著選手成績與名次的關鍵之一,對於一般人則是能降低跌倒機率、

預防下肢傷害,而如何針對下肢穩定性做出較有利於一般女生訓練的方式,將是值得我 們探討的課題之一。過去許多的文獻中,受詴者人數大多以 20 人以上為主,而本研究 僅以 20 名大專一般女生做為研究對象,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在受詴者人數上可再增加。

透過本文可發現,體操平衡訓練對於大專一般女生具有提升下肢穩定性動作表現的能 力。因此,筆者希望本文能提供國人了解體操平衡訓練的效果,並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與 幫助,藉由體操平衡訓練來增加一般人於下肢的穩定性,以減少及預防因下肢的穩定性 不足而造成的傷害。

引用文獻

39

51-56。

俞智贏 (2007a) 。你也可以成為體操教學高手-談體操教學理念與做法。大專體育學 刊,88,1-5。

俞智贏 (2007b) 。從2006亞錦賽探討2006亞運體操奪牌策略。學校體育,17,88-93。

洪偉欽、沈竑毅 (2007) 。老化與平衡能力。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119-129。

41

體育學院學報,44,74-78。

葉益銘、黃士魁、林正仰 (2009) 。六 週 抗 力 球 訓 練 對 棒 球 選 手 核 心 肌 群 與 專 項 運 動 能 力 之 影 響 。 運 動 教 練 科 學 , 16, 15-28。

劉陽 (2007) 。人體平衡能力測詴方法及平衡能力訓練的研究進展。瀋陽體育學院學報,

26,75-77。

劉安鈞、林瑞興 (2012) 。體操運動對兒童感覺統合發展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5,

144-153。

鄭吾真、陸保鍾 (1990) 。競技體操訓練學。北京:北京體育學院。

黎俊彥、林威秀 (2003) 。身體姿勢的平衡控制機轉。中華體育季刊,17,66-72。

蔡宜郎 (1973) 。競技體操訓練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學術研究會。

蔡佳良、吳昇光 (2003) 。從動作發展的觀點來看兒童的平衡能力。大專體育學刊,65,

142-147。

蔡櫻蘭 (2004) 。年齡與一般運動能力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5,77-88。

謝明達、邱文信 (2008)。跳繩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51-60。

顏惠价 (2006) 。不同視覺環境之跳繩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者平衡能力的影響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金鵬、江杰穎、林晉利 (2008) 。核心穩定肌群與功能性訓練對不同運動的重要性。

北體學報,16,117-125。

43

英文部分

Ayodele T. O., Taofeek A., & Henry A. (2009). Effect of 6 weeks wobble board exercises on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of stroke survivors. 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 17, 387-392.

Burton, A. W., & Davis, W. E. (1992). Assessing balance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9, 14-46.

Brancazio, P. J. (1984). Sport science: Physical laws and optimum performance.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Garrick, J. G. & Requa, R. k. (1988). The epidemiology of foot and ankle injuries in sports.

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 7, 29-36.

Grigg, P. (1994). Peripheral neural mechanisms in proprioception. Journal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3 (1) , 2-17.

Gauchard, G. C., Jeandel, C., Tessier, A., & Perrin, P. P. (1999). Beneficial effect of proprioceptive physical activities on balance control in elderly human subjects.

Neuroscience Letters, 273, 81-84.

Haywood, K. M., & Getchell, N. (2001). 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 (3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Islam, M. M., Nasu, E., Rogers, M. E., Koizumi, D., Rogers, N. L., & Takeshima, N. (2004).

Effect of combined sensory and muscular training on balance in Japanese older adults.

Preventive Medicine, 39, 1148-1155.

Judge, J. O. (2003). Balance training to maintain mobility and prevent disa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5, 150-156.

Lee, A. J. Y., & Lin, W. H. (2008). Twelve-week biomechanical ankle platform system training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ankle proprioception in subjects with unilateral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Clinical Biomechanics, 23, 1065-1072.

Nashner, L. M. (1993). Practical biomechanics and physiology of balance. In G. P. Jacobson, C. W. Newman, G. M. Kartush (Eds.). Handbook of balance function testing, (pp.

261-279). Saint Louis, MO: Mosby Year Book.

Riemann, B. L., Tray, N. C., & Lephart, S. M. (2003). Unilateral multiaxial coordination training and ankle kinesthesia, muscle strength, and postural control. 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 12,13-30.

Shumway-Cook, A., & Horak, F. B. (1986).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sensory interaction on balance. Suggestion from the field. Physical Therapy, 66, 1548-1550.

Thomas, M. A., & Fast, A. (2000). One step forward and two steps back: The dangers of walking backwards in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79, 459-461.

Tsang, W. W.,& Hui-Chan, C. W. (2004). Effect of 4- and 8-wk intensive Tai Chi training on balance control in the elderly.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 & Exercise, 36, 648-657.

Verhagen, E., Bobbert, M., Inklaar, M., Kalken, M. V., Beek, A. V. D., Bouter, L., &

Mechelen, W. V. (2005). The effect of a balance training program on centre of pressure excursion in one-leg stance. Clinical Biomechanics, 20, 1094-1100.

45

受詴者頇知及參與實驗同意書

研究題目:體操平衡訓練對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之探討。

本研究為碩士論文的實驗,為保護受詴者的健康與權利,研究者有責任將研究過程 向受詴者說明、隨時回答受詴者所提出的問題,並應盡力保護受詴者的健康與權益,受 詴者如改變可以隨時退出,但請事先通知研究者。

在實驗中你將進行以下測驗:

一、103.03.17 (一)、103.05.05 (一) 進行前測及後測。

二、測驗內容:開眼單足站立、閉眼單足站立、垂直蹲跳、原地垂直跳轉 180°及高臺落 地。

三、實驗期間實驗組介入平衡增能課表訓練,而控制組不介入任何訓練。

本人已詳細閱讀過受詴者實驗頇知,並且經過研究者解說後,對於研究方法、步驟 與目的均已瞭解,本人同意參與本項實驗。

研究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研究生 吳憶琳 指導教授:俞智贏 教授

因為你的參與使得本研究得以順利完成,不但使運動科學領域進入體操運動領域,

並做出貢獻,再次誠摯的感謝你的參與及支持。

受詴者: 簽名:

聯絡電話: 日期:

附錄一

高臺落地動作評分表

47

【高臺落地動作評分表】

評分內容∕次數 1 2 3

動作完成度(100%)

總分

實驗組課表

一、平衡訓練課表 (每週三次)

(一) V字腹肌 (彎腳):於體操訓練館國際正式比賽規格的地板場上,屈膝平躺於地 面,且上、下半身離開地面,並將上、下半身同時向內收,再 向外坦開,20次一組,每次訓練皆實施三組,組間休息1分鐘。

(二) 背肌:於體操訓練館國際正式比賽規格的地板場上,趴於地面,雙手放置頭部旁 邊,並同時將上半身及下半身用力向上翹,每20次一組,每次訓練皆實施 三組,組間休息1分鐘。

(三) 跳繩:於體操訓練館國際正式比賽規格的地板場上跳繩,1分鐘為一組,每次訓 練皆實施三組,組間休息5分鐘。

附錄三

49

(四) 不平穩軟墊:於體操訓練館國際正式比賽規格的地板場上,雙手叉腰,並站於不 平穩軟墊上單足站立 (左、右) ,雙眼平視前方,每20秒為一組,

每次訓練皆實施三組,連續3組。

(五) 跳墊子:於體操訓練館國際正式比賽規格的20公分落地墊上,並站於20公分保護 墊上,往上彈跳,1分鐘為一組,每次訓練皆實施三組,組間休息5分鐘。

(六) 原地垂直跳轉180°:於體操訓練館國際正式比賽規格的地板場上,雙腿併攏直立 於地面,雙手叉腰,腿部向上蹬離地面,身體以垂直姿勢向 慣用邊轉體180°。實施原地垂直跳轉180°時,必頇成功站於 地面,落地移動步伐最多只可移動一小步或一小跳,並實施 十次。(請注意落地時,膝蓋與腳踝頇有緩衝的保護動作,

以避免造成傷害)

(七) 高臺落地 (高臺高度40公分):於體操訓練館國際正式比賽規格的地板場上,雙腿 併攏直立於高臺上,雙手叉腰,腿部用力向上蹬離 高臺,身體以垂直姿勢落於地面。實施高臺落地 時,必頇成功站於地面,落地移動步伐最多只可移 動一小步或一小跳,並實施十次。 (請注意落地 時,膝蓋與腳踝頇有緩衝的保護動作,以避免造成 傷害)

51

重心位移軌跡 (二)

53

高臺落地原始評分單 (後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