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本研究資料分析以 Spss20.0 統計分析。在開眼及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 立上,取 10 秒內的 5 秒 (3~8 秒) 為重心位移軌跡之距離長度;垂直蹲跳,則取 往上蹬跳並單足落地後開始的 1 秒為重心位移軌跡之距離長度;原地垂直跳轉 180°,則是取往上蹬跳並轉體 180°落地後開始的 1 秒為重心位移軌跡之距離長度。

體操動作落地後,必頇馬上保持平衡,並為了讓受詴者的程度有好壞之分,因此在 垂直蹲跳及原地垂直跳轉 180°上,取落地後的 1 秒為重心位移軌跡之距離長度。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差異,以相依樣本 t-test 處理。

三、組間以不同母群體獨立樣本 t-test 處理,以考驗兩組間之差異。

四、本研究中之顯著水準為α=.05。

第肆章 結果

本研究目的是希望透過體操平衡訓練來探討其對下肢穩定性之動作表現影響,藉以 找出日後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訓練的重要方向。因此,本研究結果分為以下三個部 分加以闡述:

一、訓練前、後之開眼及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 (重心移動距離) 動作表 現之比較分析。

二、訓練前、後之垂直蹲跳 (重心移動距離) 、原地垂直跳轉 180° (重心移動距離) 動作 表現之比較分析。

三、訓練前、後之高臺落地 (落地穩定性) 動作表現之比較分析。

19

*p < .05

圖 4-1. 實驗組與控制組開眼單足 (非慣用) 站立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圖 4-2. 實驗組與控制組開眼單足 (慣用) 站立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21

如表 4-3,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開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平 均重心移動距離在兩組後測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非慣用:

p<.05;慣用:p<.05) 。

表 4-3 兩組經訓練後開眼單足站立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非慣用腳)

實驗組 1.057±0.182 2.943 控制組 1.361±0.272

後測 (慣用腳)

實驗組 1.063±0.186 2.790 控制組 1.355±0.274

*p < .05

圖 4-3. 實驗組與控制組開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3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的 實驗組開眼單足站立之移動距離,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短。

二、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之比較分析

如表 4-4、4-5,以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閉眼單足站立,前測與後 測重心移動距離是否有差異,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前測與後測達顯著性差異 (非慣用 腳:p<.05;慣用腳:p<.05) ,而控制組前測與後測達顯著性差異 (非慣用腳:p<.05;

慣用腳:p<.05)。

表 4-4 實驗組閉眼單足站立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N M±SD t 值

實驗組

前測 (非慣用腳) 10 1.594±0.304 9.472 後測 (非慣用腳) 10 1.064±0.193

前測 (慣用腳) 10 1.545±0.299 9.543 後測 (慣用腳) 10 1.059±0.176

*p < .05

表 4-5 控制組閉眼單足站立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N M±SD t 值

控制組

前測 (非慣用腳) 10 1.600±0.279 3.460 後測 (非慣用腳) 10 1.362±0.276

前測 (慣用腳) 10 1.547±0.254 3.232 後測 (慣用腳) 10 1.355±0.276

*p < .05

23

圖 4-4. 實驗組與控制組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 站立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圖 4-5. 實驗組與控制組閉眼單足 (慣用腳) 站立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如表 4-6,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平均重心 移動距離在兩組後測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非慣用腳:p

<.05;慣用腳:p<.05) 。

表 4-6 兩組經訓練後閉眼單足站立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非慣用腳)

實驗組 1.064±0.193 2.797 控制組 1.362±0.276

後測 (慣用腳)

實驗組 1.059±0.176 2.858 控制組 1.355±0.276

*p < .05

圖 4-6. 實驗組與控制組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6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的 實驗組閉眼單足站立之移動距離,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短。

25

圖 4-7. 實驗組與控制組垂直蹲跳 (非慣用腳) 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圖 4-8. 實驗組與控制組垂直蹲跳 (慣用腳) 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27

如表 4-9,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垂直蹲跳,平均重心移動距離在兩組後 測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非慣用腳:p<.05;慣用腳:p<.05) 。

表 4-9 兩組經訓練後垂直蹲跳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非慣用腳)

實驗組 0.229±0.335 4.777 控制組 0.328±0.563

後測 (慣用腳)

實驗組 0.229±0.332 4.804 控制組 0.325±0.538

*p < .05

圖 4-9. 實驗組與控制組垂直蹲跳 (非慣用腳、慣用腳) 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9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的 實驗組垂直蹲跳之移動距離,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短。

二、原地垂直跳轉 180° 之比較分析

如表 4-10、4-11,以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前 測與後測重心移動距離是否有差異,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前測與後測達顯著性差異 (p

<.05) ,而控制組前測與後測並沒有達到顯著性效果 (p=.570) 。

表 4-10 實驗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N M±SD t 值

實驗組

前測 10 0.363±0.060 9.702 後測 10 0.250±0.036

*p < .05

表 4-11 控制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N M±SD t 值

控制組

前測 10 0.371±0.060 0.570 後測 10 0.360±0.066

圖 4-10. 實驗組與控制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前、後測比較圖

29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如表 4-12,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原地垂直跳轉 180°,平均重心移動距離在兩組 後測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p<.05) 。

表 4-12 兩組經訓練後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重心平均移動距離比較表 (單位:毫米)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實驗組 0.250±0.036 4.639 控制組 0.360±0.066

*p < .05

圖 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11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 的實驗組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移動距離,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短。

第三節 訓練前、後之高臺落地 (落地穩定性) 動作表現之比較分析

一、高臺落地之比較分析

如表 4-13、4-14,本研究利用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高臺落地,前 測與後測重心移動距離是否有差異,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前測與後測達顯著性差異 (p

<.05) ,而控制組前測與後測並沒有達到顯著性效果 (p=.555) 。

表 4-13 實驗組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比較表 (單位:分)

N M±SD t 值

實驗組

前測 10 3.610±0.208 -8.531 後測 10 4.190±0.139

*p < .05

表 4-14 控制組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比較表 (單位:分)

N M±SD t 值

控制組

前測 10 3.695±0.267 -0.612 後測 10 3.735±0.175

31

圖 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高臺落地前、後測比較圖

*表示組內與組內比較 p < .05。

如表 4-15,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比較高臺落地,平均落地穩定性在兩組後測 中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組後測呈現顯著差異 (p<.05) 。

表 4-15 兩組經訓練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比較表 (單位:分)

組別 M±SD t 值

後測

實驗組 4.190±0.139 -6.440 控制組 3.735±0.175

*p < .05

圖 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高臺落地後測比較圖

*表示與控制組比較 p < .05。

從圖 4-13 中可得知,實驗組在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訓練後,有實施平衡訓練 的實驗組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明顯比無實施平衡訓練組來的好。

第伍章 討論

本研究目的欲探討體操平衡訓練是否能有效的提升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之動 作表現,共分四節進行討論:

一、訓練前、後之開眼及閉眼單足 (非慣用腳、慣用腳) 站立 (重心移動距離) 動作表 現之相關討論。

二、訓練前、後之垂直蹲跳 (重心移動距離) 、原地垂直跳轉 180° (重心移動距離) 動作 表現之相關討論。

三、訓練前、後之高臺落地 (落地穩定性) 動作表現之討論。

四、綜合討論。

33

開眼及閉眼單足站立出現顯著差異,雖然在經過六週的時間,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於開

35

步 (p <.05) ,而左腳開眼單足站立的表現也有接近顯著進步的水準 (p =.05) 。黃任楷 (2003) 則是針對 64 名國小學童,進行連續 12 週,每週 3 次,每次 30 分鐘的運動訓練 (跳 繩組、墊上翻滾組、呼拉圈組及控制組) ,研究結果顯示,跳繩組在開眼行走平衡木及 閉眼單足站立的時間上皆有顯著進步,而不平穩表面訓練對於足踝損傷功能的恢復與下 肢功能性動作也有幫助 (王政嘉、黎俊彥,2011) 。在青少年方面,功能性肌力訓練主 要以發展穩定系統為主,並強化平衡能力及建立均衡肌力 (林政東、劉菊枝、廖貴鋒,

2013) 。而本研究實驗組於垂直蹲跳及原地垂直跳轉 180°皆達顯著性差異,剛好與上述 學者的論點一致。

第三節 訓練前、後之高臺落地 (落地穩定性) 動作表現之討論

相同地,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在實驗組方面,最後平均得分進步 0.580 分。而控 制組最後得分統計結果僅進步 0.040 分,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實驗組與控制組 後測分數呈現顯著差異,實驗組平均得分比控制組多了 0.455 分。針對高臺落地的結果 進行探究,可以發現若是要增進一個動作的穩定性,可藉由單動作個別訓練,並從中改 善其動作的缺點,來提升此動作的穩定性。

由本研究可得知,經過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大專一般女生其下肢重心移動距離 上已有明顯的改善與進步,而實驗組在所有檢測的項目中皆達到顯著性差異,雖然未實 施體操平衡訓練的控制組,於開眼及閉眼單足站立皆有進步,但是,從統計比較圖中仍 可以發現,有經過體操平衡訓練的實驗組,各項檢測與控制組比較後,確實明顯進步許 多。

第四節 綜合討論

37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有鑑於此,平衡能力與下肢穩定性有密切關係,本研究亦顯示體操平衡訓練可以有 效的增加大專一般女生在下肢穩定性的動作表現,並提供國人針對平衡訓練,在日後對 下肢穩定性訓練上的參考。本研究實驗組在實施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具體研究 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進行為期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實驗組一般女生檢測項目開眼及閉眼單足 站立、垂直蹲跳、原地垂直跳轉 180°之重心移動距離及高臺落地之落地穩定性,統 計結果全部達到顯著性的進步。

二、研究結果中了解到,平衡能力對下肢穩定性的表現有某程度的影響。

三、利用體操平衡訓練,有助於下肢動作穩定性的提升。

第二節 建議

平衡能力是攸關著選手成績與名次的關鍵之一,對於一般人則是能降低跌倒機率、

預防下肢傷害,而如何針對下肢穩定性做出較有利於一般女生訓練的方式,將是值得我 們探討的課題之一。過去許多的文獻中,受詴者人數大多以 20 人以上為主,而本研究 僅以 20 名大專一般女生做為研究對象,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在受詴者人數上可再增加。

透過本文可發現,體操平衡訓練對於大專一般女生具有提升下肢穩定性動作表現的能 力。因此,筆者希望本文能提供國人了解體操平衡訓練的效果,並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與

透過本文可發現,體操平衡訓練對於大專一般女生具有提升下肢穩定性動作表現的能 力。因此,筆者希望本文能提供國人了解體操平衡訓練的效果,並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