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主實驗

5.4 實驗 3

實驗 3 之實驗目的為驗證當促發物 2 (C2)與目標物 (T)的解釋範圍並未重疊、只有單 點相碰時是否產生對比效果。如同前面的實驗 1 與實驗 2,在實驗前我們先將兩促發物的解

C1,T 解釋範圍的重疊範圍 C1,T 最適代表值之距離

操弄前 1.5 0.63

操弄後 2.5 0.46

釋範圍寬度設為一致,均設定為寬度 2,並且在實驗前我們將促發物 2 的解釋範圍最低值設

的尊貴程度解釋範圍最低值設定為恰好等於「T 最高值」,尊貴程度解釋範圍最高值則為

驗前後也有明顯提高 (M = .4; t(24) = 2.619, p = .015),目標物的解釋範圍最高值有提高但是

如圖 5.5 所示,觀察促發物 2 與目標物之間最適代表值之間距離的變動狀況(表 5.18) 可以發現兩者最適值之距離由原先的 2.4 變為 1.46 ( t(25) = 3.114 , p = .005),表示操弄前後 兩促發物間的最適代表值之間的距離有顯著的縮小,與我們原先假設兩最適代表值會互相遠 離的預期有所落差。

最可能造成實驗操弄結果不符合原先假設的原因可能在於受測者在一開始被要求思考 促發物 2 時,他們所寫出的品牌並未在原先我們所設定的範圍內。由上述促發物 2 之解釋範 圍變化情況可以發現,受測者寫的品牌可能為一個在他們心中尊貴程度較低的品牌,導致在 最後一部分當受測者們被要求重新觀看目標廣告並評價促發物 2 與目標品牌時,受測者們會 認為目標品牌與促發品牌之間的解釋範圍有所重疊,因此導致同化效果的產生。

表 5.18

所有受測者在操弄前後對目標物與促發物 2 所評價的尊貴程度最適代表值之間的距離之比較

實驗前 實驗後

C2,T 最適代表值之距離 0.75 0.60

圖 5.5. 所有受測者在操弄前後對促發物 2 與目標物之尊貴程度所評價的解釋範圍移動狀態。

若將觀測範圍縮小至其中 7 位在實驗操弄後評價之促發物 2 與目標物解釋範圍之間的 距離大於 0 的這群受測者,可以發現促發物 2 與目標物的解釋範圍相互遠離。由原先的所設 定的 0 提高為 1.21 (t(6) = 6.141, p = 0.002 < 0.01),故可知兩促發物之間的距離大幅提升,對 比效果相當顯著。

促發物 2 之解釋範圍由 6.43-8.43 移動為 6.79-8.79(表 5.19);目標物之解釋範圍則 由 3.71-6.43 移動為 3.5-5.57,解釋範圍寬度略為縮小(表 5.20)。

表 5.19

其中 7 位受測者在操弄前後對促發物 2 之尊貴程度的解釋範圍與最適代表值之評價改變狀況

表 5.20

其中 7 位受測者在操弄前後對目標物之尊貴程度的解釋範圍與最適代表值之評價改變狀況

由圖 5.6 觀察促發物 2 與目標物之間最適代表值之間的距離變動狀況可以發現,兩者 最適值之距離由原先的 2.79 變為 3.29 (t(6) = 0.977, p = .366),表示目標物與促發物 2 之最 適代表值靠相互遠離的狀況沒有非常顯著(表 5.21)。

實驗前 實驗後

促發物 2 之最適代表值 7.43 7.93

促發物 2 之範圍最低值 6.43 6.79

促發物 2 之範圍最高值 8.43 8.79

實驗前 實驗後

目標物之最適代表值 4.64 4.64

目標物之範圍最低值 3.71 3.50

目標物之範圍最高值 6.43 5.57

圖 5.6

其中 7 位受測者在操弄前後對促發物 2 與目標物之尊貴程度所評價的解釋範圍移動狀態。

表 5.21

其中 7 位受測者在操弄前後對促發物 2 與目標物的尊貴程度解釋範圍重疊程度與最適代表值 之間的距離之比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