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專題導向式學習

4.1 專題導向式學習定義

專題導向式學習(project-base learning, PBL)源於建構主義理論,其可追溯至 John Dewey 的進步主義學派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理論為根基,其認為 知識是無法被轉移的,必須靠學習者自己去精熟內容,才能真正獲得這些知識,

專題導向式學習重視以活動、專案,及問題解決的方式做為課程的主軸(楊琳萱,

2011;汪書琦,2011;林達森,1999)。Katz & Chard (1985)認為專題是ㄧ個能符 合學生成對,針對某一主題進行深入研究,目的在引導學生致力於研究此主題,

並且有更多的主動與創造性學習,而不是尋求老師提出的問題的標準答案,可由 單人獨立完成,或小組一起進行(汪書琦,2011;Katz, 1985)。周春美、沈健華(2010) 認為,專題導向式學習旨在提供學習者藉由探索問題、討論構想、研擬計畫、蒐 集及分析資料、與他人溝通自己的構想、設法解決問題,以及協助學習者控制進 度,完成解決問題的專題成果展現。而 Moursund (1999)從學生和教師兩個不同觀 點,對專題導向式學習進行定義(汪書琦,2011):

23 Palincsar, 1991;Solomon, 2003;黃明信,2002;朱韻婷,2002;梁燕琳,2011)。

24

4.2 專題導向式學習教學模式

專題導向式學習是一種較長時期且以問題為中心,並融合做中學的概念來完 成的學習方式,其學習的過程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也就是指學習者會透過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將互動中產生的知識與認知予以內化,進而產生有用的 知識(Bereiter & Scardamalia, 1999; Thomas, 2000)。因此,專題導向式學習不僅可 讓學習者活用知識與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亦可在同儕的互動過程中,與群體共 同討論其想法、分析並整合出解決問題方案的方法與資源(周春美、沈健華,2010)。

而眾多學者對專題導向式學習的模式皆有不同看法,本研究依時間先後順序列述 各研究者之觀點與學習步驟:

一、Steinberg(1997)提出專題導向式學習步驟,包含決定明確專題與目標、建立專 案時間流程、規劃專題活動、制定評量方式、由學生開始執行、完成專題與 反省。

二、Polman (1998)提出專題導向式學習步驟,包含選擇研究主題、查詢相關研究、

搜尋並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撰寫專題作品。

三、Krajcik (1999)提出專題流程分為六個階段,且這六個階段並無一定順序,是 ㄧ個反覆的流程。其流程為:(1)發展概念目標;(2)發展驅動問題;(3)發展基 礎課程;(4)發展調查研究;(5)發展評量模式;(6)發展行事曆。

25

圖 2-3 教師發展專題學習過程圖 資料來源:Krajcik 等人(1999:302)

四、Thomas(1999)將專題規劃分為六階段:

1. 開始階段 2. 內容階段 3. 驅動問題階段 4. 構成元件要素階段 5. 策略階段

6. 評量階段

五、徐新逸(2001)提出吹奏者(PIPER)模式,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 準備(Preparation) 2. 實施(Implementation) 3. 發表(Presentation) 4. 評鑑(Evaluation) 5. 修正(Revision)

發展概念目標

發展行事曆 發展驅動問題

發展評量模式 發展基準課程

發展調查研究

26

六、Grant 與 Branch( 2005)、Gubacs(2004)提出專題導向學習基本步驟可歸納為:

1. 學習者的自主權:學生者可以自己經由探索、產生想法,並組織問題,

八、顏膺修(2012)結合資訊科技融入專題導向式學習,提出 FOCOUS 教學模式,

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1. 發現問題(Find Problem or Project):運用概念圖工具分析相關資訊,找出 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專題研究計畫。

2. 操作心智工具(Operate Mind-tools):透過心智工具,對資訊能有意義的存

27

取、解釋、組織及呈現,提供學生思考及有意義的學習。

3. 合作學習(Collaborate):Jonassen(2000)認為心智工具能以合作學習的方 式進行應用。

4. 專題的理解(Understand):學生是否理解,可從專題研究的學習過程中,

透過同儕評量或不斷的迴響達到形成性評量的效果,能讓專題製作的更 加完善。另外也可透過小組的報告以及修正,評估學生是否理解。

5. 專題的分享(Share):透過網路學習平台,讓學生可以隨時發佈,並透過 網路與同儕互動,形成個人或小組的歷程紀錄。

28

4.3 專題導向式學習之特色與功能

專題導向式學習可以幫助學習者從探索學習中,與小組間透過討論、提出自 己的看法,嘗試組織與尋求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可運用科技工具,來完成學習 成果(Grant & Branch, 2005; Krajcik, Blumenfeld, Marx & Soloway, 1994; Scott, 1994)。

關於專題導向學習的特色,說明如下(Ngai, 2007; Umble, Umble & Artz, 2008; 周 春美、沈健華,2010):

29

3. 能力的培養:在能力培養上,則以徐新逸(2001)與黃明信(2002)提出的八項技 能,與 Markham 等人(2007)在面臨知識經濟時代下所具備的七項技能為說明,

如下所示:

徐新逸(2001)與黃明信(2002)認為專題導向式學習,可培養學生八項技能:

(1) 問題解決能力;(2) 專題管理能力;(3) 研究能力;(4) 組織和表現能力;

(5) 表達能力;(6) 反省能力;(7) 合作學習能力;(8) 資訊科技運用能力。

Markham 等人(2007)提出專題導向式學習可讓學生具備知識經濟時代所必備 的七個技能,分別是(楊琳萱,2011):

(1) 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利用批判性思考及行動能力,找出問題,

並運用研究、分析、專案管理等能力,去解決問題;

(2) 創造性與創新能力:在專題活動中,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創造新知識;

(3) 團隊合作的能力:透過合作學習妥協、同意,進而建立社群組織;

(4) 多元文化:跨越文化、種族、組織等的學習;

(5) 溝通能力:透過合作學習,提升凝聽與表達等溝通能力;

(6) 資訊科技運用能力:善用科技與網路工具;

(7) 主動學習:提升學習動機,讓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

由上述內容得知,由於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協助教師透過資訊科技之輔助,

不僅解決了時間與空間之限制,更製造出不同的學習機會,從許多相關研究結果 得知,專題導向式學習若能與資訊科技相互結合,將使專題導向式學習更具成效 (梁燕琳,2011)。因此在下一小節中,本研究整理出目前國內外運用資訊科技,進 行專題導向式學習之相關研究。

30

4.4 專題導向式學習的相關研究

目前在教育開放且多元化的學習之際,鼓勵學習者能在學習過程中能自我探 索,進而解決問題,以達成有效的學習方式,而以專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是可以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特定的議題來自我學習、探索,達到「學習如何學習」

(Grant & Branch, 2005; Gubacs, 2004),並發展學習者的思考能力,甚至從可藉由 討論、合作來促進合作學習,以建構與組織知識的能力,以達成解決問題的高層 次學習(Barzilai, 2004; Isbell, 2005; Luehmann, 2001; Papastergiou, 2005)。

相關在專題導向式學習的研究中,國內外在各領域上皆有許多是以專題導向

31

作,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理解專題內涵,並多元分享其專題成果。

因此,專題導向學習策略是能夠讓學習者探索學習與知識的過程,從中與群 體共同蒐集、討論、分析與整各知識資訊與資源,以共同找尋問題解決的方案。

其中,Polhemus 與 Swan(2002)研究中指出,學習者與同儕可透過討論區的討論、

觀念分享(Markkanen, Ponta & Donzellini, 2001)與互動,是形成學習社群的動力來 源。Krajcik、Czerniak 與 Berger(2003)提及,學習者在專題學習的過程中經由討論、

探索,並分享成員間的意見,以解決問題,共同來完成專題成果,可知,線上討 論是專題學習的重要活動之一,可讓每一個專題小組在各自的討論園區中,隨時 隨地發表意見,並提想法大家共同討論與分享(Markkanen, Ponta & Donzellini, 2001),藉此方式可促進小組間合作學習的成效。在相關實證研究中,開放式的環 境,像非正式教育機關(例如:文化中心、美術館、博館物等),運用專題導向式的 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擁有學習的自主權與動機(Harackiewicz, Barron, Printrich, Elliot, & Thrash, 2002)。

鑑此,本研究則以美濃區遊程規劃專題內容為主,開發一套線上地圖心智工 具,希望學習者透過此工具系統,且以遊程規劃為專題導向的學習策略,來讓學 習者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共同完成,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及專題表現。

3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