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外投資之相關理論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1 對外投資之相關理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廠商投資中國大陸對該產業產出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促成 廠商海外生產的動機加以了解。依據過去國際投資之相關文獻,進行國際間投資 時,除了評估受投資國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因素外,也會考慮廠商本身的條 件。關於對外投資可區分為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都是為了獲取資本的合理報酬

。過去學者對於「對外投資」動機之見解不同,因而產生許多對外投資相關理論 且相當多元化,以下將針對相關理論擇要簡述。

一、國際貿易理論–國際分工

Adam Smith (1776)於「國富論」中首先提出絕對利益理論,指出透過國際 分工,使各國能專業生產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進行國際貿易,這將使雙方都能 互利受惠。之後由David Ricardo (1817)提出比較利益法則,指出一國在本國生產 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相對低於其他國家生產此種產品的機會成本,則該國對於該 產品的生產具有比較利益。Ricardo 指出各國相對優勢才是分析國際貿易的正確 基礎。

二、新古典理論–資本報酬

Jorgenson (1963)、Hall and Jorgenson (1967)認為對外投資的發生,是因為

doi:10.6342/NTU201800280

14

不同國家間存在不同的資本報酬,若將資本從低報酬國家移轉至高報酬國家,則 將提高資本的邊際生產力,且能賺取更多的利潤,這種資本移動現象會持續到各 國間要素報酬相等的均衡狀態為止。

三、區位理論–群聚效果

Weber (1909)為研究產業區位理論的先驅,此理論指出企業為了降低運輸 成本,會選擇在接近市場或原物料來源的地區投資設廠,或是選擇有低價勞動力 的地區投資。當許多廠商不斷前往該地區進行投資,便自然形成「群聚效果」。

此效果將使廠商降低成本並對其他廠商具有吸引力,最後擴大形成一群具有競爭 優勢的廠商及產業群聚。Dunning (1973)指出企業的區位決策必須同時考量市 場面及成本面因素,並歸納出五種會影響區位決策的因素,包括:1.行銷因素 2.

成本因素 3.一般性因素 4.貿易障礙因素 5.投資環境因素。由此可知,企業為 了追求更大的市場,將會群聚一起並形成龐大的產業群聚,更近一步獲得更大的 市場。

四、產業組織理論–規模經濟、差異化等

Hymer

(1960)提出無形資產理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的寡占市場下,企業

為了擴展其優勢至國外市場,除了透過資本移轉的方式外,會利用企業本身所擁 有的特殊無形資產優勢到國外投資設廠,來克服對外投資所面臨資訊不對稱、國 籍差別待遇、匯率風險等劣勢。因此企業需具有生產技術、規模經濟、差異化產 品、行銷技巧、專利、資金籌措等專屬的無形資產能力,才能使投資國的企業能 與當地的廠商競爭。此外,若企業的創新是屬於產品種類上的開發,相較於生產

doi:10.6342/NTU201800280

15

技術上的創新將更有利於對外投資。

五、產品生命週期理論–技術、需求、成本

Vernon (1996)以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利益」原則為基礎,將區位理論 及產業組織理論相互結合,而發展出產品生命週期理論,說明廠商對外投資的理 由。隨著產品發展階段不同,基於比較利益下將適合在不同國家進行生產,以維 持競爭力。產品生命週期分為三個時期:

(一) 新產品階段 ( new product stage ) :

此階段需要先進的技術及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以高單價及資本密集產品 為例,已開發國家因所得及人力成本較高,因此適合該類產品在已開發國 家進行銷售。另外,由於在產品開發階段,在新產品生產上有高度不確定 性,廠商必須快速調整產品來貼近市場需求,所以生產據點是首要考量,

而成本管控上因產品差異化,使產品價格較高及需求價格彈性較低,所以 成本相對不重要了。

(二) 成熟期產品階段 ( mature product stage ) :

隨著產品生產規模大幅提升及產品需求擴大,產品規格趨於標準化,使得 價格競爭壓力浮現,促使廠商積極對外直接投資。除此之外,激發廠商對外 投資的重要因素是「威脅」, 如進口國的貿易保護、同業競爭者的投資等,

使廠商在其他國家尋求低廉勞力成本並投資建立生產據點。

(三) 標準化階段 ( 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 ) :

doi:10.6342/NTU201800280

16

當產品規格及生產流程進入標準化階段,各國廠商進入市場的障礙較低,產 品需求價格彈性高,導致利潤大幅減少,迫使廠商將生產據點移至開發中國 家,並充分使用低廉生產要素來降低生產成本,促使企業大舉海外投資。

六、折衷理論–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

Dunning (1980)整合產業組織理論、區位理論、內部化理論,提出折衷理論,

認為企業能擁有海外競爭力,主要是企業掌握了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

、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具備此類 優勢的企業在對外投資時能夠與受投資國的企業競爭。

七、總體經濟條件

Kojima (1973)及Ozawa (1979) 以日本對外投資經驗,提出與Hymer等學者的 無形資產理論不同的看法,認為日本對外投資是源於本身總體經濟條件惡化,導 致自己本國產品逐漸失去比較利益,故以對外投資方式,並將其生產線移至相對 有比較利益國家進行生產,即可維持自己本國企業的競爭力,又可藉由將產品運 回輸入並獲取貿易利得。

doi:10.6342/NTU201800280

1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