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廠商投資中國大陸之因素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2 影響廠商投資中國大陸之因素

中國大陸擁有14億人口,隨著經濟的快速成長,使中國龐大的潛在內需市場 受到全球關注。近年來,全球主要跨國企業無不將中國大陸視為重要的銷售開發 地區。企業對中國的投資動機也逐漸改變,從早期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外銷競 爭力為主要考量下,逐漸轉向為開發中國大陸潛在內需市場為目標,台灣廠商也 不例外。根據2009年經濟部投審會的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台灣 廠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動機中,「當地市場發展潛力大」 由第二躍升為第一並 成為最主要因素,而「勞動成本低廉」則從第一下降為居第二主因。有關外商投 資中國的文獻回顧,以下擇要摘述。

(一) 外商投資中國文獻

Zhen Quan Wang及Nigel J. Swain (1995) 採用單一方程模型,以最小平方法 研究 1978-1992年間匈牙利與中國大陸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 被投資國的市場大小、資金成本、勞動成本、匯率及政治穩定性是影響外商直接 投資的因素。(註3)

Kevin Honglin Zhang (2000) 使用相關需求模型 ( Relative –Demand Model ),

以時間序列資料研究 1979-1997年間,中國大陸吸引美商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吸引美商與港商投資的因素並不相同,港商在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 是以出口為目的,而美商則是以接近市場為目標。除此之外,美商對中國大陸投 ---

(註 3)Wang 及 Swain (1995)的研究結果,後來被學者質疑犯一些數字結果上不一致及缺少自由度問題。

請見 Laszlo Matyas & Gabor Korosi (1996)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Vol.132, No.2, 391-393

doi:10.6342/NTU201800280

18

資不多的原因,可能也受到兩國關係不佳影響,以及中國大陸政治不穩定所影響。

Qian Sun、Wilson Tong 及 Qiao Yu (2002) 利用追蹤資(Panel Data),以1986-1998年間中國大陸各省份中,外商直接投資的空間及時間變數,並以1991年做為 分隔,透過時間的推移來研究外人投資的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市場大小、基礎建 設、工資率及開放程度等總體因素對於外商直接投資有顯著的影響。

Hanghui Zhou、Andrew Delios 及Jing Yu Yang (2002)使用Tobit模型分析 在中國大陸投資之日本廠商,以1980-1998 年資料探討政府政策是否會對日本廠 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產生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自從1980年大陸改革開放後,「經 濟特區」及「沿海開放各城市」兩者對日商有較明顯的投資吸引力,但1990年代 中期以後,因中國內陸中部與西部各省的基礎建設趨近於完善,「經濟特區」及

「沿海開放各城市」的吸引力逐漸減少。

John H. Dunning、Zu-Kweon Kim 及 Chul-In Lee (2007)將1970至1990年間 分為四段期間,探討日本及美國多國籍企業的FDI區位以及地理位置,並將全球 的投資區位區分為六個主要區域進行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在 1970至1990年期間,

不同的市場大小、市場成長、公共建設及通膨率對於製造業FDI的區位分布是減 少的,而全球化、勞動成本、稅率及競爭優勢則是慢慢增加。其他如James B. Ang (2008)應用時間序列分析在1960至2005年間馬來西亞廠商投資的決定因素,結果 顯示以國內生產毛額做為衡量基礎的市場大小對於外資流入有顯著影響,而市場 規模愈大亦會吸引更多外資流入。

doi:10.6342/NTU201800280

19

(二) 台商投資中國文獻

林祖嘉 (1995)指出台灣廠商到中國大陸投資,絕大多數都維持母公司在台 灣繼續營運,而且主要機器設備、原材料及半成品等中間投入,或由母公司負責 或直接向台灣地區其他企業採購,因此,當台灣廠商在中國大陸投資不斷擴充時,

即會帶動台灣與大陸之間雙邊貿易快速成長,進而影響兩岸產業分工的格局。

高長、吳世英 (1995)發現廠商赴中國大陸投資快速增加,對於台灣地區的 產出水準、產業結構及貿易收支,確實造成很大影響。不過作者也發現,除了特 定產業外,如製鞋、玩具等雜項製品業的產能逐漸萎縮外,到目前為止,台灣廠 商赴中國大陸投資並未造成「產業空洞化」問題,反而是在兩岸經貿交流日益頻 繁的驅使下,使台灣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且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產業分工體系已 逐漸形成。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 (2000)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廠商赴大陸投資 以水平分工為主,約佔全部受訪者樣本的 60%,其中又以生產相同產品居多。此 外,採取水平分工的廠商,在台灣與大陸兩地生產的產品有所區隔。大致上,留 在台灣生產的產品,品質或附加價值水準較高,採用垂直分工的廠商多以台灣上 游廠商(生產零組件與半成品)、大陸下游(裝配製造成品)的方式進行。另一方面,

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應廠商,也會因為產業供應鏈的關係,主動或被動地隨著下 游加工廠商前往大陸投資,使得兩岸產業在製造方面的分工縮減。

高長 (2001)根據台灣地區總體經濟、個體產業表現,以及台商在大陸與台 灣兩地生產分工的格局,探討製造業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對台灣產業發展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確已造成台灣某些傳統勞力密集加工型製

doi:10.6342/NTU201800280

20

造業生產萎縮,但由於新興產業代之而起,同時,台商在中國大陸與台灣生產的 產品有明顯的區隔,因此,對台灣母公司及所屬產業並未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廠商為了維持競爭優勢,赴大陸投資之後,反而更重視台灣母公司之 研發,進而促進台灣產業之調整,加速產業升級。

劉碧珍、林惠玲 (2001)根據產品生命循環理論,指出當產品邁入成熟期時,

在台灣生產的比較利益可能因工資上漲、投資環境惡化等因素逐漸喪失,使台灣 廠商開始對外投資,並將產線移到國外去,然後再將其產品在當地銷售、輸往第 三國家銷售或回銷台灣。其研究結果發現,回銷決策與對外投資決策之間的相關 性不顯著,回銷主要受到投資國與地主國的相對生產成本、市場規模、回銷運輸 成本、投資產品與母公司所生產產品之間的關係、投資產品的資本密集度及行銷 管道等因素顯著的影響。

顧瑩華 (2003)利用行政院主計處工廠校正資料,分析 1993-2000年對外投 資與未對外投資廠商在勞動雇用上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只在中國大陸一地投資 的廠商平均雇用成長率為負7.8%,明顯低於沒有對外投資的廠商。究其主要原因 是只在大陸投資的廠商規模較小,而其投資主要目的是為了取代台灣原有的生產

。此外,劉碧珍 (2005)研究也顯示對外投資對國內就業總效果為負,而主要原 因是對外投資提高研發比例、海外生產比例所造成。

林惠玲、陳正倉及詹立宇 (2009)不同於一般探討決定因素的文獻,利用動 態方法進行廠商對中國投資時機的探討,結果顯示廠商決定是否要提早進入市場 或是擴大投資受到多項決定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諸如同業先行對外投資廠商數 或是產業平均投資規模等,都是一般在區位選擇決定因素的文獻上較少探討的。

doi:10.6342/NTU201800280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