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1950 年代開始,台灣經濟發展在政府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結構調整,以 及自由化等政策引導下,歷經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等階段,經濟發展快 速,創造令人稱羨的「經濟奇蹟」。但 1980 年代後期,台幣大幅升值,從 40 美元 升到 26 美元,物價和房價持續飆漲,勞動力成本節節升高,生產成本因此急速攀 升,且第三級產業快速發展,導致傳統產業被迫關廠,轉移到中國大陸、東南亞等 生產成本低廉處投資。

相對地,中國大陸也從 1979 年起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憑藉著廣大的土地、廉 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投入,成為「世界工廠」。中國 大陸具備廣大的內需市場,以及勞工與土地成本低廉等優勢,再加上語言、文化、

風俗習慣等與台灣相似,因此成為台灣廠商對外投資首選目標。廠商前往中國投資

,是台灣產業尋求擴充海外市場與強化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策略,透過兩岸的國際分 工使得資源更有效率的利用,促進生產力的提高,也使得國民所得提升。

台灣從 1987 年開放民眾前往大陸探親,迅速開啟台海兩岸的交流。1990 年開 放台灣廠商可赴大陸從事間接投資,並於 1993 年實施「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 合作許可辦法」,到 2001 年中國大陸及台灣兩岸先後加入 WTO,這些發展加速了 台灣廠商海外投資及產業外移情況,形成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出貨」(註 1)的 國際分工模式。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1994 年至 2016 年間,台灣廠商對中國大 陸投資金額累計高達 1,610.03 億美元 (各產業累積投資金額見圖 1)。歷經二十多

doi:10.6342/NTU201800280

2

年台灣廠商操作的國際分工模式與中國經貿關係深化的結果,究竟會對經濟發展 產生何種影響,有其深入了解的必要。本研究試圖探討台灣廠商大舉投資中國大陸

,對電子產業的生產活動的影響。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承如上所述,1980年代後中國大陸採行改革開放政策,憑藉著廣大的土地、廉 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相關的租稅優惠,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投入。台灣 廠商在「比較利益」(註2)的引導下,大舉至中國大陸投資。走向開放之路是否能 帶動台灣產業的發展,也是各界急欲了解的課題,本研究特別以此為題,藉由實證 分析來釐清其間關係。在資料選用上,本研究使用1994年至2016年行政院主計處及 經濟部投審局相關統計資料進行實證,並針對台灣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佔全體總 投資比例18.52%為第一名)、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佔全體總投資比 例14.12%為第二名 見圖2),此兩個上下游產業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台灣廠商投 資中國大陸是否會影響該產業產出。

---

(註 1) 劉碧珍 (2005)指出海外生產代工現象在 1990 年末竄起,根據經濟部針對 1998 年外銷訂 單的調查顯示,已有 7.05%的廠商進行「台灣接單,海外出貨」操作,至 2002 年已有 4 成廠商從 事該項操作 。

(註2) 李嘉圖 (1817) 比較利益 (c o mp a r a t i v e a d va n t a ge )

如果一國在本國生產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相對低於其他國家生產此種產品的機會成本,則稱該國

對於該產品的生產具有比較利益。比較利益法則,若用在國際分工及貿易上其理亦同,進行國際

分工,以自由貿易互通有無,各國人民均可受惠。

doi:10.6342/NTU201800280

3

1.3 研究架構

本研究共分為六節,第一節前言說明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方法,並勾 勒整體研究架構。第二節援引相關統計資料,回顧台灣廠商投資中國大陸及海外生 產歷程,並觀察台灣產業產出之變化。第三節為文獻回顧,內容包含對外投資之相 關理論及影響廠商投資中國大陸之因素及相關實證文獻。第四節介紹本研究實證 資料來源說明及模型設定。第五節利用簡單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第六節為結論 與建議。

doi:10.6342/NTU201800280

0 10,000,000 20,000,000 30,000,000 菸草製造業

doi:10.6342/NTU201800280

5

圖 2 1994 至 2016 年台灣各產業投資中國大陸比例 單位: %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審會及本研究整理

doi:10.6342/NTU201800280

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