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對外投資定義與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陸資來臺投資意願的決定因素,本章先介紹對 外直接投資的定義及相關理論,其次再探討投資意願相關文獻,說明投資意 願定義;第三節探討投資意願影響因素之相關文獻,以作為後續變數選取及 預期結果之參考。

第一節 對外投資定義與理論

本節僅就對外直接投資定義及相關理論綜整如後:

一、 對外直接投資定義

一般來說,國際間投資可分為「對外直接投資」及「對外間接投資(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直接對外投資為投資者直接參與企業經營,並承擔營 運管理責任;後者不直接參與企業營運,係以購買股票或債券等方式追求獲 利之投資。Hymer(1976)認為兩者間差別在於對外直接投資使投資者對企 業具有「控制權」,並指出其目的首要為掌握公司主導權以確保投資者自身資 產,同時透過直接對外投資行為將企業資金、技術順利移轉至地主國,達成 國際化經營目標。

依據我國經濟部 2010 年修正發布「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第三條:國 外投資指依下列方式所為之投資,指公司依下列方式所為之投資:

(一)持有國外公司之股份或出資額。但不包括短期國外有價證券之購買。

(二)在國外設立分公司、獨資或合夥企業。

(三)對前二款所投資事業提供一年期以上貸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世界銀行3(World Bank)也將直接對外投資定義為:該國投資者對地主 國企業經營管理有一定程度影響力,即掌握 10%以上控制權或所有權。綜上,

對外直接投資係企業以取得經營權為目的,同時對地主國移轉資金或技術等 生產要素之資本投資行為。

二、 對外投資理論

海外投資理論始源於 Adam Smith(1776)的「國富論」,強調以比較利 益原則發展的國際分工,柴慶春及胡添雨(2012)亦主張對外投資及對外貿 易是國際分工的兩種形式。隨著「全球化」興起,企業為掌握跨國移動的資 金與技術等資產,於是朝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NE)發展,

在其生產技術成熟及產品標準化後,企業為追求利潤,於是開始將生產活動 移轉至工資較低廉的開發中國家,於是對外投資行為蘊育而生。劉碧珍等人

(2005)認為多國籍企業的興起挑戰了過去以要素差異解釋資本移動的海外 投資理論,故往後有許多以多國籍企業為核心的對外貿易理論逐漸興起,主 要為:無形資產說、產品循環說、內部化說及綜合理論,茲分述如後:

(一)無形資產說(Intangible Assets Hypothesis)

無形資產最早由 Hymer(1976)提出,主張廠商因擁有某些特殊優勢,

如:品牌、科技專利、營運管理技術與規模經濟等無形資產,所以可在海外 市場上發揮。應用這類資產的邊際成本較低,且運用在海外也不會損及在本 國的效用,當企業充分掌握無形資產的特性,就可以不斷地在不同國家使用 其優勢,以致企業規模持續擴大,最後形成多國籍企業。後繼 Caves(1971)

3 The World Bank websit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et inflows page, surfed time:21th Jan 2016,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BX.KLT.DINV.CD.W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認為廠商若擁有用商標、科學專利等無形資產,可挾其優勢進入異地市場,

以彌補其面為法令或消費者偏好等層面之不對襯資訊的劣勢;同時也發現廠 商為減少分工及生產成本,多以垂直整合為進入模式。

(二)產品循環說(Product Life-Cycle Theory)

現實生活中,許多產品在市場都有生命週期,Vernon(1966)認為依產生 命週期依序可分為新產品(new products)、成熟產品(maturing products)及 標準化產品(standard products)。當產品在新創時期,需要較高層次的技術投 入,且因產品功能與規格尚未完備,成品的成本與售價較高,具有高度差異 性,故消費市場鎖定在高所得國家,會擇以已開發國家為生產基地。隨著生 產技術進步,產品愈趨成熟、穩定,加上技術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會 逐漸侵蝕生產獲利,廠商開始至海外國家設廠生產。最後進入標準化時期,

此時生產技術已普及化,所以只能尋找求勞動力更低廉的開發中國家生產,

降低成本以維持獲利。

(三)內部化說(Internalization Hypothesis)

多國籍企業為一種在不同地理區位以產業分工網建構而成的組織型態,

Buckley and Casson(1976)發現多國籍企業企業會透過內部管理架構進行整 合,利用「內部化」過程,降低跨國產銷活動成本。內部化係以價格移轉機 制取代市場交易的機制,除可提升多國籍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同時也排除企 業內部因原料供應或品質良莠不齊等潛在的經營風險。

(四)綜合理論(Eclectic Theory)

廠商基於獲利極大化的經營原則,會以對外投資行為尋求更多海外資源 以降低生產成本,而對外投資非單一理論即可解釋,於是 Dunning(1980)綜 合以上學者論述,提出對外投資係為三種優勢結合而成的行為:無形資產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表述的是廠商具備某種自身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產品循環說則是 敘述一種地域性的生產優勢(location advantage),最後內部化說係為廠商的 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其中廠商優勢指對外投資廠商具有科 技專利、經營管理經驗等無形資產,會使該廠商具備先天優勢,可與當地廠 商競爭;區位優勢代表地主國具有不同生產資源的比較優勢,會影響投資者 選擇生產基地;內部化優勢表示若多國籍企業海外子公司採對外投資利潤高 於國際貿易或授權生產等方式,會促使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此理論因結合以 上三種優勢,故又稱為「OLI 理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