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學生「對科學的喜愛」之意義,第二節說明我 國在TIMSS 2007 「對科學的喜愛」指標之表現;第三節敘述與學生「對科學 的喜愛」相關之因素。

第一節 對科學的喜愛

本研究所指學生「對科學的喜愛」為態度中的一種成分,不同學科有不同的 相關態度,與科學相關的態度又可分為「科學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本節 分兩部分介紹這些名詞與「對科學的喜愛」之關係。

一、態度

Bloom (1956)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

(一) 認知領域( Cognitive domain ):包含建立、重新喚起( Recall )與重新認知 ( Recognition )新知識,以及發展與智力相關的能力和技巧;

(二) 情意領域( Affective domain ):包含興趣、態度和價值,以及發展欣賞能力 和適當的調整情緒;

(三) 技能領域( Psychomotor domain ):包含操作能力與動作技巧。

Bloom (1956) 所 提 到 的 情 意 領 域 之 範 疇 , 包 含 了 學 生 所 持 的 興 趣 ( Interests )、態度( Attitudes )、價值( Values ),強調的是學生個人情感、感覺的 情意屬性,可視為學生個人特徵的一部分。這些特徵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歷程與 行為表現(龍麟如,1996)。本研究要探討的就是情意領域中學生的情感與感覺。

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與週遭世界,藉由個體認知及好惡所表現一種 相當持久的行為傾向,可以從個體的表情、動作、外顯行為加以推測(王克先,

1989;張春興,1991)。態度是經由學習而來的,並非學生與生俱來。社會環境 對於態度之影響十分重要(Shrigley, Koballa, & Simpson, 1988)。陳英豪等人

(1990,引自王美芬、熊召弟,1995)定義態度為「一個人關於特定對象的傾 向、感覺、評價、認定與行動的綜合」。這些態度對象可能為人、事物或情境。

態度所產生的感覺可能是喜愛的或不喜愛的,積極的或消極的 (王克先,1989;

郭生玉,2004)。

綜合以上說法,態度是歸於情意領域之下、可經由學習而得,而且可以改 變的。還有態度是個體對人、事、物的看法,可能會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

以下說明態度與科學的學習或興趣之關係。

Mager(1968,引自莊嘉坤,1997)主張發展學生正向的態度,有兩個理由:

(一)態度與學習成就有關,擁有正向態度的學生也可提升認知領域的發展;

(二)學生對某學科持有正向的態度,很有可能使學生在該領域持續發展。

Mullis 等人(2005)認為研究學生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因為創造出學生對科學的正 向態度是許多國家課程中重要的目標。學生的學習動機會受到自己認為此學科 是否有趣、有價值,和認為這科目在階段是重要的,甚至對未來所期望的職業 也有幫助。

由上述可知態度為學習過程的基礎,要研究學習過程中的情意領域,必須 先釐清態度的概念,接著介紹科學相關態度。

二、科學相關態度

本 研 究 探 討 與 科 學 領 域 相 關 的 態 度 , 學 者 們 對 於 科 學 相 關 態 度 ( Science-related attitudes )之說法有許多,本研究主要引述 Aiken 和 Aiken (1969) 的看法。Aiken 和 Aiken (1969)分析相關文獻後,將科學相關態度分為三類:

(一)對科學的態度(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指對一般科學或特定科學學科 的態度或喜愛程度,比較偏向情感和感覺層面;

(二)對科學家的態度( Attitudes toward scientists ):指對於科學家所從事活動的 喜愛或是認同程度;

(三)科學態度( Scientific attitudes ):有關科學方法的知識,或是堅持科學方法 的程序。例如:好奇心、理性、有批判的想法。

在科學教育研究中則多將科學相關態度大致分為「科學態度」和「對科學 的態度」(Gardner, 1975,引自許德發,1999;莊雪芳、鄭湧涇,2002;Osborne, et al., 2003)。這兩者的內涵分別為:「科學態度」通常指客觀、誠實、虛心、評 斷、批判思考……等屬性;至於「對科學的態度」則是指對於科學相關的人、

事、物的態度,是一種對科學的正向或負向的感覺,指的是興趣、滿意、厭煩……

等情感表現。例如:對科學家的態度、對科學學科的興趣,這些「對……的態 度」通常包含在有關科學的態度對象( Attitude object )中,像是:科學、科學家、

化學、生物學等(Koballa & Crawley, 1985)。

Munby (1983)分析有關科學相關態度的文獻,其中屬於「對科學的態度」

的內涵有:

(一)對科學生涯的態度( Attitudes to science careers ):包括科學生涯的偏好和 科學方面的職業興趣……等;

(二)對科學教學的態度( Attitudes to science instruction ):包括科學教學、科學 學科的偏好、科學興趣與科學活動、對科學或特定科學科目的態度……

等;

(三)對科學本身的態度( attitudes to science itself ):包括喜歡科學的程度,喜 歡學習科學的程度……等。

由上面學者之論述可以發現學生喜歡科學的程度、喜歡學習科學的程度、

對科學的興趣……等層面可以視為學生「對科學的態度」,本研究採用「對科學

的喜愛」定義為「對科學的態度」中對科學感到有興趣或覺得有樂趣……等情 感層面,以及覺得科學是有學習價值的,而其態度對象就是自然科學。

本研究探討學生「對科學的喜愛」,其對象是自然科學,必須要釐清自然科 學的內涵為何,也就是教師平時在教學時都教些什麼,讓學生產生喜歡或是不 喜歡的情感表現,以下從學生喜歡的內容和不喜歡的內容來介紹。

(一)學生喜歡的自然科學內容

Ebenezer 和 Zoller (1993)研究指出有兩樣是教師在教室內會讓學生喜歡自然 科學的事情:1. 學生導向的實驗和探索活動;2. 學習可以應用在實際情形的科 學相關議題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科學概念。這兩點分別敘述如下:

1. 學生導向的實驗和探索活動

張惠博(1993)認為讓學生學會探究知識應該和教授學生科學知識一樣重 要,甚至更為重要。科學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勇於思考、發問、假設、找到方法、

實驗、預測、數據收集、整理、尋求解釋、應用,而不僅僅是要求學生背誦學 習內容,熟稔解題技巧,或以考試滿分為學習目標。上述學生應學習的知識為 常見之科學方法,王美芬和熊召弟(1995)認為科學方法是「釣魚」,科學概念 是「魚」,西方有句俗諺為「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學生在學得釣魚的方 法後,就可以長期自行獲得不同的魚,也就是可以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但是,

這種探究知識的方式往往過於複雜,教師們常用層次較低的實驗教學法,也就 是「食譜式」的實驗教學法,學生們只需依照實驗步驟,就可看到結果。雖然 此種方法可能讓學生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可是在國民中學階 段,培養學生「動手做」及產生對科學的興趣或是較正向對科學的喜愛也是十 分重要。Myers 和 Fouts (1992)也認為提供更多動手做的活動,能提升學生的學 習興趣。

學生能自己動手做實驗是學生喜歡科學的原因之一,學生藉由操作實驗接 觸到平常只能在課本上看見的科學現象,對於這些平常不甚瞭解的奧秘,在實

驗結果揭曉的瞬間,學生通常是十分興奮的,這種讓學生親身經歷而獲得的科 學知識讓他們能學得更踏實,也更容易理解。實驗活動往往也能激發學生對科 學的正向態度(莊嘉坤,1995)。

Fraser (1978)的研究指出,學生在有實驗資源的課室環境,有較積極的態 度,增加類似的學習環境,可以讓學生更加喜愛實驗方法。蘇毅生和黃台珠

(1999)研究顯示教師所經營出來的實驗室環境氣氛對學生情意目標的學習影 響甚多,並可以顯著的預測學生所擁有之對科學的喜愛。由此可以發現實驗的 環境可以讓學生更加喜歡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同的特點,就是自然科學中有許多現象可經由適當 的安排操作而重複發生,因此這些用來證明學說、定理甚至假設的實驗活動,

在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李濟國,2001)。吳淑娟和段曉林

(2000)研究指出示範實驗或實驗活動,可以使得整個教室的氣氛變得比較輕 鬆,對於正值青春期的學生來說,可以活動筋骨、可以玩、較沒有正常課室的 束縛,這些為滿足學生學習相當重要的原因。鄭宜真(2003)也認為學生覺得 實驗課比一般講述式的教學方式來的有趣且更有吸引力。

2. 學習可以應用在實際情形的科學相關議題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科學概念 Reiss (2004)研究發現學生希望在學校的科學課中能學習到在生活上較實用 的知識,有學生說:「當你燃燒某種金屬時,會產生什麼顏色?這根本是不切實 際的!」可見學生不喜歡去記憶些不實用的知識,而是喜歡能實際應用在生活 上的相關的知識。莊嘉坤(1995)認為教師用來教學的科學教材,在發展過程 中需融入生活化的特色,才不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以至於沒有學習的興 趣。

自然科學的內容往往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潘音利(1982)調查國中生對 物理的學習興趣及學業成績發現,學生喜歡物理和生活有關的理由比例最高。

Simpson 和 Troost (1982)認為如果學生在科學教室中發現所學與日常生活相關,

他們會更加的願意去學習科學或是選修更多的科學課程,當他們成人後,也會 支持更多的科學相關政策或是關心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在TIMSS 2003 調查 中,「我認為學理化對我的日常生活有幫助」這項問題的同意人數高達八成 (79%),顯示學生認為學好自然科學對於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非常強烈。

由以上論述可知,自然科學課程中的實驗部分,對於學生來說是有很大的 吸引力,不論是因為這種方式異於平常的聽講而可以親自動手做,或是從平常 的板書轉變為實際的奇妙現象,抑或是不用對著課本孤軍奮戰,可以和同學一 起活動……等,都是實驗課可以引起學生對科學的喜愛的地方。另外,自然科 學內容生活化的部分,也可以有效的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學生不喜歡的自然科學內容

現在的自然科學課很少讓學生去探索自然,擴展對自然的好奇心;讓學生 對問題自行舉出合理解釋,去設計解決方法來驗證解釋是否有效。現今的自然 科學內容多為講述課程,學生對於此種方式不會產生好奇,自然難以喜歡科學

現在的自然科學課很少讓學生去探索自然,擴展對自然的好奇心;讓學生 對問題自行舉出合理解釋,去設計解決方法來驗證解釋是否有效。現今的自然 科學內容多為講述課程,學生對於此種方式不會產生好奇,自然難以喜歡科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