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建議

本節提出對教學之建議與研究的建議分別如下:

一、對教學之建議

自我效能對於學生對科學的喜愛影響很大,教師應多注意學生這方面的發 展,在平時就要多給學生一些信心,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讓學生產生能成功 完成科學相關工作之信念,學生能成功完成科學相關工作,自然會對科學較有 興趣。

教師平常除了授課外,要多多關心學生,根據本研究結果,學生會在乎教 師是否關心自己,不論是課堂上或是日常生活的瑣事,且遇到問題時,教師要 能幫忙解決,學生也很在乎教師能否公平對待每位學生,所以希望自己能受到 的稱讚鼓勵與其他同學一樣多,教師要多關心學生的感受。學生會受到學習環 境氣氛的影響,故教師要多注意上課時的氣氛。

二、對研究之建議

由於研究時間與經費之限制,本研究樣本為臺北市八年級學生,臺北市學 生的家庭學習資源、父母職業與父母教育程度均在中上,故在本研究中,「家庭 社經背景」與學生「對科學的喜愛」相關係數小於 .30,能解釋學生「對科學的 喜愛」的變異量很小,建議未來研究可以調查非都會地區,學生的家庭社經背 景變化較大,是否其對科學的喜愛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臺北市學生由於家庭社經背景差距小,每個學生對於自己均有自信與同學 互動良好,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環境薰陶之下,也喜歡和同學互動的感覺,故

「同儕互動」與學生「對科學的喜愛」相關係數小於 .30,能解釋學生「對科學 的喜愛」的變異量很小,在其他非都會地區值得再探究。

性別差異經由文獻探討有些學者認為是與學生「對科學的喜愛」有關,故 把其放入本研究中探討,本研究結果發現「性別」與學生「對科學的喜愛」雖 有顯著相關,但能解釋學生「對科學的喜愛」的變異量很小,未來研究者可斟 酌研究目的,考慮是否放入此變因。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第十一版)。臺北市:五南。

王克先(1989)。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唯齡(2004)。以天文史融入教學模式探究學生學習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之影 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正誼(2002)。以主題式教學法來探討國中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2009)。九十七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江啓昱(1995)。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性別差異。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

94-102。

余民寧(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吳坤璋、黃台珠、吳裕益(2005)。影響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因素之比較 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2),147-171。

吳坤璋、黃台珠、吳裕益(2006)。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影響國小學生對科學的 態度之理論模式。師大學報:科學教育,51(1,2),83-106。

吳宜貞(2002)。家庭環境因素對兒童閱讀能力影響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4

(1),1-20。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淑娟、段曉林(2000)。國中學生理化科學習動機面貌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

10,279-296。

宋秀芬(2007)。趣味科學活動對國中生科學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濟國(2001)。影響高中學生物理學習成就原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40,

21-30。

林月菁(2006)。科學故事電子繪本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學童對科學 的態度及科學學習動機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市。

林世娟、何小曼(2002)。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

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 數理科技教育類,

15,157-196。

林啟超(2007)。父母親成就教養取向、教師期望對高職學生之成就目標與學業 成就之關係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37-53。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邱明富(2002)。科學史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 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美虹(2005)。TIMSS 2003 臺灣國中二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 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82,2-40。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 ─ 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 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柯虹如(2006)。從科學玩具遊戲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的科學相關態度。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錦美(2005)。實施科學故事課對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下)。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秋男(2005)。緒論。載於張秋男(主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03(1-5 頁)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20。

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2009)。國民中小學校概況統計 (97 學年度)(Excel 檔)。

2009/4/28 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publication.aspx?publication_sn=1239&pages=1 莊奕琦、賴偉文(2008)。影響教育成就的因素及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效果評

析:台灣實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1),25-65。

莊雪芳、鄭湧涇(2002)。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之關係。科學教 育學刊,10(1),1-20。

莊雪芳、鄭湧涇(2003)。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學習環境之研究。科學教 育學刊,11(2),171-194。

莊嘉坤(1995)。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探討。師範學院教育論文發表會,臺 北市。

莊嘉坤(1997)。學童對自然科的態度與科學學習。國教天地,121,26-34。

許慧玲(1991)。教室管理(第四版)。臺北市:心理。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

陳建維(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後學生學習環境知覺之調查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新豐(2005)。從 TIMSS 談學生科學學習的因素。研習資訊,22(2),36-47。

陳聖昌(2006)。我國八年級學生對科學學習喜好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寬裕、王正華(2010)。論文統計分析實務 ─ SPSS 與 AMOS 的運用。臺北 市:五南。

喬莉莉(2004)。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本質、科學態度和對科學的態 度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曾逸鳴(2004)。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研究 ─ 以

「水中生物」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

曾葆賢、蔡昆瀛(2008)。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學習區之同儕互動個案研究。

2008 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

黃台珠、Aldridge, J. M.、Fraser, B.(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的跨國研 究:結合質性與量的研究方法。科學教育學刊,6(4),343-362。

黃俊儒、楊文金(2003)國中理化實驗課中學習機會分佈之研究 ─ 從社會互動 及認知投入的角度。科學教育學刊, 11(1),75-95。

黃慧真(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 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資訊,49(1),1-31。

楊正敏、陳智華(2008/12/11)。數學拔尖 喜愛度掉車尾。聯合報。

楊淑萍(1995)。自我效能在認知技巧學習和生涯發展上的應用(上)。諮商與輔 導,110,20-25。

楊燕玉(2001)。科學故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影 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楊龍立(1995a)。男女學生科學興趣差異與道德發展之關聯。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學報,26,39-54。

楊龍立(1995b)。國中學生性別因素、科學能力自我概念、三種對科學的態度之 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59-182。

潘音利(1982)。如何提高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及學業成績。科學教育月刊,

54,14-29。

鄭旭泰(2003)。創造思考教學舉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科學態度及對 科學的態度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宜真(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 ─ 男女有別??。國教輔導,43(2), 32-34。

鄭湧涇、楊坤原(1998)。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師大學報:科學教育,43

(2),37-54.

龍麟如(1996)。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曉霞(1995)。IEA 研究及其方法論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品欣(200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 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羅珮華(2003)。從「第三次國際科學與數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

1999)

」結果探討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生特質的關係:七個國家之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毅生、黃台珠(1999)。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科學教 育學刊,7(4),393-410。

二、英文部分

Aiken, L. R., & Aiken, D. R. (1969). Recent research on attitudes concerning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53(4), 295-305.

Akbulut, A. Y., & Looney, C. A. (2009). Improving IS student enrollment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IT sophistication in introductory IS cours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8, 87-100.

Astone, N. M., & McLanahan, S. S. (1991). 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practices and high school comple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3), 309-320.

Babbie, E. R. (1973).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California, Belmont Wadsworth.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 Barbaranelli, C. (1996). 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 Child Development, 67(3), 1206-1222.

Beghetto, R. A. (2009). Correlates of intellectual risk talk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6(2), 210-223.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New York: Longmans.

Britner, S. L., & Pajares, F. (2006). Sources of science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3(5), 485-499.

Bull, S., & Solity, J.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Principles to practice. New York: Croom Helm.

Ebenezer, J. V., & Zoller, U. (1993). Grade 10 students' peception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teaching and school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2), 175-186.

El-Sabban, F. (2008). Self-expression assignment as a teaching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interest of Kuwaiti women in biological sciences.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 32, 147-151.

Fisher, D. L., & Fraser, B. J. (1983). A comparison of actual and preferred classroom environments as perceived by scien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1), 55-61.

Framstad, E., Engen, S., & Stenseth, N. C. (1985). Regression analysis, residual analysis and missing variables in regression models. Oikos, 44(2), 319-323.

Framstad, E., Engen, S., & Stenseth, N. C. (1985). Regression analysis, residual analysis and missing variables in regression models. Oikos, 44(2), 319-32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