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小四學童數學擬題作品的類型

本研究進行 18 次擬題活動教學,活動中蒐集學生的擬題學習單,藉此瞭解 小四學童擬題作品的類型與內容的變化情形。因此,本節分成「擬題作品的類型」

和「擬題作品內容」二個部分,做討論與分析。

壹、擬題作品的類型

本研究參考國內學者梁淑坤(1999)發展的擬題評量工具(如表2-2-4),將 學生的擬題作品依此工具分類,作分析與探討。評量工具,共有5類,以「1」至

「5」為代號編碼。本研究學生擬題作品分類結果,如表4-1-1。

表 4-1-1 擬題作品分類表

分 類 非題目

題 目 類

非數學 數學題目

不可行 可 行 的

敘述不完整 不合邏輯 資料不足 資料適中 資料超過

編 碼 (1) (2) (3) (3) (4) (5) (5) 備註

第 1 次 1 17

第 2 次 2 15 S8 病假

第 3 次 3 13 1 S11 事假

第 4 次 1 1 16

第 5 次 1 16 S11 事假

第 6 次 2 15 S15 公假

第 7 次 1 1 16

第 8 次 1 1 15 S11 事假

第 9 次 2 16

第 10 次 18

第 11 次 2 15 S11 轉學

第 12 次 17

第 13 次 4 2 11

第 14 次 1 15 S15 事假

第 15 次 1 16

第 16 次 1 1 1 14

第 17 次 2 15

第 18 次 1 16

合 計 0 2 4 7 20 276 1

百分比 0% 0.6% 1.3% 2.3% 6.5% 89% 0.3%

註:上表中的數字,代表人數

由上表(表4-1-1)顯示,學生擬題作品大部分是屬於可行中的第5類,其中 資料適中有276人,資料超過有1人。第4類資料不足有20人;第3類不可行有11人;

第2類非數學題有2人;第1類非題目類0人。因此,本研究學生擬題作品類型,出 現資料超過、資料適中、資料不足、不可行和非數學,這些類型。分類舉例說明,

如下:

一、 非數學

是一個題目,但題目不需計算即可看出答案,或者只是一般的敘述句或問句 而不是數學題目,例如:

(一)第16次擬題作品:小明買了一架15元的飛機,小明有180元,小明花了幾

元?(980106單1S04)

說明:此題不需計算即可從題目中,輕易看出答案,也尌是小明買一架飛機花了 15元。因此屬於「非數學」。

(二)第11次擬題作品:72個芭樂,每人分9個,會分到幾個芭樂?(971216單 2S12)

說明:不需計算即可從題目中,輕易看出答案,每人分9個。因此屬於「非數學」。

(三)第8次擬題作品:有20隻山羊,一人分5隻,每人分幾隻?(971204單1S02)

說明:不需計算即可從題目中,看出答案,每人分5隻。因此屬於「非數學」。

二、不可行的題目

是一個數學題目,但題目敘述不完整或有不合數學邏輯或有矛盾之處,例如:

(一)第4次擬題作品:32顆糖果,8顆裝一袋?(971120單1S04)

說明:因敘述不完整,缺少重要資料,未具體說明「要計算什麼」,也尌是「可 裝幾袋」,因此題目「不可行」。

(二)第7次擬題作品:20隻甲蟲,每一個人抓5隻,4個人?(971202單1S02)

說明:因敘述不完整,從題目中無法看出要計算什麼,是要計算4個人一共抓幾 隻呢?還是20隻甲蟲需要幾個人抓才能抓完呢?因此題目「不可行」。

(三)第8次擬題作品:有39朵花,7朵綁成一束,花?(971204單1S04)

說明:因敘述不完整,從題目中無法看出要計算什麼,是要算剩下幾朵花?還是 可以綁成幾束花?敘述不清楚,題目「不可行」。

(四)第17次擬題作品:姐姐有75個奇形怪狀的石頭,平分給弟弟、妹妹10個後,

還會剩下幾個石頭?(980108單1S17)

說明:「帄分給弟弟、妹妹10個」,到底是給弟弟10個、給妹妹10個,還是10個 石頭弟弟和妹妹二人帄分呢?題目文字敘述不清楚,讓人無法了解題意。

(五)第13次擬題作品:一大桶奶粉有300公升,每8公升裝成一罐,可裝成幾罐?

剩下幾公升?(971223單1S14)

說明:奶粉8公升裝成一罐,容量太大不合常理。且奶粉是固態物品用「公升」

為單位,來表示它的量也不合邏輯,宜用「公斤」為單位。

(六)第14次擬題作品:有299條蛇,4條裝一個塑膠袋,需要幾個塑膠袋?剩下 幾條?(971225單1S04)

說明:此題以「蛇」為擬題題材,用塑膠袋來裝蛇,不合乎常理。

(七)第13次擬題作品:一瓶可樂有250公升,一個杯子可以裝6公升,可以倒滿 幾杯?剩下幾公升?(971223單1S17)

說明:一瓶可樂的容量250公升與一個杯子的容量6公升,可樂和杯子兩物容量的 大小不合常理。

(八)第16次擬題作品:一瓶礦泉水5人分著喝,一瓶礦泉水的容量是500公尺,

請問每人可喝幾公尺?(980106單1S17)

說明:礦泉水是液態物品,卻用「公尺」來表示其單位,容量大小與單位皆不合 邏輯。

(九)第18次擬題作品:小丸子的手一年長10毫米,若要長1000毫米,要幾年?

(980110單1S01)

說明:此題以「手」為擬題題材,手的生長速度,不會每年都一樣。且一般人的 手要長到1000毫米長也尌是1公尺長,不合邏輯。

三、可行的題目

可行的題目又可分為資料不足、資料適中、資料超過三類。資料不足的題目,

是一個數學題目,但題目有單位詞錯誤或遺漏某部份的字詞等問題,修改後即可 成為完整的題目。資料適中的題目,尌是敘述完整的數學題目。而資料超過,則 是題目中有解題不需用到的多餘資料,修改後即可成為完整的題目,例如:

(一)第1次擬題作品:有24個菱形積木,6個分成一堆,共可分幾個?(971111 單1S02)

說明:題目敘述清楚,條件完整,可惜將共可分幾「堆」的單位詞誤寫成「個」,

稍加修改即可成完整的題目。此題屬於資料不足中,單位詞錯誤的題目。

(二)第3次擬題作品:有40張紙,平分成8份,每份裡有幾份?(971118單1S14)

說明:題目敘述清楚,條件完整,可惜將每份裡有幾「張」的單位詞誤寫成「份」, 稍加修改即可成完整的題目。此題屬於資料不足中,單位詞錯誤的題目。

(三)第13次擬題作品:一瓶100毫升的養樂多,平分成7段,每杯裡有幾毫升?

還剩下幾毫升?(971223單1S03)

說明:題目敘述清楚,條件完整,可惜將帄分成7「杯」的單位詞誤寫成「段」,

稍加修改即可成完整的題目。此題屬於資料不足中,單位詞錯誤的題目。

(四)第6次擬題作品:有28朵花,4朵綁成一束,總共可以綁幾?(971127單1S04)

說明:題目最後一句話,因漏寫「束」,造成敘述不完整。只要稍加修改,具體 清楚的寫出「總共可以綁幾束」,即可成完整的題目。此題屬於資料不足中,遺 漏部分字詞的題目。

(五)第9次擬題作品:50隻塑膠甲蟲,5個人,一人幾隻?(971209單1S06)

說明:題目中,因漏寫「帄分」,造成敘述不完整。只要在「5個人」後面加入

「帄分」二個字,即可成完整清楚的題目。此題屬於資料不足中,遺漏部分字詞 的題目。

(六)第5次擬題作品:有25顆草莓,平分給5人,每人可以分到幾顆?(971125 單1S10)

說明:題目敘述清楚、資料適切完整,屬於資料適中可行的題目。

(七)第11次擬題作品:有72個溜溜球,平分給9個人,每人分到幾個?(971216 單2S01)

說明:學生擬的題目,符合老師給的算式【72÷9=】,題目敘述清楚、資料適切 完整,屬於資料適中可行的題目。

(八)第18次擬題作品:哆啦A夢走一步是35公分,要走450公分的距離,哆啦A 夢要走幾步?(980110單1S16)

說明:題目敘述清楚、資料適切完整,屬於資料適中可行的題目。

(九)第3次擬題作品:有35條鯊魚,平分給5個原始人,還有2艘輪船,每人分 幾條鯊魚?(971118單1S02)

說明:題目清楚完整,但多出了「還有2艘輪船」這部份的資料,只要將這句話 刪去,即可成完整的題目。此題屬於資料超過的題目

本研究共進行18次的擬題活動教學,學生擬題方式採用梁淑坤(1997)的「題 目類」和「算式類」,16次「題目類」擬題,2次「算式類」擬題。「題目類」

擬題方式,學生擬題時,有「原題目」可參考,比較容易擬出可行的題目,因此 擬題成功率有89%(見表4-1-1)。另外,第四類題目可行但資料不足有6.5%,第 五類題目可行但資料超過有0.3%,此二類題目經討論修正後仍可為可行的題 目。因此,若再加上此二類,擬題成功率總計有95.8%。

貳、擬題作品內容

研究者將學生的擬題作品和原題目作比較,分別以數字、事物、題目結構,

為比較項目,用以瞭解學生擬題作品的內容與原題的差異性以及變化性,並整理 成擬題作品內容分析表,如表4-1-2。

表4-1-2 擬題作品內容分析表

人數 次別 數字 題目事物 題目結構

無改變 有改變 無改變 有改變 無改變 有改變

17 第 1 次 1 16 4 13 16 1

15 第 2 次 0 15 2 13 14 1

14 第 3 次 0 14 0 14 11 3

15 第 4 次 0 15 6 9 14 1

16 第 5 次 1 15 5 11 15 1

15 第 6 次 0 15 9 6 14 1

16 第 7 次 2 14 4 12 16 0

15 第 8 次 1 14 4 11 15 0

16 第 9 次 0 16 0 16 15 1

18 第 10 次 0 18 2 16 18 0

11 第 13 次 0 11 1 10 11 0

16 第 14 次 0 16 1 15 15 1

16 第 15 次 0 16 2 14 14 2

14 第 16 次 0 14 1 13 7 7

15 第 17 次 1 14 2 13 12 3

16 第 18 次 1 15 1 15 10 6

註:1.上表中數字表示人數。

2.每次人數不盡相同乃因學生請假,以及扣除非數學、資料不足或不可行的人數。

3.第11、12次,使用「算式類」擬題法,無法做擬題作品內容分析,因此不列入此表中。

從表4-1-2,可發現學生最常改變的是數字,其次是事物,題目結構改變的最 少。但隨著擬題次數增加,改變題目結構者有增加的趨勢,顯示學生逐漸熟悉「擬 題」且能掌握題目結構。以下分別從數字、事物和題目結構三方面,說明學生在 這三個方面改變的情形。

一、數字方面

學生的擬題作品中,大多數都有改變數字,僅少數未改變題目的數字。改變 數字的情形,有數字變大、數字變小、整除改變為非整除以及非整除改變為整除 四種,以下舉例說明:

(一)數字變大

第13次擬題原題目:快樂公司生產了200公升的沙拉油,每9公升裝成一桶,可裝 成幾桶?剩下幾公升?用除法直式算算看。

學生擬題作品:柴油10500公升,每10公升裝成一桶,可以裝成幾桶?(971223 單1S01)

說明:學生將題目的數字都變大。

(二)數字變小

第18次擬題原題目:小丸子走1步是39公分,若要走975公分的距離,小丸子要走 幾步?

學生擬題作品:蠟筆小新走一步是31公分,若要走310公分的距離,蠟筆小新要 走幾步?(980110單1S05)

說明:學生將題目的數字都變小,降低了題目的困難度。

(三)整除改變為非整除

第3次擬題原題目:有30個麵包,平分給6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得幾個麵 包?把做法用加法算式記下來。

學生擬題作品:50顆蘋果,平分給8人,每人可以分到幾顆?還剩下幾顆?(971118 單1S06)

說明:原題目為整除,學生改變為非整除,增加了題目的困難度。

(四)非整除改變為整除

第14次擬題原題目:一大瓶新鮮的柳橙汁有299毫升,平均分成4杯,每杯是幾毫 升?剩下幾毫升?

學生擬題作品:有150公斤的米,平分成30包,每包是幾公斤?(971225單1S18)

說明:原題目為非整除,學生改變為整除,降低了題目的困難度。

大部分的學生會將數字作調整,使擬題題目與原題目有差異但又符合規定,

顯示學生對數學擬題活動教學有興趣,願意花時間去變化數字,以及對除法有更

顯示學生對數學擬題活動教學有興趣,願意花時間去變化數字,以及對除法有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