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展場佈置

4.1 畢業聯展

4.1.2 展場佈置

展覽場地位在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地下一樓的藝文空間,硬體設施相當完善,提供 創作者一個優質的展出舞台呈現作品。展場分為兩層樓,除了許多不同高度大小的牆面 外,還包含光牆、活動牆、圓形空間等讓創作者可以自行發揮運用(如圖4.10)。

根據過去展出的經驗,展覽預算花費最多的部分會是展場的裝潢佈置,包含光牆貼 紙、木工裝潢、大圖輸出等。但在藝文中心與研究所的贊助下,本次展覽比起往年有較 充足的預算可以運用,因此希望呈現給觀眾有別於以往的看展經驗。規劃時,一樓主要 分配作為主題展示的空間,二樓則為12 位創作者展出作品的空間。因此一樓會是觀眾 一進來最先體驗整個主題氛圍的地方,也是創作者能共同經營的場域。在研究平面圖與 實際到現場勘查後發現,一樓中間的大柱子為整棟圖書館建築物的主要支撐之一,因此 才會很突兀地豎立在場地正中央,讓觀眾走進入口第一眼就會看見(如圖4.11)。為了 改善這個問題,本創作者規劃出新的牆面,將場地做重新的分配與切割(如圖4.12 與圖 4.13),讓校內師生們從入口進入後,就能隱約感受到有別於以往的視覺畫面,並與過往 經驗做比對後產生驚喜感。

圖4.11 藝文空間一樓中間的大柱子(本創作攝影)

圖4.10 藝文空間展場(本創作攝影)

67

照理說完整空間被牆面切割後,會變得比原來小。但本展場設計反而讓視覺畫面更 乾淨寬敞,原因在於去除掉柱子擋在視線中間的感覺,以及新建牆面皆為白色,遮擋一 些較遠的場景,像是部分的光牆、樓梯、弧形牆面等,讓注意力更能專注在主題的佈置 上。同時,新建牆面形成展場內的第二個入口(如圖4.14 之左),暗示著觀眾在進入後 心情的轉換;於第二個入口進入後(如圖4.14 之右),就可以開始欣賞創作者們的作品。

本所賴雯淑老師曾分享對於此展場空間設計的心得,老師認為新建牆面的出現,將整個 空間的線條勾勒出來,線條從較遠的樓梯天花板延伸下來,並在展場內繞一圈,讓人在

圖4.12 展場平面圖-一樓新建牆面(本創作繪製)

圖4.13 展場立體圖-入口、新建牆面、中間柱子(本創作繪 製)

68

雙腳還沒移動前,就已經看完整個空間的豐富轉折與變化(如圖4.15)。比較可惜的是,

新建的牆面高度為240 公分,比原本設定的高度還矮,是由於現成牆面所用的夾板尺寸 有限制,再高的話要接板,成本就會多出許多(如圖4.16)。

圖4.14 第二個入口進入前與進入後(本創作攝影)

圖4.15 從二樓拍攝新建牆面(本創作攝影)

圖4.16 新建牆面的高度與人的比較(藝文空 間提供)

69

在空間劃分後的一樓展場可分為若干個區域,包含主視覺編織牆(String art wall)、

花絮照片牆(photos wall)、創作者簡介牆(artists wall)、商品販售櫃檯與一位同學的作 品展區。二樓為12 位創作者的展區,其中包含兩間暗室,是利用現有活動門搭配木工 施作做出來的。本創作者設計之展場地圖也以立體方塊的風格繪製(如圖4.17),並在 宣傳單上呈現,讓觀眾能直接了解整個展場的規劃,以及每一位作者的作品主題(如圖 4.17 下方深色區域)與位置。本創作作品標示縮寫為 P,名稱為「玩兒 Player」,細節參 考【附錄四】。

在以往的師生展與畢業展,策展最主要的兩個工作組別為「文宣組」與「展場組」。

展場裡的設計佈置會由特定的一、兩位展場組同學負責帶領籌備。由於展場組要交接文 宣組的設計內容,因此實際能開始動工做設計的時間通常會在開展前數週。且展場設計 的工作份量很大,且關係到場內所有參展者的作品,以及在開展前,每個人都在忙各自 的作品分身乏術,因此展場組是屬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有別於以往,本次策展在一開始即沒有刻意分配組別與工作,從主題發想開始就是 隨著進度做彈性的工作分配。因此每位同學在每個階段,都能參與到各種不同性質的工 作。因此在本次策展,本創作者則擔任負責管理之職位,除了規劃與分配,還要能掌握 每一個工作的進度,讓各個環節都能順利連接。在展場設計部分,可分為主視覺編織牆、

創作者簡介牆、光牆共三個工作(如圖4.18),每個工作安排由兩位同學負責設計,因 此一樓展區是由多位策展同學合力完成;每面牆各具特色,但也都與主題相呼應。

圖4.17 宣傳單的展場配置與作品位置立體風格地 圖(本創作設計)

70

圖4.18 主視覺編織牆、創作者簡介牆、光牆(本創作攝影)

其中的主視覺編織牆,為13 位創作者的共同施作完成,是由策展成員李昇祐與王 佳渝負責規劃與設計。經過多次發想,以不同粗細繩線、不同編織方式做實驗(如圖4.19),

實驗場所位在本研究所通往頂樓的樓梯間,平時沒有利用的空間,但利用牆上的軟木片,

打上釘子進行編織測試(如圖4.20)。到了佈展階段,先在展場牆面訂做整面平整的木 板牆,並貼上事先準備好的大型工程圖,圖面上已經標示出釘子的位置,方便大家合力 打上釘子(如圖4.21)。在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像是訂做的木板太薄,釘子無法固定 牢固,最後以白膠加強;以及打釘子需要技術且耗體力,除了容易受傷外,釘子也容易 打歪。在辛苦完成釘子後,最後階段是編織棉線(如圖4.22),利用各種顏色的棉線做 漸層的安排,編織在釘子上,遠看會是漸變的藍色與黃色,近看會發現是由各種不同深 淺的藍色與黃色交織組成(如圖4.23),完成後效果超乎預期。儘管過程繁瑣,但是是 展場裡大家共同完成的巨型作品,也希望能讓觀眾感受到創作者們對於這個展覽的用 心。

圖4.19 主視覺的編織測試草模(本創作攝影)

圖4.20 利用軟木片材質的牆面做主視覺牆面的編 織試驗(本創作攝影)

71

圖4.21 主視覺編織牆-貼工程圖與打釘子(本展覽攝影)

圖4.22 主視覺編織牆-依照設計圖編織不同顏色棉線(本展覽攝影)

圖4.23 主視覺編織牆的細節(本創作攝影)

另外,當初本創作者提出構想,要在戶外做大型的藝術創作,作為宣傳的另一個賣 點。地點選在校門進來,向右走就能看到的樹木群區域。起初有安排負責設計的同學,

進行繩線編織的創作,以各種顏色的棉線繞在樹幹上,將原本細細的棉線,在經過多次 纏繞後形成「面」,多個面形成「體」(如圖4.24)。由於作品是依附在樹幹上,俐落的

72

線條也會與樹皮樹幹的有機質地形成強烈對比,在整個空間創造有趣的視覺體驗。在創 作前有先請示學校態度,學校答應只要在展覽結束後做好善後即可。可惜的是,創作還 在試驗階段時,就被不少人士以線太細會沒注意到,影響用路安全為由檢舉,使此計畫 被迫取消。如今回顧才思考到,其實不是沒有應對方法,例如使用較粗的繩帶、在外圍 做封鎖線等,都是增加安全的方法。

圖4.24 戶外編織藝術創作(本創作攝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