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5 層級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係由 Thomas L.Saaty 於 1971 年所發展出來之決策分析法,爾後經與其他學者不斷應用、修正及證明後,

使得層級分析法之理論更臻成熟與完備。由於具實用性、理論簡單且易於使 用,因此,廣泛應用於方案評選與權重求取之研究上,並發表於各類國際期 刊論文中,特別係應用於預測、評估、判斷及規劃等方面均具有相當之成效。

根據 Saaty(1980)研究,AHP 主要應用在決策問題,其適用範圍相當廣泛,

而Vargas(1990)曾經對 AHP 應用的層面歸內整理如表 2.5【69、70、71、79】。

表2.5 層級分析法應用範圍 領域 應用層面 經濟/

管理問題

設計、財經、個體經濟預測、行銷、規劃、產品組合之選擇、

設備位置選擇、預測、資源分配、循序決策、政策/策略、運輸、

水資源研究等。

政策問題 武器控制、衝突與談判、安全評估、戰爭策略、世界影響等 社會問題 競爭行為、教育、環境、健康、法律、醫藥、人口、公部門等 技術問題 市場選擇、產品組合、技術轉移等

書籍應用 優先邏輯、衝突解決、層級分析流程應用、行銷決策的分析結 構、預測等

資料來源:【79】

使用層級分析法使用需注意下列事項【79】:

(一) 倒數對照特性(Reciprocal Comparison)

決策者在進行比較時,對於因素喜愛的程度必須滿足倒數特性,

若對表演藝術活動品質比廣告宣傳活動之偏好程度是x 倍,則廣告宣 傳活動是x 倍分之一(1/x 倍)偏好於表演藝術活動品質。

(二) 同質性(Homogeneity)

因素的比較必須是有意義的,並在一個合理的評估尺度內。

(三) 獨立性(Independence)

因素彼此間的比較必須假設為相互獨立。

(四) 預期性(Expectations)

為完成決策目標,關係層級必完整的描述。換言之,在建構關係 層級及相關因素或替代必須完整,不能有所遺漏或忽略。

層級分析法之基本假設主要亦包括下列九大要項【70】:

(一) 一個系統可被分成許多種類或成分,並形成有向網路之層級架構。

(二) 整個層級架構中,每層級之評估要素均假設完全具獨立性。

(三) 每一層級內之評估要素,可與上一層級內某些或所有要素作為評估 則進行評估。

(四) 於比較評估時,可將絕對數值尺度轉為比率尺度。

(五) 成對比較後,可以用正倒值矩陣處理。

(六) 偏好關係滿足遞移性。不僅優劣關係滿足遞移性(如:A 強於 B,B 強於C,則 A 強於 C),同時強度關係亦能滿足遞移性(如:A 強於 B 二倍,B 強於 C 三倍,則 A 強於 C 六倍)。

(七) 不容易完全具有遞移性,因此可容許不具遞移性之存在,但需測試 其一致性程度。

(八) 因素之優勢程度,經由加權法則求得。

(九) 任何因素只要出現在層級架構中,不論其優勢程度如何小,均被認 為與整個評估架構有關,非檢核層級架構之獨立性。

層級分析法的幾項優點歸納如下:(1)可提供一有意義的整合系統,將一 個複雜系統轉換簡單易懂。(2)清楚解釋上一層內之各因子間優先權重如有發 生變動時,會如何影響子層內因子間之優先權重。(3)元素分成不同層級之集 合,容易於達成工作,較於直接評估整體系統為有效率。(4)整個系統詳細劃 分之層級結構,深入瞭解層級結構及目標。(5)發展自然系統用以層級呈現之 方式是相當迅速及有效的。(6)具有可靠性及彈性,少許變化不影響整體的結 構。(7)對人類認知而言,階層式之關係容易被接受,且具有易於溝通之特色。

另外可將主觀的決策模式化,提供較為準確的判斷參考,並利用有相關軟體 協助,可進一步作敏感度分析,將數量化的結果可以供作群體決策的基礎,

做為彼此溝通的工具。【20、63、69、70】。

層級分析法進行步驟如圖2.1 所示,各步驟內容敘述如下。

圖2.1 層級分析法分析流程圖 資料來源:【30】【70】

(一) 決策問題的界定

對於問題所處的系統,宜儘量擴大,將可能影響問題的要因,均 需納入問題中。同時成立規劃群,對問題的範圍加以界定。在分析目 標、層面、因素及替代方案時,應注意有:

1. 最終目標即為第一層級(父層)如圖 2.2。

2. 儘量將重要性相近之因素,置放同一層級內。其目的為將因素分成 不同層級的集合,使其易於達成工作,此方式比直接評估整體系 統較有效率。(第二層級)(子層)

3. 提供一個有意義之整合系統,而整合是將一個複雜之系統轉成簡 單。依Satty 之建議最好不超過七個,超出部份可再分層解決,以 免影響層級之一致性。(第三層級)(孫層)

4. 層級內之各因素,應力求具備獨立性,若有相依性存在時,先將獨 立性與相依性各自分析後,再將二者合併分析。

5. 清楚說明上一層級內之各因子的優先權重產生變動時,將如何影響 下一層級內之各因子的優先權重。(父層→子層或子層→孫層) 6. 層級具有可靠性與彈性,局部的改變不影響整體之結構。

7. 最低層級之因素即為替代方案。

圖2.2 層級分析法層級結構圖 資料來源:【31】

(二) 決策群體的成立

根據決策問題所涉及的領域及複雜程度,延聘專家成立決策群 體。專家人數以5~15 人為宜,若為單一決策,可省略此步驟。

(三) 建立層級結構

處理複雜問題時,利用層級結構加以分解,基於人類不易同時對 七種以上事物進行比較之假設下,每一層要素不宜超過七個。此階段 包含形成問題、確立定義、確定要素及階層三個步驟,主要找出階層 結構中的各要素,並建立這些要素之間由問題與答案串連而成的階層 關係。

(四) 問卷設計、調查與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對於同一層級的所有評估準則做兩兩之成對之比較,採用1-9 的 比例尺度,可得到一個成對比較矩陣,由於此判斷矩陣具互倒值的關 係,所以若有n 個準則時,決策者需進行 n(n+1)/2 次的成對比較,

將比較後之結果置於成對比較矩陣的上三角形部分,而下三角形的部 分即為上三角型的正倒數,至於對角部分則為本身之比較,故其值均 為1。有關成對比較矩陣比例尺度說明如表 2.6 所示:

表2.6 層級分析法要素間評估比例尺度說明 評估

尺度 定義 說明

1 同等重要

(EQUAL IMP.)

兩比較方案的貢獻程度具同等重要性 (EQUAL)

3 稍重要

(WEAK IMP.)

經驗與判斷稍微傾向喜好某一方案 (MODERATELY)

5 頗重要

(ESSENTIAL IMP.)

經驗與判斷強烈傾向喜好某一方案 (STRONGLY)

7 極重要

(VERY STRONG IMP.)

實際顯示非常強烈傾向喜好某一方案 (VERY STRONG)

9 絕對重要

(ABSOLUTE IMP.)

有足夠証據肯定絕對喜好某一方案 (EXTREMELY)

2、4 6、8

相鄰尺度之中間值 (INTERMEDIATE

VALUES)

需取折衷值 資料來源:【71】

A:成對比較矩陣,具有下列特性:

aij =1/aji , aij ﹥0 , aii = 1

aij 兩兩要素間之比值;i,j=1,2,...,n (五) 計算特徵值、特徵向量

得到成對比較矩陣後,求取各層級要素權重,使用數值分析法中 之特徵值(Eigenvalue)解法,求特徵向量或優勢向量。

=

=

w2 1 w1 wm

wm

w2wn w1 1

w2 w1wn

w1w2 1

1 am2

am1

a2n 1

a21

a1n a12

1 A

L M M M M

L L

L M M M M

L L

n 個要素的權重向量

aij =Wi/Wj ; i, j =1,2,…,n 則 aij × aik = ajk 成立時,具有一致性。

由於aij×(Wj/Wi)=1; i,j=1,2,…,n 則

n 1,2,..., i

; n ) /W (W a

n 1 j

i j

ij = =

=

因此,成對比較矩陣A 乘上權重 W 即為 n × W 之值。

⎥⎥

⎥⎥

⎢⎢

⎢⎢

⎥⎥

⎥⎥

⎢⎢

⎢⎢

=

wm w2 w1

w2 1 w1 wm

wm

w2wn w1 1

w2 w1wn

w1w2 1

W A

M

L M M M M

L L 即

A‧W = n‧W

⎥⎥

⎥⎥

⎢⎢

⎢⎢

=

⎥⎥

⎥⎥

⎢⎢

⎢⎢

=

a2m 1 a1m 1

1

a2n a12 1

1

a1n a12

1

1 am2

am1

a2n 1

a21

a1n a12

1 A

L M M M

M

L L

L M M M M

L L

(六) 一致性檢定

進行一致性檢定,做成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 C.I.),檢 查決策者回答所構成的成對比較矩陣,是否為一致性矩陣。而一致性 程度不符合要求時,顯示層級要素間的關聯有問題。不論在決策者判 斷的評量或是整個層級結構的測試,Saaty 建議 C.I≦0.1 左右為可接 受的偏誤,如此一致性才能獲得保證。

R.I.

C.R.=C.I. (2.1)

C.R.:一致性比率 ; C.I.:一致性指標 ; R.I.:隨機指標

1 n

n C.I. λmax

= − (2.2)

λmax:最大特徵值;n:矩陣的階數 當C.I.=0 時,表示前後判斷完全具一致性;

當C.I.> 0 時,表示前後判斷不連貫;

故Saaty 建議 C.I.≦0.1 為可容許的偏誤。此外,隨機指標(R.I.)

可由表2.7 隨機指標表查得。

表2.7 隨機指標

階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1.48 1.56 1.57 1.58

資料來源:【70】

(七) 專家偏好整合

群體決策時,專家的偏好不同,因此所得到的可行計劃或方案的 優勢權重也不同,此時須進行專家偏好整合。專家偏好整合分事前及 事後兩種方式,事前整合有幾何平均法、多數決法,事後整合一般為 算術平均法。

(八) 最適計劃或方案的決定

專家判斷符合一致性的要求後,即可決定各層級要素在最終目標 下的優勢權重,可行計劃或方案的優勢權重,即表示在整體層級所有

要素的考量下,達成最終目標的重要程度或優勢程度,優勢權重越 大,表示該計劃或方案越重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