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紙﹕我的八正道(範例)

在文檔中 引言 (頁 63-70)

八正道 生活例子

正見 我要建立正確的思想,明白吸食毒品只能帶來短暫興奮,

長遠下去更會傷害身體。要得到快樂的人生,便應建立正 見,做正確的行為,如努力讀書、參予社區活動。

正思維 我要以自己和他人著想,努力讀書,為自己建立前途和不 辜負家人的期望和栽培。

正語 我只說正確的話,不說慌、不搬弄事非、不說傷害別人感 情的話,亦不說虛假封承的話。

正業 我要保持自己的行為正確,不偷取別人的東西、不沉溺色 情網頁、不作不切實際的妄想,認清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正命 身為學生,我要為我的學業努力,以為未來的事業舖路。

正精進 我要勤奮努力,保持正確的見解和行為,貫徹始終,令我 的人生得以美好地成長,遠離傷害自己和身邊人的事物。

正念 我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感受和情緒等需要,明白萬事萬物 皆是無常、苦、無我的,我不應渴愛和依戀它們,為自己 生起不必要的苦。

正定 我應該專心一致,安住於正確的思想,奉行正確的行為,

並減少為世間無常的事物生起苦,便能達至心靈寂靜的境 界。

附件6

教師資料1.5.1

初增上尸羅,心地淨增上,護心令不犯,別別得解脫

在道諦的說明中,八正道的體系最完整。但現在依三學來說,說到慧學時,再 敘述八正道,以明佛說道品的一貫性。

「初」說「增上尸羅」:尸羅是梵語,意譯為戒,有平治,清涼等意思。一般 聽到戒,就想到戒條,其實這是成文的規制,是因時因地因機而不同的;重要 的是戒的實質。戒的力用,是惡止善行。依佛的本意,決非專從法制規章去約 束,而要從內心的淨治得來。煩動惱亂的內心,為非作惡,那就是熱惱憂悔。

如心淨持戒,就能不悔,不悔就能得安樂,所以戒是清涼義。又煩惱如滿地荊 棘,一定嘉穀不生。心地清淨的戒,如治地去草一樣,這就可以生長功德苗了。

然心地怎能得清淨呢?這就是信,就是歸依。從『深忍』(深刻的了解),『樂 欲』(懇切的誓願)中,信三寶,信四諦。真能信心現前,就得心地清淨。所 以說信是:『心淨為性,……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從此淨信中,發生止惡 行善的力量,就是一般所說的『戒體』。所以說到得戒,無論是在家的優婆塞、

優婆夷戒(八戒,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戒的一分);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 戒,是沙彌尼而仰修比丘尼戒的一分);比丘、比丘尼戒,起初都是以三歸依 得戒的。自願歸依,自稱我是優婆塞等,就名為得戒。後來為了鄭重其事,比 丘、比丘尼戒,才改訂為白四羯磨得戒。如沒有淨信,白四羯磨也還是不得戒 的。所以戒是從深信而來的「心地」清「淨」,從心淨而起誓願,引發「增上」

力,有「護持」自「心」,使心「不犯」過失的功能。

戒,也稱為律儀。梵語三跋羅,如直譯應作等護;義譯為律儀,從防護過惡的 功能而得名。律儀有三類:一、如真智現前,以慧而離煩惱,就得道共律儀。

二、如定心現前,以定而離煩惱,就得定共律儀。三、如淨信(信三寶四諦)

現前,願於佛法中修學,作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就得別解脫律儀。從淨治 清涼來說,這都是戒‧這都是先於戒條,而為法制

戒規的本質。從歸信而得的別解脫律儀,屬於人類。

這或是男人,或是女人;或是在家,或是出家;或 是成年,或是童年。由於社會關係,生活方式,體 力強弱等不同,佛就制訂不同的戒條,如五戒、十 戒等,使學者對於身語行為的止惡行善,有所遵循。

因此,稱為波羅提木叉,意義為別解脫戒。這是逐

過失。一般重戒律的,大抵重視規制,每忽略佛說能淨內心的戒的本質。古代 禪師,每說『性戒』,是重視內心清淨,德性內涵的。但偏重證悟的清淨,也 不是一般所能得的。其實,佛法是『信為能入』,『信為道源』;真切的淨信,

誓願修學,才是戒學的根本。

資料來源: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07.html 2007.8.9

課題一:四聖諦

第六堂

(一)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戒、定、慧」三無漏學的意義及其與八正道的關係

(二) 教學目的

甲、教授學生以下概念和知識:

¾ 戒、定、慧

¾ 無漏學

¾ 戒、定、慧與八正道的關係 乙、教授學生以下技能:

¾ 解決問題能力

¾ 批判性思考能力

¾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丙、教授學生以下價值觀和態度:

¾ 學習自律、自省、培養智慧

(三) 教學步驟

學生的預備工作

1. 以「八正道」的準則為自己製定一套離苦得樂的方法

2. 搜集一些有關青少年問題,如吸毒、校園暴力、未成年懷孕等資料

教學過程

內容 1. 請學生發表家課,說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八正 道」,以達致離苦得樂

2. 「道應修」,鼓勵學生應該踏上正路 I. 切

形式 請個別學生發表家課

內容 介紹人生的兩條路:清淨解脫之路及煩惱苦痛之路

清淨解脫之路 煩惱苦痛之路

¾ 戒—守紀和自制 ¾ 不負責任、沉溺

¾ 定─專注和有決心 容易被外景牽動情緒

¾ 慧--具足正見和有辨別 是非善惡能力

¾ 愚癡、無明

(參閱課堂資料 1.6.1)

介紹八正道與戒定慧的關係:

戒定慧 – 三無漏學 八正道

戒 正語、正業、正命

+ 正精進

定 正念、正定 + 正精進

慧 正見、正思維 + 正精進

II. 認 識

形式 教師講解

內容 9. 把學生分成小組

10. 請學生以搜集回來的有關青少年問題的資料,分析當事 人犯錯的原因,他 / 她是如何走上煩惱苦痛之路

11. 學生假設自己是當事人,反思如何透故修習戒、定、慧,

以踏上清淨解脫之路

12. 請各組的學生代表發表討論的結果 總結

很多時候,我們對事情欠缺深入、如實的理解,貪戀或沉溺 於短暫無常的快樂,不覺知深遠的痛苦;心不能定下來,容 易被外景牽動情緒,結果煩惱熾盛,没有安寧。

舉例來說,沉迷軟性毒品的青少年,只貪戀短暫無常的幻覺 和快感,忽略了毒品嚴重損壞腦部組織的深遠禍害,而且經 不起朋輩的壓力,及的士高等環境的誘惑,一次又一次地服 用毒品,自殘身體,心則如斷了線的風爭,隨風飄動,没有 歸依之處。

如果我們能夠修習「戒」去保護自己,避免使用會引起自己 痛苦或他人痛苦的物品;修習「定」,把心安住,不受朋輩 和外界的負面影響;修習「慧,如實了解毒品的禍害,便能 遠離煩惱和痛苦,踏上清淨解脫之路。

III. 探 索 理 解

形式 分組討論及報告,教師總結 內容 家課

請學生寫一章短文,分享對以下問題的看法:

戒、定、慧的修行,你覺得哪一項最困難?為甚麼?

IV. 反 思

形式 撰寫反思文章

課堂資料1.6.1

戒定慧三無漏學

我們需要憑藉修行戒定慧的力量,才能淨化身口意三業,把我們從有漏、有煩 惱的生命,帶進無煩惱、解脫自在的涅槃。

戒 —— 有防非止惡的含義,是佛陀軌範我們三業的指引。既有止惡行善的作 用,亦是一切修行的基礎。經中常有譬喻,若人修行不持戒,便沒有辦法成功,

猶如一個漏水的瓶,是不可能載滿的。持戒以後,身口不再作惡,心中放下作 惡的念頭,則身心自然清涼,所以戒亦有清涼的含意。佛教的戒條,有為居士 而制定的五戒,為出家眾而制定的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和比丘尼戒,

以及為菩薩而制定的三聚淨戒(亦即菩薩戒)。

定 —— 即心念集中專注於一個目標的狀態。一個無定力的心,是很難達成理 想和培養出智慧的。猶如一個人欲觀看山洞牆壁上的文字,手持火把,如有大 風吹動,火把的光明也是難以發揮作用;同樣地,一個隨境而轉、無專注力的 心,時常受到外境的牽動,亦很難清晰地、微細地去了解事情而引發智慧。

慧 —— 是推理、判斷和抉擇的心靈活動。一般來說,智慧的培養可分三個層 次: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聞所成慧是從聽聞正法或閱讀經典後,

心中有所領悟而生起的智慧。思所成慧是在聞所成慧的基礎上,內心推敲思 考,深化了解,如理作意而生起的智慧。修所成慧是在聞思的理解上,隨法理 而如實觀照世間,繼而把所理解到的,實踐到現實生活的智慧。智慧的作用 猶如火把的光明,讓我們能清晰明確地了解事物的本來面目,繼而作出正確的 抉擇。

古德時常把煩惱譬喻為野草,執持草的手為定力,而智慧就如能斷除草根的鐮 刀。無執持的手,鐮刀難以發揮作用;無智慧鐮刀,也不能斷除煩惱的根。所 以定慧二者同樣重要。

(釋衍空。《正覺的道路》上卷,68-69 頁。香港佛教聯合會,

2003)

附件1

在文檔中 引言 (頁 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