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樂於學習,並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文檔中 引言 (頁 72-76)

小結

¾ 樂於學習,並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 教學步驟

教師的預備工作

1. 「苦集滅道」工作紙 2. 温馨小禮物

學生的預備工作

1. 以文章解答問題:戒、定、慧的修行,你覺得哪一項最困難?為甚麼?

教學過程

內容 1. 請學生分享家課,說出修習戒定慧的困難 2. 請全班學生一起討論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

*戒定慧的修習和一般的修習無異,只要我們懂得正確 的方法,保持樂於學習的態度,並持之以恒,定能減 少煩惱,更詳和安樂

I. 切 入

形式 請個別學生分享家課

內容 總結「四聖諦」(參閱課堂資料 1.7.1) II. 認

識 形式 教師總結

內容 1. 派發「苦集滅道」工作紙 (附件 1)

2. 請學生填寫工作紙,就自己的一件生活事例,說明如 何實踐四聖諦

3. 請幾位學生發表工作紙的內容

4. 選出最能活用「苦集滅道」於日常生活的學生,贈送 温馨小禮物

形式 學生分享個人體驗 III. 探

索 理 解

教具 ¾ 「苦集滅道」工作紙

¾ 温馨小禮物 內容 總結

1. 苦是世間的真實,不論我們相信與否、喜歡與否,還 得要面對和處理身心所感招到的各種缺陷和痛苦。四 聖諦的解說,就是希望我們能積極面對人生的問題和 尋找解脫的方法。

2. 渴愛和依戀的“心",是驅使我們作種種業的無形之 手。可是,隨心喜愛、努力爭取得來的快樂,往往是 短暫和不能令人滿意的。但是渴愛和依戀的心,還是 無止境地驅使我們作種種追求。

3.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建築在覺醒和正見之上。覺醒能破 除無明,讓我們懂得關懷和照顧那顆受到渴愛和依戀 蒙蔽的心,令它回復清醒和擁有力量。正見能令我們 作出正確的選擇,了知“苦因"應予滅除,“樂因"

應要培養,繼而為未來的幸福種下良好的種子。

4. 佛陀以四聖諦為我們解說了苦的現象和苦的成因,亦 說了苦滅和滅苦之道;然而我們能否離苦得樂,還是 IV. 反

課堂資料1.7.1

離苦得樂的人生

佛陀指出,苦、樂的人生是由我們自己抉擇的。若我們盲目地讓心中煩惱任意 操縱生命,人生是必定充滿痛苦和無奈的。但是,我們若能提高醒覺,依八正 道來生活,生命就會有真正的幸福。所以佛陀勸諫我們:“苦應知"、“集應 斷"、“滅應證"、“道應修"。

苦應知 —— 離苦得樂的人生,是從我們對苦有了認知和體會開始。所以佛陀 說苦,不是消極,而只是讓我們清楚見到世間的不安和不穩的事實,繼而指出 離苦得樂的道路。因此,經中時常說到痛苦是我們的教師,就猶如發高熱是身 體告知我們它病了一樣。

集應斷 —— 既然知苦,就要斷除積集痛苦的因,我們不可以口中常常怨天尤 人,抱怨生命辛苦,而自己不去斷除苦因。苦因不除,苦果是不能避免的!因 此我們應該憑藉覺照的力量,清楚認識和了解自己心中的渴愛和依戀,以及因 之而引生的煩惱和束縛,因為它們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滅應證 —— 煩惱和痛苦是可以息滅的。佛陀與他的聖弟子,乃至很多歷代高 僧大德都證得此煩惱寂滅、無有恐怖、安詳自在的境界。在經文中有如下的句 語形容一個煩惱寂滅的聖者:“他不魯莽,不貪婪,無有渴望,洞察並理解一 切。這樣的人,不再招感業報,安住無為,在任何地方,他都見到平靜和安寧。

他不會計度自己等同於、低於或高於別人。擺脫了私欲,他既無所執取,也無 所棄捨,究竟寂靜。"[註 1]

道應修 —— 因為有惡業,所以有痛苦的果報,而惡業是由於有染污的身口意 三業而造成的,所以若要離苦得樂,就要淨化三業。這轉染為淨的過程就是八 正道和戒定慧的修習 [註 2]。八正道中的正見、正思維、正念、正定是淨化意 業的修習;正語就是淨化語業的修習;正業、正命是淨化身業的修習,而正精 進則通於三者。

註解

1. 《經集》第四品:八頌經品第 15 章,〈執杖經〉。

2. 正見、正思維是“慧"的修習。正念、正定是“定"的修習。正語、正業、

正命是“戒"的修習。

(釋衍空。《正覺的道路》上卷,67-68 頁。香港佛教聯合會,2003)

附件1

苦集滅道工作紙

附件2

¾ 我是一個胖子,很多學生歧

在文檔中 引言 (頁 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