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白痛苦的根源,努力尋求離苦方法

在文檔中 引言 (頁 38-44)

附件5

學生資料 1.3.1

課題一:四聖諦

第四堂

(一)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滅諦」的內容和反思痛苦息滅的可能

(二) 教學目的

甲、教授學生以下概念和知識:

¾ 「滅諦」的定義

¾ 痛苦息滅的可能

¾ 佛教了斷生死的層次比斷滅一般的世間苦更深遠 乙、教授學生以下技能:

¾ 分析及反思能力

¾ 研習能力

丙、教授學生以下價值觀和態度:

¾ 以開放的態度,認識「解脫菩提道」的最終目的

¾ 探索不再被煩惱支配的真正自由

(三) 教學步驟

學生的預備工作

交出保護了一個星期的雞蛋

教學過程

內容 1. 請學生交出保存了一個星期的雞蛋 2. 請幾位學生說說保護雞蛋的過程與感受 3. 請學生解說是甚麼原因令他們堅持保護雞蛋 4. 成功交回雞蛋後的感受為何

5. 未能交回雞蛋的感受 6. 為何有這樣的分別

依* 帶出因執著而產生的牽掛與負累以及放下負累所得的解脫 與快樂

* 在探討執著與放下時,帶出放下的智慧與自利利他的承擔

形式 請個別學生分享個人體驗 I. 切

敎具 學生保護了一個星期的雞蛋 內容 1. 把學生分成小組

2. 請學生選出人生中最大的牽掛或負累,並討論當個人利 益與整體利益產生矛盾時,如何取得平衡

3. 請每組派出代表報告討論的結果 II. 探

形式 分組討論及報告

內容 介紹涅槃寂靜的大解脱(參閱課堂資料 1.4.1 )

以佛法的故事解說如何才能以「無有定法」去平衡「放下執 著」與「承擔責任」(參閱附件 1 及 2)

*“渴愛”是對喜愛事物的執著和希望擁有的心態。“渴愛”往 往令人產生偏見和不安。例如對金錢有了“渴愛”便會成 為金錢的奴隸,亦不會善用金錢。若沒有了對金錢的“渴 愛”,才能客觀了解金錢的價值和局限,繼而能善於處 理和運用金錢

* 同樣地,當我們對生死有了客觀和正確的認識,就會接 受生命的無常,繼而把握和善運用有限的生命及面對是 必要來臨的死亡

* 即使還未能像佛陀一樣完全證悟,但生命之中也可以有 一些類似「涅槃」的感覺──放下一分執著,就少一分 煩惱,多一分安樂自在

* 小解脫不如真解脫。例如,抓癢能令蚊患的痕癢煩惱得 到短暫的解脫,但是長遠來說,没有蚊患更好

* 「涅槃」是指“渴愛”(苦因)及“苦”的息滅。不是丟棄一 切,而是放下執著和分別。放下的是心,而不是行為和 事物。(此句何解?)

* 若我們希望得到寧靜,就先要造就寧靜的環境,繼而不 要再追求寧靜。寧靜不是從追求而得,是從放下心中事 而得。同樣地,涅槃不是求得的,是從“渴愛” 和分別心 的止息而成就的安樂和解脫

總結:滅應證

¾ 痛苦是有寂滅的可能,在歷史上,佛陀就是證悟了涅槃 的榜樣

¾ 所有眾生都有究竟滅除生死苦的可能,但是要達到像佛 陀那麼安詳自在的境界,除了知苦、苦因及苦可滅,還 要有具體可行的滅苦方法,這方法將會在下一堂介紹 III. 認

識 表 達

形式 教師講解 IV. 反

內容 家課

請學生以日常生活為例,寫出如何自在地把心放下,同時又 能承擔責任,做好本份

課堂資料1.4.1

滅諦

“滅”是指“渴愛”及“苦”的息滅。當苦的“因”得以息滅,

渴愛與煩惱得以斷除,眾生便能從“苦”解脫過來,了斷 生死的束縛,從此不再受三界煩惱所支配,得證涅槃寂 靜的大解脫。聖者如實了知:無明滅、渴愛煩惱滅、生 死束縛的解除,這就是苦滅聖諦。

(釋衍空。《正覺的道路》上卷,65 頁。香港佛教聯合 會,2003)

附件1

在文檔中 引言 (頁 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