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巨微觀轉換模式

第三章 模式建構

3.2 巨微觀轉換模式

𝑘𝑚𝑘𝑎𝑗𝑚𝑎𝑥

𝑘𝑎 , 𝑖𝑓 𝑘𝑎/𝑘𝑚 ≥ 𝑘𝑎𝑗/𝑘𝑚∗

𝑘𝑚𝑘𝑎𝑗𝑚𝑎𝑥𝑘𝑚𝑗𝑚𝑎𝑥

𝑘𝑎(𝑘𝑚𝑗𝑚𝑎𝑥 − 𝑘𝑚∗) + 𝑘𝑚𝑘𝑎𝑗𝑚𝑎𝑥 , 𝑖𝑓 𝑘𝑎/𝑘𝑚 < 𝑘𝑎𝑗/𝑘𝑚∗

圖 3-4 機車速率與小客車密度關係圖

在此考慮三角形式之車流基本關係,以臨界車流狀況作分段。故可將流量表示為:

𝑄(𝜀, 𝑘) = {

𝑢𝑖𝑓𝑘𝑖 𝑘𝑖

𝑘𝑖𝑗 − 𝑘𝑖𝑢𝑖𝑓𝑘𝑖𝑗− 𝑘𝑖(1 + 𝜀) (1 + 𝜀)

𝑖𝑓 0 ≤ 𝑘𝑖 ≤ 𝑘 𝑖𝑓 𝑘 ≤ 𝑘𝑖 ≤ 𝑘𝑗

其中𝑢𝑖𝑓為𝑖車種之自由車流速率,𝑘𝑖為𝑖車中之臨界密度。其中考慮多車道時變換車道 對於基本關係的影響,將上述之𝜀(𝑘𝑎, 𝑘𝑚)代入關係式內。考慮到汽機車混合車流時,

分別設定各車種之臨界參數值。

3.2 巨微觀轉換模式

在巨微觀介面轉換處,必須考慮到資訊的傳遞能夠順利,並且在車流與車輛間找 出轉換關係。回顧相關文獻之研究多以密度與空間車距(spacing)進行轉換,用兩者互 為倒數之關係來連結巨觀和微觀之車流理論。密度之概念為每公里佔有多少車輛;而 空間車距則是代表車與車之間的距離差距,雖然兩者並不全然相等,卻:

𝑘𝑖(𝑥, 𝑡 → ∆𝑡) = 1 𝑠𝑖𝑡(𝑥, 𝑡)

在處理巨觀轉微觀之介面處,Leclercq(2007)提到以介面兩邊之供給需求作為連結。其

28

29

度之加總。不同的車種可同時考慮,使得機車與小客車能夠同時產生於同一個車道上。

若下游因道路擁擠或受號誌管制影響,而使車流產生衝擊波回傳至上游路段,將會導 致空間車距無法拉長至足夠空間產生車輛。當小客車已經回堵至介面處,而機車仍然 可以透過與前方機車之間距產生下一輛車。

3.3 微觀混合車流模式

鄰近路口路段需要更細微的模式予以模化,故需要針對機車混合車流建構微觀模 式。Lee et al. (2009)文中提到機車混合車流之處理,主要模式可細分成三個子部分,

分別是:縱向車距模式、側向車距模式和機車路徑選擇模式。前兩者之目的在於解決 機車對於周遭汽機車距離所產生之反應,後者為機車駕駛者於超車時該如何決定路徑。

於縱向車距模式中,因為顧及到機車能夠及時轉向而避免與前車之碰撞,故安全車間 距理當比小客車短。故從以往的安全車距和加入機車行為之安全車距中擇期較小的為 其真正之安全車距。其中所需要輸入之資料有車輛之速度與速度差、加速度、橫向需 要移動距離和反應時間。早期之跟車模式環境為單車道且均質車流,單純針對自身速 度、與前車之速度差與空間車距作為影響加速度之因子。而於多車道中,車隊不再是 單純串聯行進,且機車不受到車道的限制。本研究將利用 Bando et al.(1995)所提出之 理想速度跟車模式為基礎,模擬車輛行進間對於加減速的反應。

機車之路徑選擇則以羅吉特模式描述,用以形容機車將以對於自身效用最大之路 徑行駛。而不同車種有不同之效用函數,小客車需要考慮到自身速度、與前車之速度 差、與前車之車距。多項羅吉特模式為個體選擇模式,其中包含數個不同的替選方案,

各個替選方案之效用函數由數個共同或特定屬性所組成。效用函數之形式如下:

𝑈𝑖𝑛 = 𝑉𝑖𝑛+ 𝜖𝑖𝑛

假設每位小客車與機車駕駛者擁有三種不同的行為方案,分別為左前方超車(𝑉𝑙)、

持續跟車(𝑉𝑐)和右前方超車(𝑉𝑟)。方案中考慮到鄰近前車與鄰近後車之速度、車種、前 後方之車間距。同時需要考慮到駕駛者上一時階所作之決定。而小客車與機車決策之 差別在於所考慮之因素不同。此參考李建豪(2012)所提出之機車選擇行為模式作為基 礎,為結合於理想速度跟車模式上,故將原本在此列出小客車與機車各個之效用函數:

小客車效用函數:

𝑉𝑎𝑙 = 𝛿𝑙+ 𝛿1∆𝑢𝑙+ 𝛿2𝑡𝑦𝑝𝑒𝑙+ 𝛿3∆𝑥𝑙+ 𝛿4∆𝑏𝑢𝑙+ 𝛿5∆𝑏𝑥𝑙+ 𝛿6𝑏𝑡𝑦𝑝𝑒𝑙 𝑉𝑎𝑐 = 𝛿1∆𝑢𝑙+ 𝛿2𝑡𝑦𝑝𝑒𝑙+ 𝛿3∆𝑥𝑙

30

𝑉𝑎𝑟 = 𝛿𝑟+ 𝛿1∆𝑢𝑟+ 𝛿2𝑡𝑦𝑝𝑒𝑟+ 𝛿3∆𝑥𝑟+ 𝛿4∆𝑏𝑢𝑟+ 𝛿5∆𝑏𝑥𝑟+ 𝛿6𝑏𝑡𝑦𝑝𝑒𝑟 機車效用函數:

𝑉𝑚𝑙 = 𝛿𝑙+ 𝛿1∆𝑢𝑙+ 𝛿2𝑡𝑦𝑝𝑒𝑙+ 𝛿3∆𝑥𝑙+ 𝛿∆𝑏𝑢𝑙+ 𝛿5∆𝑏𝑥𝑙+ 𝛿6𝑏𝑡𝑦𝑝𝑒𝑙+ 𝛿7𝑑𝑖𝑠𝑡𝑙+ 𝛿8𝑙𝑎𝑠𝑡𝑙

𝑉𝑚𝑐 = 𝛿1∆𝑢𝑙+ 𝛿2𝑡𝑦𝑝𝑒𝑙+ 𝛿3∆𝑥𝑙

𝑉𝑚𝑟 = 𝛿𝑟+ 𝛿1∆𝑢𝑟+ 𝛿2𝑡𝑦𝑝𝑒𝑟+ 𝛿3∆𝑥𝑟+ 𝛿4∆𝑏𝑢𝑟+ 𝛿5∆𝑏𝑥𝑟+ 𝛿6𝑏𝑡𝑦𝑝𝑒𝑟+ 𝛿7𝑑𝑖𝑠𝑡𝑟+ 𝛿8𝑙𝑎𝑠𝑡𝑟

其中∆𝑢為與前車之速度差,𝑡𝑦𝑝𝑒為前車車種,其中汽車為 1,機車為 0,∆𝑥為與 前車之車距,𝑑𝑖𝑠𝑡為車輛與路口間之距離,𝑙𝑎𝑠𝑡為上個時階所作之決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