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車流理論的貢獻在於透過模式來描述車流在現實中的不同行為。從早期的跟車模 式到近年來的連續流模式,許多研究致力於模式的建立。不同的模式所注重的行為也 不盡相同。由觀察角度來區分,車流理論可以分為:巨觀、中觀與微觀。微觀車流所 描述的是車與車之間的相互刺激與反應,視周遭情況來決定自身的加減速度;巨觀車 流則能描繪整體車流的特性與變化。中觀車流模式則近似於巨觀,能夠描述個體對於 前方道路密度的反應情形。在微觀車流模式中,所使用的變數為個體速度、車間距和 加速度,最著名並廣泛被應用的模式為 GM 跟車模式。反之,巨觀則使用車流平均速 度、密度、流量等車流整體變數,較為知名的模式為 LWR 連續流模式。然而,巨觀 模式的不足在於無法提供詳細的互動行為,微觀則是無法於時間上有效率的處理大量 的路網資料。因兩者的使用時機不同,若在不同面向之間能夠相互連結,則能夠依照 不同需求以呈現車流,故巨微觀模式之建立有其必要性。此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一。

早期的車流模式專注在均質車流和單一車道環境,日後有許多研究開始對混合車 流和多車道的模式進行研究。儘管均質車流易於模化,卻於生活中較為少見,故混合 車流有其發展性,也較符合現實情況。其解釋不同車種的理想速度和車體大小有所差 異,使得車流間產生不同之行為與干擾。多車道的問題帶出轉換車道和超車等特殊行 為,也相對增加模式的複雜度。國內車流最大的特色在於機車數量眾多,因其車身較 小故其行為模式也較特殊。國外的研究相對較少提及機車行為,多數為探討大貨客車 與小客車、快車與慢車之互動。機車體積小,故於道路壅塞時仍可藉由穿梭行為 (filtering)繼續前進;機車並無車道分隔的概念,同一車道上能同時有一輛以上的機車 並行前進。若單純以小客車當量來進行計算流量則會產生偏誤,並且機車超車時不一 定需要變換車道。顯然國外之混合車流研究不適用於描述國內機車混合車流問題,故 有發展機車混合車流模式之必要性。此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二。

當考慮到機車與小客車之混合車流密度,就必須將多車道環境一併考慮。早期車 流模式多是建立於單車道問題,但現實生活中車道數量往往與車流量成正比,。多車 道環境將會影響到車輛的轉移,並可討論變換車道之原因,可能是因為密度過高而使 駕駛者無法達到滿意的速度,或是駕駛員本就已有轉彎之預期而變換車道。此為本研

2

究之動機之三。

本研究針對不同的巨觀、微觀車流模式之回顧,比較各模式之特色。並檢視過去 研究中是否有針對機車之混合車流,將機車與小客車之互動行為考慮進模式中。選擇 其中適合用以處理混合車流之成熟模式,嘗試進行轉換。於建立巨微觀模式後也能針 對其特性進行分析與驗證,以確保模式之貢獻與實用性。最後,對於此模式提出未來 可以延續之研究與日後於號誌化路口之幫助。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將從過去的研究中,引用發展成熟之巨觀、微觀車流模式,並定義介面的 轉換。其中需要考慮到混合車流,包含小客車和機車。在國內機車數量龐大且行為特 殊,故必須將其考慮在內。在研究中也需要顧及多車道的形式,進而產生的變換車道 行為。本研究所研究之道路範圍為市區路口與路口間之路段,如圖 1-2 所示。因此,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 找尋現有發展成熟之微觀混合車流模式,並能夠適用於國內機車車流行為的描述。

將其使用於巨微觀混合車流模式中。

2. 於文獻中找尋發展成熟之巨觀混合車流模式,將其使用於巨微觀混合車流模式之 中,並加入機車混合車流所帶來之影響與相互作用。

3. 界定巨觀與微觀混合車流模式間之介面,解決車流與車輛之間的轉換問題,以因 應不同資料需求,並期望模式可以應用於國內市區鄰近路口之道路。

4. 經由車流模擬軟體所得結果,驗證模式之準確性。並選定特定實驗路段,蒐集實 際車流資料,利用兩者之車流特性變數,例如密度,來驗證模式。

5. 分析介面設置位置不同而造成之差異。透過道路中不同處的介面設置後的結果進 行比較,檢視不同情境之下的效率與準確性,並解釋其差異之原因與結果。

3

1.3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如圖 1-1 所示。

研究目的確認

文獻回顧

巨微觀車流模式

微觀車流模式 巨觀車流模式

· 均質車流模式

· 混合車流模式

· 均質車流模式

· 混合車流模式

研究方法

· 轉換介面方法

模式建構

巨微觀轉換方法

微觀車流模式 巨觀車流模式

模式驗證

實地車流資料蒐集 車流模擬模式

模式特性探討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1.4 研究內容

依據前述之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內容為建構適用於國內機車混合車流之巨微觀 模式,參考國外相關文獻已進行模式之調整,並進行參數之推估,最後驗證模式之適 用性,探討巨微觀介面之時空分析。故將研究內容分成下列項目:

1. 確認問題方向與研究目的

透過問題之觀察,確立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從國內現形之車流中找找出問題,並 找出研究之動機,從建立本研究之五項研究目的,根據此方向逐步完成。

2. 回顧相關文獻

根據研究目的,閱讀相關研究與文獻。其中包含三個子部分:巨觀混合車流模式、

巨微觀混合車流模式和微觀混合車流模式。了解現有之研究對於車流模式之發展與異 同,並了解其所欠缺之部分與無法適當解釋國內機車混合車流行為。分別從巨、微觀 兩面向回顧,並找出發展成熟之現有模式作為建立模式基礎。最後回顧關於巨微觀轉 換之方法與模式,了解車流資訊如何順利傳遞。

3. 巨微觀機車混合車流模式之建立

透過文獻之回顧,依據不同面向找出合適之混合車流模式,並檢視其所欠缺之處,

探討機車混合車流與非機車混合車流之差異,進行模式的調整。同時將多車道納入考 慮,探討車道間之變換車道與超車行為於模式中,進而將三組模式結合,完成模式之 建立。

4. 實地資料蒐集與模式驗證

為探討模式建立後之適用性,本研究將蒐集國內市區道路之實地機車混合車流資 料。將於模式確認後進行參數之估計與模式配適度之探討。

5. 巨微觀介面之時空分析

在確認模式之完整性,則可探討於一市區道路上應如何設立巨微觀轉換介面,了 解不同設置點所造成之差異,並分析其差異產生之原因。

5

6. 結論與建議

針對研究之結果,做研究結論總整理,歸納研究之貢獻,並對於尚未探討或不足 之處,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圖 1-2 實際研究範圍界定圖

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