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布梭尼生平簡介、改編曲手法、布梭尼與巴赫的作品

第二章 布梭尼與《D 小調夏康舞曲》介紹

第一節 布梭尼生平簡介、改編曲手法、布梭尼與巴赫的作品

第二章 布梭尼與《D 小調夏康舞曲》介紹

第一節 布梭尼生平簡介、改編曲手法、布梭尼與巴赫的作品

一、生平簡介

義大利的作曲家與鋼琴家布梭尼,於 1866 年 4 月 1 號出生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的 恩波利小鎮,在一個音樂大家族的環境中成長,主要活躍於奧地利與德國。布梭尼的 父親費丁納多‧布梭尼﹙Ferdinando Busoni, 1834-1909﹚是義大利人,同時也是一位 豎笛演奏家,母親安娜韋斯﹙A. Weiss, 1833-1909﹚是一位鋼琴家,Weiss 雖然是德國 的姓氏,但卻是來自義大利 Trieste 的家族。

布梭尼雖沒有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但熱衷於戲劇及文學,大多是以自學方式學 習。六歲時由父親啟蒙音樂,主要傳授作曲與鋼琴演奏,父親是最親近也是最嚴格的 教師,美中不足的是,父親終究非鋼琴演奏與作曲的專家,無法給予他完整扎實的訓 練。

布梭尼早年的鋼琴學習曲目主要以巴赫作品為主,八歲開始舉行演奏會,演奏莫 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C小調鋼琴協奏曲;同時間,亦展開創作生涯。在鋼 琴演奏方面,其受到李斯特的影響致力於彈奏技巧的磨練;另外,在作曲上努力發展 尋求個人風格。透過研究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及反布拉姆斯的評論,布 梭尼選擇巴赫、莫札特與李斯特三大音樂家為其創作參照的典範。幼年便強烈渴求個 人獨特風格的慾望奠定了布梭尼開創二十世紀新音樂理念的基石,而雙重天分的展露 也預示了成年後布梭尼仍需面臨演奏家與作曲家二個角色間的抉擇與權衡。

由於各界的贊助,布梭尼九歲時便進入了維也納音樂院﹙Vienna Conservatory﹚

就讀。此時布拉姆斯大力支持布梭尼,還曾表示:「我將如過去舒曼﹙R. A. Schumann,

6

1810-1856﹚對我般地對待布梭尼。」2

布梭尼與莫札特同樣屬於早熟的音樂家,他於十二歲時即指揮自己創作的合唱曲

《聖母悼歌》﹙Stabat Mater﹚。1881年,布梭尼全家移居至格拉茲﹙Graz﹚,並跟隨 當時德國相當著名的作曲家麥爾﹙W. Mayer, 1831-1898﹚學習作曲,在麥爾的引導下,

布梭尼著手分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The Well - Tempered Clavier﹚以及對位作品,

藉此了解巴赫的創作手法及風格,也因此奠定布梭尼此生對巴赫音樂的喜好。在這段 期間,他正式接觸莫札特的創作手法並認識對位法,同時對於神秘主義

透過布拉姆斯的介紹,布梭尼也認識了當時 的美學家與音樂評論家漢斯利克﹙E. Hanslick, 1825-1904﹚,音樂才華得其肯定。僅 管獲得布拉姆斯以及漢斯利克的鼓勵與讚賞,布梭尼仍舊無法在學校生活中得到滿足, 於當時的作曲家,如柴科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1840-1893﹚、葛利格﹙E. Grieg, 1843-1907﹚、馬勒﹙G. Mahler, 1860-1911﹚、戴里厄斯﹙F. Delius, 1862-1934﹚5及裴特 利﹙E. Petri, 1881-1962﹚6

由於童年與青少年階段在義大利、德國與奧地利多國遷徙旅居,使得布梭尼對於 民族認同及自我定位,相較其他人,有更多的困惑與迷惘,而這個課題也佔據其一生

,並與德國音樂出版商有所接觸;也於此時期布梭尼開始 著手進行巴赫的管風琴作品的改編。

2 Antony Beaumont, Ferruccio Busoni : Selected Letter.﹙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87﹚, 22

3 神秘主義(Mysticism)係一種宗教現象,指通過某種修煉或者方法,去達到某一種精神或者靈性境

7 辛基音樂院鋼琴教授一職,並在此結識了西貝流士﹙J. Sibelius, 1865-1957﹚以及耶內 菲特﹙A. Järnefelt, 1869-1958﹚7

1890年代,布梭尼對自己的作品漸有不滿,自我要求很高,這由他不斷在音樂上

﹙G. Sjöstrand, 1886-1915﹚結婚。布梭尼認為久留於俄國將限制他大展長才的機會,

因此決定前往美國發展。最初他在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院教授作曲,但學生的素質 及程度使他倍感失望,因此,布梭尼最後選擇旅居紐約並舉辦多場的演奏會。

1900-1901及1907-1908年布梭尼開始在威瑪與維也納音樂院開授大師班課。1902

7 瑞典指揮家與作曲家。

8

年布梭尼決定定居柏林,德國此時凝聚了多元的前衛作風,在戲劇、文學、繪畫及音 樂上都使用新穎的手法;也就在此,布梭尼認識全力支持他的出版商Breitkopf & Härtel;

演奏方面亦很快地建立起聽眾群與支持者,使得他有信心將自己新音樂風格的作品搬 上舞台,介紹給世人了解。1902-1909年間,布梭尼投資心力籌辦「新音樂」音樂會,

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丹第﹙V. d’Indy, 1851-1931﹚8、艾爾加﹙E. Elgar, 1857-1934﹚、馬尼亞爾﹙A. Magnard, 1865-1914﹚9、西貝流士、伊撒意﹙E. Ysaÿe, 1858-1931﹚10

布梭尼對於荀貝格﹙A. Schoenberg, 1874-1951﹚的音樂有著極大的興趣;1911年 荀貝格旅行至柏林時,布梭尼有機會親近這位心目中敬仰的人物。此外,布梭尼對於 巴爾托克、 瓦雷茲﹙E. Varèse, 1883-1965﹚

(Entwurf einer neuen Ä sthetik der Tonkunst)除了推薦、勾畫未來音樂的形 象外,也致力於界定「總體音樂」的本質;布梭尼終其一生皆努力促使此概念的實踐。

12和迪倫﹙B. Dieren, 1887-1936﹚13

11 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1866-1924﹚於 1916 年出版的著作。

12 法國作曲家。

13 荷蘭作曲家、評論家、作家及作曲家。

9

尼作為一名原創作曲家的角色再度為人忽略。就在此時,他費時六年的歌劇作品《新 娘的選擇》﹙Die Brautwahl﹚終於完成,並於1912年在德國漢堡首演,但結果卻是叫 好不叫座。

同年,布梭尼於走訪義大利期間舉辦了八場獨奏會,挑戰自巴赫之後的經典鍵盤 樂曲目,儼然成為鍵盤音樂發展史的導聆演奏會。隨後受邀擔任波隆那地方「李奇歐 音樂院」的領導者,對重振義大利於文藝復興時期領導歐洲藝術的中心角色抱有極大 期許。然而新興的義大利卻無法使布梭尼的願景實現,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他也就辭去了這個職位。

1915年初,布梭尼回到美國並進行四個月的旅行;儘管對美國的生活方式有所批 評,但歐洲戰爭所造成的動亂而使他無法再返回德國,只得暫時停佇於紐約。1915 年秋天,布梭尼終於又回到歐洲,選擇瑞士作為迴避戰爭的居地,並在蘇黎世舉辦獨 奏會以及大師班講座課程,期間偶爾還回到義大利作音樂展演。這段時間布梭尼開始 創作二部重要的歌劇作品《丑角》﹙Arlecchino﹚以及《杜蘭朵》﹙Turandot﹚,並完 成《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的部分劇本。

布梭尼年輕時即已活耀於歐洲音樂第一線,是具有影響力的鋼琴家;期間他還曾 到過赫爾辛基、莫斯科、波士頓及柏林等地,擔任鋼琴教學工作。1920年,威瑪共和 國建立時,布梭尼接受任職於文化部門的學生凱森柏格﹙L. Kestenberg, 1882-1962﹚

的邀請,主持柏林藝術學院的作曲大師班講座。他教導一些程度高的學生,旨在繼承 李斯特的傳統;至於個人演奏上,從1900年直至他去世的二十多年間,布梭尼仍不斷 的在歐美舉辦鋼琴巡迴演出。1921年,布梭尼心臟病首次發作,健康狀況日漸下滑,

雖冀望能完成歌劇《浮士德博士》,可惜直至1924年布梭尼生命結束之時,此劇尚有 二景未完成。布梭尼最後於1924年7月27日逝世於德國的柏林。

10 赫、貝多芬﹙L. V. Beethoven,1770-1827﹚、李斯特、莫札特、舒曼、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荀貝格、布拉姆斯、克拉邁﹙J. B. Cramer,1771-1858﹚、蕭邦﹙F. Chopin,

1810-1849﹚、柯奈流士﹙P. Cornelius,1824-1874﹚14、哥德馬克﹙K. Goldmark,

1830-1715﹚15、加德﹙N. Gade,1817-1890﹚16、諾瓦切克﹙O. Nováček,1866-1900﹚17

布梭尼的改編手法可歸納如後:

、 華格納﹙W. R. Wagner,1813-1883﹚以及韋伯﹙C. M. von Weber,1786-1826﹚等人 之作品,其中又以巴赫、莫札特、舒伯特、貝多芬及李斯特的作品為大宗。

18 Larry Sitsky. Busoni and the Piano: The Works, the Writings, and the Recordings.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Inc., 1986), 298

11 即興能力,例如:漢斯利克在 1876 年的《新自由新報》(Neue Freie Presse)中稱讚 這十歲的小男孩,在表演時非常有音樂性、並能陶醉在其中;此外,漢斯利克還曾當 寫作品》(arrangements),作品包含《18 首小前奏曲與賦格》(18 little Preludes and

20 Ibid., 180.

21 Ibid., 177.

22 E. J. Dent. Ferruccio Busoni, a biograph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346-348

12

Fughetta)、《十五首二聲部創意曲》(15 Zweistimmige Inventionen )、《十五首三聲部 創意曲》(15 Dreistimmige Inventionen)、《四首二聲部作品》(4 Duets)、《降E大調前 奏曲、賦格與快板》(Prelude, Fugue and Allegro in E flat Major)、《半音階幻想曲與賦 格》(Chromatische Fantasie und Fuge)、《郭德堡變奏曲第三十變奏》(Aria with 30 Variations from Goldberg Variation)、《D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D Minor)

等。第三冊為改編作品(transcriptions),作品包含《D大調管風琴前奏曲與賦格》

(Prelude and Fugue in D Major for Organ)、《降E大調管風琴前奏曲與賦格》(Prelude and Fugue in E flat Major for Organ)《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Toccata in D Minor for Organ)《C大調管風琴觸技曲》(Toccata in C Major for Organ)、《十首聖詠前奏曲》

(10 Chorale Prelude)、《小提琴夏康舞曲》(Chaconne for Violin)等。第四冊為原創 曲與自由改編作品(free transcriptions),代表作品包括《前奏曲、賦格與賦格》(Preludio,

Fuga e Fuga figurata)、《緩板幻想曲與賦格》(Fantasia Adagio e Fugue)、《以巴赫片 段之聖詠前奏曲與賦格》(Chorale Prelude and Fugue on a Fragment by Bach)等。第 五冊則是改寫《第一冊十二平均律》﹙The Well - Tempered Clavier Ⅰ﹚,作品中包 含範例與解說現代鋼琴的技巧,在附錄的部份,布梭尼將巴赫管風琴作品改編成鋼琴 作品。第六冊則改寫《第二冊十二平均律》﹙The Well - Tempered Clavier Ⅱ﹚,並 為作品編寫注解。第七冊是第一到第四冊的補遺:其中第一與第二冊的改寫作品包括

《E小調、G小調與G大調三首觸技曲》(3 Toccatas in E Minor,G Minor and G Major)、

《A小調幻想曲與賦格》(Fantasy and Fugue in A Minor)、《幻想曲、賦格、行板與詼 諧曲》(Fantasy,Fugue,Andante and Scherzo)。第三冊的改編作品包括《大提琴與 鋼琴之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Chromatic Fantasy and Fugue for Cello and Piano)。第 四冊的原創曲與自由改編作品包括《小奏鳴曲「給大約翰˙瑟巴斯倩先生」》(Sonatina Brevis in Signo Joannis Sebastiani Magni)、《腓特烈大帝主題卡農變奏曲與卡農賦格

(出自音樂的奉獻)》(Canonical Variations and Canonical Fugue on the Theme by

13

Frederick the Great, from“ AMusical Offering”)等。

另外,布梭尼編定的巴赫鋼琴作品經編輯後出版,其中包含二十五卷完整的鍵盤 作品,稱為《鋼琴作品》(Klavier werke),由布梭尼、裴特利及穆哥里尼(B. Mugellini,

1871-1912)23

作品 988》(Goldberg Variationen, BWV 988)中,則解決了在現代鋼琴上彈奏兩個鍵 盤的問題。

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布梭尼也為一些前奏曲標上不同的標題,例如在《六 首小前奏曲》(6 Small Preludes)的第四首,標示了副標題 “ Duettino sopra un basso continuo ”﹙在數字低音上作二重奏﹚;在《對位幻想曲》﹙Fantasisa Contrappuntistica﹚

則是以巴赫未完成的《複格的藝術,作品 1080》(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為基

23 義大利作曲家。

24 Sitsky, op. cit., 181.

14

礎創作,在樂曲中可見到對稱的樂曲架構以及巴赫動機(BACH motif)。

布梭尼終其一生都在不斷的研究、編輯校訂巴赫的作品,並藉由巴赫學習複

布梭尼終其一生都在不斷的研究、編輯校訂巴赫的作品,並藉由巴赫學習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