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布梭尼《D 小調夏康舞曲》創作背景與創作手法

第二章 布梭尼與《D 小調夏康舞曲》介紹

第二節 布梭尼《D 小調夏康舞曲》創作背景與創作手法

一、創作背景

巴赫的作品在巴洛克時期並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直到浪漫樂派由於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的作曲老師策爾特(C. F. Zelter, 1758-1832)25帶領孟德爾 頌研讀巴洛克時期作品,加上孟德爾頌對巴赫音樂的喜愛,從中習得賦格的作曲技巧,

之後於 1829 年三月在歌唱協會(Sing Akademie)音樂會指揮巴赫《馬太受難曲》(Saint Matthew Passion, BWV244),促使世人重新重視巴赫的音樂,並大量改編巴赫的作品:

其中包括布拉姆斯以巴赫《D小調夏康舞曲》為基礎創作《為左手D小調夏康舞曲》

(Chaconne in D Minor for Left Hand Along);姚阿幸﹙J. Joachim, 1831-1907﹚26將巴 赫《夏康舞曲》改編成雙小提琴協奏曲;拉富(J. Raff, 1822-1882)27在 1873 將巴赫

《夏康舞曲》加入管絃樂伴奏;孟德爾頌也在《夏康舞曲》中加入鋼琴伴奏;舒曼則 為巴赫《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作品 1001-1006》編寫鋼琴伴奏;布梭尼則出 版許多巴赫的改編作品;古諾(C. Gounod, 1818-1893)28

1881年,布梭尼跟隨作曲家麥爾學習作曲,著手分析巴赫的作品,藉此 了解巴赫 from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作曲家們以巴赫的名字、主題為基礎加以創作、改 編,皆顯示巴赫在浪漫時期的重要性。

16

大調管風琴前奏曲與賦格》(Prelude and Fugue in D Major for Organ)後,布梭尼更 是專注於改編巴赫管風琴作品, 陸續發表如《降E大調管風琴前奏曲與賦格》(Prelude and Fugue in E flat Major for Organ)、《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Toccata in D Minor for Organ)、《C大調管風琴觸技曲》(Toccata in C Major for Organ)以及《十首聖詠前 奏曲》(10 Chorale Prelude)等作品。上述五首管風琴改編作品,加上本論文所要進 行探討的《D小調夏康舞曲》,皆收 錄在《巴赫─布梭尼 編輯》的第三冊中。這套曲 集是在1916年由Breitkopf & Härtel公司所出版,共集結了巴赫的改編作品六冊,並於 1920年修正再版,將其內容增訂為七冊。29

(Sonata No.1 in G Minor)中的賦格(Fugue)改編成為管風琴曲,更加証實了 由小提琴改編成鍵盤樂器的可能性。30

17 的鋼琴家兼作曲家達貝爾(E. d’ Albert, 1864-1932);由於布梭尼一直相當欣賞達貝 爾在鋼琴演奏上優異的才華,因此決定在完成此曲後提獻給他。但達貝爾認為布梭尼

31 Beaumont, op.cit., 56-57.

18

本與巴赫原曲之異同進行比較與探討。

﹙一﹚擴充原曲素材

若僅只考慮改編的樂曲長度,布梭尼的鋼琴改編版本其實並未做出大幅度的更動。

與巴赫原曲相較,布梭尼的改編版透過 兩次的擴充手法,將長257小節的小提琴原曲,

擴充至鋼琴版本的262小節﹙見表3-1,25頁﹚。第一次的擴充手法出現在第八變奏

﹙76-77小節﹚,這兩小節在巴赫原曲中本屬同一小節﹙譜例2-1a﹚,但布梭尼卻以拉 長的V9分解和絃加以擴充。此手法藉由鋼琴音域寬廣的 樂器特性,展現不同音域的音 響色彩,並以音階與琶音的炫技,累積其張力直到第78小節的第一個八度音D﹙譜例 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