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幸福感

西方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大致有三種取向(刑占軍,2005):

一、生活質量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測量:係在人們在個人或群體中 主觀幸福感,是來自於客觀評估自身需求滿足的程度(Costanza, Fisher, Ali, Beer, Bond, Bouman, Danigelis, Dickinson, Elliott, Farley, Gayer, Glenn, Hudspeth, Mahoney, McCahill, McIntosh, Reed, Riz, Rizzo, Simpatico 與 Snapp,2008)。

二、心理健康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測量:一個幸福的人首先在於其 擁有心理上的健康,而這種健康狀態主要反映在人們的情感方面(刑占 軍,2005)。

三、心理發展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測量:其為根據正向心理學所發

展,他們認為主觀幸福感所測量的東西僅僅局限於人們的正向感受,而 正向的感受並不等同於健康向上的生活,為此他們採用另一術語「心理 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簡稱 PWB),以區別於主觀幸福感

( Ryff 及 Singer,1998)。

從上述可得知,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但是不同的取向追 求的具體目標有所不同,如生活質量追求的是能評估生活質量的指標;

心理健康則多是應用於健康的相關研究,主要追求的是能以健康狀況為 指標。而針對以上西方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提出幾個問題,其一為「文 化差異」(刑占軍,2005)。國內有許多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多數採用國 外的幸福感問卷加以應用或編修,但西方國家為個人主義,會較在意自 我幸福感的滿足;而華人則為集體主義,不僅在意自我的幸福,也會希 望它人能得到幸福。由於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面對的價值觀、

民族性、社會發展程度等方面存在種種差異,因而影響人們獲得主觀幸 福感體驗的因素也不盡相同(刑占軍,2005)。「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即 是嘗試以儒、道、佛三大主流的中國古代哲學為基礎,提出一個幸福感 整合性概念架構,並改善西方研究中僅關注各變項與幸福之間的直接關 係(陸洛,1998)。

國內早期,認為幸福感高低所代表的涵義雖是一種主觀的評估,卻 代表了個人目前生活現況整體的滿意和愉快的程度,因而可視為國民生 活品質的重要心理指標(楊國樞,1980)。但在這之前,許多國內學者習 慣以客觀的外顯指標如社經地位、教育水準、年齡等等的因素,做為評 估推論幸福感的依據;但是,單從表面的外觀狀態著手,所反應的只是 外觀狀態與心理現象的表面關係(陸洛,1998)。近年來,因正向心理學 的興起,大家開始重視正向的心理因素,重視快樂與滿足,正向心理學 是由人本主義的學者所提倡,人本主義認為人們會主動追求成長與自我

實現(陳皎眉等人,2015),Maslow 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人們會先追 求生理及安全需求層次得到滿足,進而想要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

外在的生活品質僅是物質條件,而內在心理的生活品質卻是內隱的需求,

為人們最終追求的需求滿足。陸洛(1998)的研究發現:

幸福感、生活滿意、正向情感及負向情感的缺失,在理論建構上確有 重疊之處,但各建構似又有其相互獨立的構面,無法完全彼此取代;在理 論上,我們認為幸福感是壟罩在其他三個建構之上的,更高層次的心理建 構;而幸福感即是一種正向的心理狀態,其為「對生活品質的沈思評鑑,

是一種包含了高昂的正向情緒,及對整體生活滿意的主觀感受」。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幸福感的定義大致為,幸福感是個人情緒及認 知層面上對整體生活滿意的評估結果,是一種整體的心理感受,包含了 快樂、滿足與愉悅的情緒,讓人感受情緒和諧的狀態(陳密桃、陳玲婉,

2006);幸福感是一種以身體、心理、精神最佳程度的健康與幸福為導向 之生活方式,此種生活方式為個人整合並充實的實行於其生活中(蔡正 育、吳明蒼、陳文英,2009);幸福感是個人主觀感受,個體擁有正向情 緒、對生活滿意、對未來樂觀以及對特定領域的滿意,就會感到幸福(徐 珮旂,2009);幸福感是個體透過主觀知覺的「過去」美好生命體驗、「現 在」深度生活感動、以及「未來」人生意義經營來進行概念操作化(李 新民,2009)。由上述定義得知,幸福感是一種個人主觀的正向心理感受,

並且為個人對生活或其他領域整體的滿意度。與陸洛(1998)對幸福感 的定義雷同。「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對幸福感的定義為一種正向的心理狀 態,對生活品質的沈思評鑑,是一種包含了高昂的正向情緒,及對整體 生活滿意的主觀感受(陸洛,199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