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案例成果與討論

6.2 建議

1. 本研究中採地面測站做為颱風降雨經驗公式推測的分類點,將颱風行徑時受 到地形影響降雨量之因素納入考量,是因降雨量除時間因素外空間上的影響 也相當重要,故以此模式上的運算與推估,較能符合實際颱風對各站點降雨 推求之參考。

2. 以五分山雷達觀測石門水庫集水區之降雨,因為會受到雪山山脈所阻擋,而 有低層回波不完整之現象,故研究中也發覺在雨量推估表現上可能因地形、

強降雨、風向等不明確的影響因素導致預測不準確的情況;且由其他研究分析 由小時平均雷達回波圖可知,最強雷達回波之位置不一定都是在地面雨量站 上空,所以之後研究如有此項資源可多參照雷達回波圖去對應地面雨量站降 雨,結果相信會更精準。

3. 推求降雨經驗公式會隨著季節、區域、降雨型態的變化而使迴歸經驗式有所 不同,若要採用Z-R 關係式估計降水時,必須建立不同條件之 Z-R 關係式。

本研究已針對區域進行研究,但對於運算模式的提升還是稍嫌不足,改善的 效果有限,可能只考慮雷達回波觀測值去推估降雨其因子太單純,未來研究 可再加入其他影響之氣象因子,相信在預測結果上會有很大的不同。

4. 未來在南海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島上也將建置一座自動監測對流層剖風儀站(內 含剖風儀雷達、微波無線電探測儀),為大型自動化無人遙測先進觀測設備,

蒐集高時間、空間解析度之氣象參數,建立西南氣流洋面海域之資料觀測系 統,以提升現行監測資料的完整性,提升因颱風或由西南氣流所引發豪雨之 及時與客觀的預報技術及精準度,相信對未來不管哪一區域的研究都會有實 質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wb.gov.tw/V7/index.htm。

2. 石門水庫全球資訊網,http://www.wranb.gov.tw/mp.asp?mp=4。

3. 鳳雷(1992),「雷達回波垂直結構與降水定量估計-楊希颱風」,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4. 王意郎(1993),「中正都卜勒雷達對台灣北部地區降水系統雨量估計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

5. 黃若瀅(1997),「台灣北部地區雷達回波的統計特性與雨量估計」,國立台灣大 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林宏聖、謝信良(1997),「五分山雷達特性簡介」,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論文 彙編,台北,第119-121 頁。

7. 李天浩、周仲島(1998),「淡水河整體洪水預報系統模式之研發-降雨觀測及預報 模式」,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報告。

8. 黃威雄(2000),「應用類神經網路於颱風期間雷達降雨模擬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9. 劉敏香(2001),「定量降水之研究-利用雷達及衛星資料與類神經網路之結合」,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李光敦(2002),“水文學”,國立編譯館出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發行。

11. 張偉裕(2002),「利用雨滴譜儀分析雨滴粒徑分佈-納莉颱風個案」,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

12. 江吉雄(2002),「遺傳演算法於股市選股與擇時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 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楊政潭(2003),「雷達回波應用於颱風降雨空間分佈與總量之研究-以納莉颱風 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顏健文(2003),「侵台颱風降雨結構之時空變化特徵」,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

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15. 李清勝(2004),「土石流潛勢區之雨量估計與即時預報技術發展先期研究」,農 委會水土保持局研究報告,115 頁。

16. 丘台光等人(2004),「應用多重觀測工具之定量降雨估計之研究」,中央氣象局 氣象衛星中心。

17. 馮正民、邱裕鈞(2004),「研究分析方法」,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8. 方錫棋(2005),「TRMM/PR 降雨雷達陸上近地面降水特性分析及其驗證」,碩 士論文,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桃園大溪,第2-3頁。

19. 葉信富等人(2005),「降雨入滲對坡地穩定影響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36卷第2期,第145-158頁。

20. 連立川,葉怡成,張皓博,謝明勳(2005),「以遺傳演算法及運算樹作高性能混 凝土工作度建模」,2005年營建技術暨管理研討會,斗六市。

21. 林昀瑱(2006),「登陸颱風降雨回波中尺度結構特徵之分析與比較: 2005年三 個強烈颱風(海棠、泰利、龍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22. 張智昌(2006),「整合氣象雷達與即時降雨資料於颱風降雨推估之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23. 鄭凌文(2007),「北臺灣地形對颱風降水分佈及強度之影響:象神颱風雷達觀測 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大氣科學組。

24. 劉鑌鋈(2009),「利用機器學習修正QPESUMS 雷達估計降雨」,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

25. 王孝斐(2010),「TRMM衛星降水雷達與台灣地面雷達觀測資料比對及其應用」,

碩士論文,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大氣科學研究所。

26. 蔡國榮(2010),「2008年台灣西南部地區TRMM降雨雷達與七股雷達回波觀測比 較分析及降雨估計應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

27. 蔡祐竹(2010),「應用人工智慧模式預測石門水庫颱風降雨之研究」,碩士論文,

私立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研究所。

28. 吳俊傑等人(2010),「颱風數值模擬之現況與挑戰—2009 年莫拉克颱風」,大 氣科學,38期2號。

29. Rayleigh,Lord.(1871), “On the scattering of light by small partical”, Phil.Mag, Vol.41, pp.447-452.

30. Mie, G. (1908), “Beitrage zur optik truber medien, speziel kolloidaler

metallosungen – Contribution to the optics of suspended media, specifically colloidal metal suspensions ”, Ann. Phys, Vol. 25, pp.377-455.

31. Bent,A.E.(1943), “Radar echoes from atmospheric phenomena”, laboratory rep.No173, pp.10.

32. Marshall, J.S., Langille, R.C. and Palmer, W. Mck.(1947),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by radar”, J. Metero., Vol.4, pp.186-192.

33. Marshall, J.M., and Palmer, W. McK.(1948),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drops with size”, J. Metero. , Vol.5, pp.165-166.

34. Stout, G. E., and Neill, J. C.(1953), “Utility of radar in measuring intensity by radar”, Bull. Amer. Meteor. Soc., Vol.34, pp21-27.

35. Joss, J.K., Thomas J.C. and A Waldvogel(1968), “The accuracy of daily rainfall measurement by radar ”, Preprints, 13th Radar Meteorology Conf., Montreal, Amer.

Meteor. Soc., pp 448-451.

36. Joss, J., Schram, Thomas J.C. and A. Waldvogel(1970), “On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recipitation by radar”,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No.63,Research Dept. of the Federal Commission on the study of Hail Formation and Hail

Suppression, Ticinese Observatory of the Swiss Central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Federal Institude of Technology, Zurich, pp.38.

37. Wilson James W., Crook Andrew, Mueller Cynthia K., Sun J., and Dixon

Michael(1970), “Nowcasting Thunderstorms: A status Report”,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Vol.79, No.10, pp.2079-2100.

38. Battan, L.J. (1973), “Radar observation of the atmosphe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323.

39. Brands, E. (1974), “Radar rainfall pattern optimizing technique. ”, NOAA Tech.

Memo. ERL NSSL-67, Oklahoma, pp16.

40. Brands, E.,(1982)“Rainfall Measurement with radar, proceeding of the NEXRAD Doppler Symposium/Workshop, Sponspered by the CIMMS.”, Univ.

Oklahoma-NOAA, pp144-163.

41. Takasao, T. and Shiiba, M. (1984),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for on-line forecasting of rainfall and flood runoff”. Journal of Nature Disaster Science, Vol.6, pp.83-112.

42. Rosenfeld, D., Wolff, D.B. and Amitai, E. (1994), “The window probability matching method for rainfall measurement with radar.”, Journal of Meteorology, Vol.33, pp.682-693.

43. Schumacher, C., and R. A. Houze Jr. (2000), “Comparison of radar data from the TRMM satellite and Kwajalein oceanic validation site.”, J. Appl. Meteor., 39, 2151-2164.

44. Bolen, S. M., and V. Chandrasekar(2000), “Quantitative cross validation of

space-based and ground-based radar observations.”, J. Appl. Meteor., 39, 2071-2079.

45. Anagnostou, E. N., C. A. Morales, and T. Dinku(2001), “The use of TRMM precipitation radar observations in determining ground radar calibration biases.”, J.

Atmos. Oceanic Technol., 18, 616-628.

46. Liao, L., R. Meneghini, and T. Iguchi(2001), “Comparisons of rain rate and

reflectivity factor derived from the TRMM precipitation radar and the WSR-88D over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35-14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