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建議

壹、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的施測對象為 A 國小三年級、A 國小四年級、B 國小四年級學童,如 果能夠蒐集到不同區域同一所學校三年級與四年級的學童的施測資料,擴大樣本 比對,分析干擾變項,如城鄉差距、學生閱讀素養、文化不利……因素等,如此 一來,才可做全面性的推估。

貳、試題編製方面

本研究為一對一的人機互動電腦化量,建議在未來試題編製可以再多增加電 腦代理人的人數與學童互動,如一對二、一對三、一對多,可以更有效的評量出 合作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時讓情境更趨於生活化,亦可貼近學童平日分組的情形,

符應在團體動力學上所扮演的角色。

再來是試題編製上,建議每個能力素養試題分配量要平均,至少都能重覆施 測兩次以上,藉此提高信度。另外本次試題編製皆為選擇題,因此預測猜測度會 較高,未來如果可以增加開放式試題,信度必會提高。

參、施測對象年齡方面

我認為未來可以比較國小中年級、國小高年級、國中階段學童的表現,進一 步分析這三階段差異性與各能力之相關性,因為合作問題解決能力素養的訓練與 培養必須及早進行,再配合兒童發展與青少年發展心理學,探討如何編製出一套 有利的教材教法,讓合作問題解決能力能深耕發芽,進而茁壯。

肆、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可針對不同年段、不同地區的學生做研究,進一步分析干擾變項,如城鄉差 距、學生閱讀素養、文化不利……因素等,比較分析地區性(偏鄉或市區)學生合 作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才可對症下藥,及早補救並提升學習成效。

伍、合作問題解決於未來教學上專業發展

因為研究普遍發現國小中年級學童在擬訂與執行計畫的能力較弱,因此建議 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集思廣益,鼓勵小組成員們熱烈討論與勇敢發 表,運用現在很受歡迎「學思達教學法」,讓學生自「學」、「思」考、表「達」,

使學生重新掌握學習主動權,加深邏輯思考能力,必有利於計畫的擬定與執行。

教師也可在旁採用詰問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各科課程設計中如能融入合作 問題解決的模式,想必會提升學習效果。在反思的訓練上,設計每週日記,藉由 反省事件解決過程是否圓滿?如果再一次給予機會,將會有不同更好的選擇或方 法嗎?以開放式問題提高後設認知能力也是未來課程設計的方向之一。

而合作問題解決的評量是以學生未來生活或職場上所需要的能力為導向,使 學生能夠在團隊中能提高工作效率及發揮長才,進而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為了 瞭解與推廣合作問題解決能力,如果相關師資培育機構能設計有關於合作問題解 決能力的一系列的教學課程與評量,努力向下紮根,從小培養與訓練合作問題解 決的技能與素養,不僅能快速與國際接軌,也能提升本國在國際上各方面的競爭 力,所以合作問題解決能力是未來國際間教學課程與評量注目的焦點,及早培養 此能力是刻不容緩的重要教育議題。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交通大學(2014)。台灣 2015 PISA 國家研究中心網站。

取自 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taiwanpisa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心理。

吳志祥(2013)。網路合作問題解決活動與學習歷程分析平台之建立與應用。(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欣樺(2011)。合作學習融入問題解決之數位遊戲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合作學 習能力及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市。

林子傑(2013)。電腦模擬情境中大學生思考風格對合作問題解決歷程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福來(2011)。現代公民的科學素養之我見。通識在線,32。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37&

Sn=1056

唐國豪(2003)。人與機器的對話:人機互動。科學發展,368,18-23。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10)。電腦化測驗的演進及發展。

飛揚專刊,61,19-21。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雪芬(2014)。小組合作概念構圖融入小二生活課程提升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教育部教師合作問題解決教學能力網站。

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pswebsite2014/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精華。

郭伯臣(2015)。因應 PISA 新檢測-評量合作問題解決核心能力,我中學生行動 能力較弱。國語日報。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pswebsite2014/

陳妍伶(2005)。 從雁行理論探討課程發展委員會之執行成效--以桃園縣國民中 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陳柏熹(2014)。電腦化大學生基本素養測驗簡介。評鑑雙月刊,47。

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4/01/01/6104.aspx

廖晨惠(2014)。線上合作問題解決評量─以 AutoTutor 及 ECD 為基礎-子計畫一:

線上合作問題解決評量工具與建構反應對話模式之發展─以 AutoTutor 與 ECD 為基礎。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103-2511-S-142-011-MY3。臺北:中華民 國科技部。

蔡麗娟、陳芳慶(2008)。問題解決模式的合作學習-以紙飛機爲例。

生活科技教育 41( 5), 61-90。

謝立人(2002)。結合問題解決與合作學習策略實施於國中數學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英文部分

ATC21S (2012) Introductory Module: An introduction to ATC21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tc21s.org/uploads/3/7/0/0/37007163/pd_introductory_module_for_w eb.pdf

ATC21S (2012) Module 1: Using A Developmental Model to Assess Student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atc21s.org/uploads/3/7/0/0/37007163/pd_module_1_for_web_2014.pdf ATC21S (2012) Module 2: Defining and Assessing 21st Century Skills.Retrieved from

http://www.atc21s.org/uploads/3/7/0/0/37007163/pd_module_2_for_web.pdf ATC21S (2012) Module 3: ATC21S™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Assessmen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tc21s.org/uploads/3/7/0/0/37007163/pd_module_3_nonadmin.pdf ATC21S (2012) Module 4: Use of A Developmental Framework for Teach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atc21s.org/uploads/3/7/0/0/37007163/pd_module_4_for_web_v2.pdf ATC21S (2012) Module 5:Teaching and Learning 21st Century Skills.Retrieved from http://www.atc21s.org/uploads/3/7/0/0/37007163/pd_module_5_for_web_v2.pdf Antonenko, P. D., Jahanzad, F., & Greenwood, C. (2014). Research and

Teaching:Fostering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21st Century Skills Using the DEEPER Scaffolding Framework.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43(6), 79-88.

Barkley, E. F., Cross, K. P., & Major, C. H. (2005).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A

handbook for college facult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reg. B.&Wayne H. (2014). Assessment Innov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IAEA.

Singapo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iaea.info/conferences.aspx

Griffin, P., McGaw, B., & Care, E. (2012).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 New York: Springer.

Jennifer P.T.,Imelda.S.C.,Christin R.J.,&Elizabeth.K.(2014) .A dialogic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collective creativity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problem-solving tasks.Research &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9( 3), 411-437.

OECD (2013).PISA 2015 draft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framework.

Robert, M. N. (1972). Lessons from the gees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Baltimore City Public Schools, Baltimore, MD.

Rosen, Y., & Tager, M. (2013). Assessing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via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California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Anaheim, CA.

Rosen, Y., & Tager, M. (2013). Computer-based Assessment of Collaborative

Problem-Solving Skills: Human-to-Agent versus Human-to-Human Approa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8629038

Rosen, Y. (2014). Comparability of Conflict Opportunities in Human-to-Human and Human-to-Agent Online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Learning, 19(1-2), 147-164.

Sharan, Y., & Sharan, S. (1992). Expand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rough group investig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Snodgrass, D. M., & Bevevino, M. M. (2000).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mo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Applications and assessments. Poughkeepsie, NY: Eye On Educatio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