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論與研究限制,提出幾點建議,以提供未來研究上的參 考。以下各分幾點說明。

一、本研究選取的教學單元為七年級之一元一次方程式,所以沒有辦法做全 面的比較建議,未來對於此研究方向有興趣的研究者可朝其他單元進行實例 計算。

究者可進行行動研究,評估兩種實例計算的結果是否能夠有助於教學現場教 學順序的選擇,並探討使用此二者教學系列化之教學順序在在教學現場的差 異。

三、本研究以七年級的教學單元作為研究範圍,建議未來對於此研究方向有 興趣的研究者可試從其他年級的數學課程方向著手,期待能夠驗證本研究結 果。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金國(2000)。表現有效教學行為,發揮小班教學精神。國教輔導,

40(2),20-24。

吳慧珉(2006)。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測驗選題策略強韌性探究。測 驗統計年刊,14,1-16。

林原宏(1996)。知識結構分析-徑路搜尋、多向度量尺和集群分析的方 法論探討。測驗統計年刊,4,47-68。

林瑞雪、陳佑誠、胡豐榮、許天維(2004)。LFT之計分理論在教學上的運 用。測驗統計簡訊,59,1-8。

卓樹樣、胡豐榮、許天維(2005)。LFT-extended 分析法。測驗統計年刊,

13,25-74。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陳易芬、林鎂惠(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思考風格量表之編製。測 驗統計年刊,17,55-76b。

曹傑如、洪榮照、曾彥鈞、謝鴻達(2009)。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測 驗在圖形類比推理能力測驗上的應用。測驗統計年刊,17,61-74。

曾彥鈞、張雅媛、郭伯臣(2006)。基於知識結構之適性診斷測驗系統的 防猜選題策略。測驗統計年刊,14,37-52。

廖寶貴、曾志鈿、胡豐榮、許天維(2004)。LFT之計分理論分析。測驗統 計簡訊,58,14-21。

劉湘川(2004)。教學課題結構有向圖形類似度之改進指標。測驗統計年 刊,12,193-210。

劉育隆、曾筱倩、郭伯臣(2006)。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測驗系統建 置。測驗統計年刊,14,17-35。

鄭雅云、楊世仁、胡豐榮、許天維(2004)。LFT之計分理論之實例計算。

測驗統計簡訊,59。9-17

蔡良庭、楊志堅(2004)。學習向量量化網路分類之模擬研究。測驗統計 年刊,12,269-291。

簡煌哲、劉湘川、郭伯臣(2006)。不同邏輯流程測驗理論蒙地卡羅比較 及實例應用。測驗統計年刊,14,29-58。

二、日文部分

佐伯卓也(1981)。「數學的構造の學習」の評價法。日本數學教育學會 誌,63(1),31-36。

竹谷誠、佐佐木整(1997)。学習者描画の認知マップによる理解度評価 法。電子情報通信学会論文誌,J80(1),336-347。

竹谷誠、船橋芳雄、中內辰哉(2007)。戰略的課題系列化法にのっとっ

た課題系列の戰略推定法。電子情報通信学会論文誌,J90(D),1509-1520。

赤堀侃司(1992)。授業設計。情報通信時代の教育,第二章,コロナ社。

沼野一男(1976)。授業の設計入門。國土社。

竹谷誠(1992)。課程系列化のための教授方略の特性分析。電子情報通 信学会論文誌,J75(A), no.2, 371-381。

竹谷誠、佐佐木整(1993)。認知マツプに基づく合意形成法(I):認知マ ツプの類似度と二項關係の重要度。信學技報,93,43-50。

山口忠、加地郁夫(1992)。有向グラフ比較のための頂點到達可能性に 基づく距離について。電子情報通信学会論文誌,J65(A), no.1, 109-115。

三、英文部分

Adelson, B. (1981). Problem solving and development of abstract categories in programming language. Memory & Cognition, 9, 422-433.

Gagné, R.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agné, R.M. & Briggs, L.J. (1979).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oldsmith (1991). Monitoring fo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London:

Chapman & Hall.

Shavelson, R.J. (1972). Some aspects of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ntent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structure in physics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3, 225-234.

Shavelson, R.J. & Statnon, G.C. (1975). Construt validation: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three measure of cognitive struc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2, 67-85.

Takeya, M. (1999). 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s for instruction. Takushoku University Pres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