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相關實證性研究

一、賴慧鞠、許敬平、黃之敬、王櫻娜 、許天維、胡豐榮(2013) 教學 結構圖系列化之推估與應用。

(一) 研究動機:

教學結構圖對於教學活動所進行的影響,有如同建築工程時的建築藍圖 之角色,其中的重要性與應用,獲得過去以試題關聯結構以及知識結構為題 的理論和實證性研究的支持。其中,以知識結構圖計分之研究(廖寶貴、曾 志鈿、胡豐榮、許天維,2004;鄭雅云、楊世仁、胡豐榮、許天維,2004;

林瑞雪、陳佑誠、胡豐榮、許天維,2004;簡煌哲、劉湘川、郭伯臣,2006),

或以知識結構圖為基礎所開發之系統(劉育隆、曾筱倩、郭伯臣,2006;曾 彥鈞、張雅媛、郭伯臣,2006),或是做為測驗編製之應用研究(曹傑如、

洪榮照、曾彥鈞、謝鴻達,2009),這些研究都可反應出有正確的教學結構 圖的重要性。以國小數學的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往往根據教科書或者是教師

手冊之編排順序,來進行教學活動,然而,即使在同樣的單元,不一樣的教 科書版本,其中教材所依序呈現的內容,常常可以發現是有差異性的,此時 衍生的學習困難以及迷思概念,很有可能來自教科書內的內容編排順序,持 這樣的觀點的國外學者,特別是日本的行動計量學者相當多(沼野一男,

1976,1986;赤堀侃司、清水康敬,1989;赤堀侃司,1992;竹谷誠,1992;

竹谷誠、佐々木整,1993,1997;竹谷誠、船橋芳雄、中內辰哉,2007)。

因此,在正確的教學結構圖之前提之下,日本學者竹谷誠、船橋芳雄、中內 辰哉三人於2007 年,以理論的觀點建構系的列化順序,提出四種不一樣的 教學策略,分別為脈絡型、基礎型、應用型和非脈絡型四種型態。

(二) 研究目的: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個相當實際的問題很自然的產生,即是在教學現 場,教師根據一定的順序教完一個單元,如果從評鑑的立場,來檢視教學者 其單元教學時,是否客觀的描述其是屬於上述的哪一種型態?這樣的問題,

是有其實務層面的需求,主要來自外在教育環境之變革,教師進行例行週三 教學觀摩、校長或主任的教師觀課、教室走察等等評鑑制度,其核心部分,

即針對教學者的教學,是否能夠做出客觀性的評論。基於此,此研究擬參考 日本學者竹谷誠等之研究,提出教學結構圖系列化之推估,並且將此技術應 用於國小數學「分數加法」的教學上,以提供數學教育或相關領域之教學評

鑑時參考。

(三) 研究資料:

針對分數加法之十二個教學課題進行教學結構圖系列化推估理論的應 用,依據課題和課題之間的數學邏輯關係,利用專家的詮釋結構分析法 (Takeya, 1999)所得出教學結構圖,並調查彰化縣十所小學,「分數加法」的 教學活動設計,發現有八成的教師傾向於一系列來進行教學,依據教學結構 系列化推估理論利用STS法計算之後,對此系列之教學順序推估所屬哪種教學 策略。

(四) 主要研究結果:

對於分數加法的十二個教學課題,現場教師的一系列教學順序經推估後 所屬應用型之教學策略。

(五) 評述:

有鑑於 STS 法理論的實用價值,加以實務上,一個單元之教學,往往是 根據教學者之豐富的經驗,或其使用之教科書之不同,所得到的教學順序,

也就是所謂的系列化,也隨其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而在這樣的前 提下,一個客觀及嚴謹的理論,也就是靠著隸屬度函數,來評述教學者的教 學型態或風格,這為此研究STS 法之推估理論的精隨。STS 法之推估理論,

特別是應用於教學評鑑的場合,前節是推估理論應用於國小分數加法之教學 上,研究發現其中80%國小教師所偏好之教學順序,屬於應用型的教學策略,

此結果顯示應用型的教學策略,被比較多數的基層教師所採用。根據此結果,

顯示STS 法的推估理論,其貢獻不但能客觀評估和檢視教學者所進行之教 學,其所呈現的風格和趨勢,而且提供多元教學技術改進參考,同時,STS 法 的推估理論之貢獻,亦可做為教科書編排時,提供多元的教學順序版本,可 讓教學者根據學生的能力,選擇合適學生的版本,並設計出適當的教學策略。

今後 STS 法的推估理論,也可改良隸屬度函數的定義,例如結合模糊理論或 是灰色理論,進而能邁向資訊化之處理,並開發套裝軟體,讓推估的計算更 加有效率,以便能融入更多領域之應用,這些都是為後續研究極待開發之課 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