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建議

一、目前調解人員較需加強之職能為法院判決知識、撰寫能力與公平中立 調解人員對於相關勞動法令之知識還算熟悉,但對於法院判決較無涉獵,但 有些勞資爭議問題於法律規範中並無詳細規定,如有法院判決作為調解之輔助工 具,對於調解會有很大的幫助;許多調解委員在擔任調解人之前,並無撰寫調解 紀錄之經驗,且調解人制度施行至今,時間並不算長,因此撰寫能力是調解人目 前較需加強之能力;目前調解實務上,經常發生由勞方或資方自行指定之調解委 員,有變成勞方或資方發言人、委任人和代理人之情況,只偏頗的替某一方講話,

因此公平中立是目前調解人員需要加強之部分。

二、增加調解人員訓練之課程

調解人員對於訓練皆給予肯定,且由於社會變遷快速,勞動市場型態也在改 變,法律規範也隨著現實狀況做調整修改,因此應多舉辦調解人員訓練課程,以 此提升調解人員之知識與能力,應變最新的市場狀況。此外調解委員在擔任調解 委員前,也應接受勞資爭議調解相關之訓練課程,方能擔任調解委員,目前法令 規範中雖未強制調解委員須接受調解相關之訓練,但由本研究訪談結果中可知,

所有調解人員在擔任調解委員前皆接受過相關之訓練,由此可知,擔任調解委員 前須接受相關之訓練有其必要性。

三、調解人職前訓練增加實務面之訓練

針對調解人的職前訓練,希望能夠增加實例演練、人力資源課程理論與實務 並重、以個案討論的方式探討實務案例可能涉及哪些法律問題,讓訓練能夠於實 務運作時發揮最大之功效,目前大部分之課程皆著重於理論與概念上,但理論與 實務難免有所落差,又勞資爭議樣態以及雙方當事人情況皆不同,僅以理論教學 並不足夠因應實際調解工作內容所需,而實務演練又能加深受訓者之印象與學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效果,僅實務演練需花費較大之時間與成本。

四、調解委員能夠認證或登錄於勞工局名冊中

調解委員由於缺乏證照或認證,在調解過程中經常遭受雙方當事人質疑其專 業性,因此希冀將來能夠建立調解委員之認證或執照之制度,一則可鑑定調解委 員之能力,二則可建立調解委員之公信力,又或者是調解委員必須是有被登錄於 勞工局名冊中,才可擔任調解委員之工作,以此避免調解委員代理人化,而有不 公平中立之情況產生。

五、調解委員欲擔任調解人前須接受審查與評估

依勞資爭議調解辦法中規定,具勞資爭議調解或協調實務之經驗兩年以上 者,經主管機關推薦,可參加調解人訓練與認證計畫,前主管機關之推薦,應制 定一套明確公開之標準,已審核調解委員是否足夠擔任調解人之資格,雖公平中 立、自我控制良好等職能可藉由訓練課程來加強,但其本身原本之價值觀與習慣 對這些職能影響深遠,有些時候無法經由訓練課程來導正,只能加強,因此這些 職能可藉由事前主管機關審核後,再推薦其參加調解人訓練較好,而主管機關可 由平時調解委員調解過程中去審核評估該調解委員是否合適擔任調解人。

六、未來研究建議

新勞資爭議處理法於民國 100 年修正通過後,多了調解人制度,目前調解人 訓練暨認證計畫從民國 100 年至今僅兩年的時間,目前難以看出新勞資爭議處理 法中調解新增調解人制度以及調解人訓練與認證計畫施行成效如何,建議後續研 究可朝調解人於勞資爭議處理之成效或勞資爭議調解人訓練暨認證計畫之成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刁筱華譯(2001),William L. Ury 原著,第三方:有效消弭衝突、開創和平對話,

台北:高寶國際。

田振榮等人(2003),我國技職教育體系建立能力標準建構之可行性研究,教育部 專案研究報告。

成之約(2007),『勞資爭議行為與集體勞資關係發展關聯』專題評析一,收錄於 王惠玲、李震山等合編「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李右婷與吳偉文(2007),Competency 導向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

李誠等人(2012),人力資源管理的第十二堂課,台北:天下遠見。

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發展的能力內涵,就業與訓練,15:2。

吳欣蓓、陸洛與巫姍如(2010),績效優異員工之背景與職能條件:在台上市電影 系統公司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0:2。

吳偉文與李右婷(2006),人力資源管理─讀解職能密碼,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

邱俊誠(2010),從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探討警察職能的培養,執法新知論衡,6:2。

林書弘(2012),職能模型導入我國公務員考選制度之研究─以三等原住民族特考 原住民行政類科為例,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傑(2000),考選效度優先的變革,考銓季刊,21。

高文彬(2012),人力資源發展─職能基礎觀點,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文光(譯)(1988),村上良光原著,人事考核手冊─制度之設計與運用,台北:臺 華工商。

陳沁怡(2012),人力訓練與發展,台北:雙葉書廊。

陳銘薰、王瀅婷(2006),「訓練投入、訓練實施程序、訓練成效」評估模式之探 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張仁家(2005),企業訓練與發展,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張正賢(2008),核心職能、教育訓練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定期海運業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張碧惠譯(1999),Leonard, S.原著,衝突,不是大問題,台北縣:探索文化。

張鐵軍譯(2001),Lewicki, R. J. & Saunders, D. M. & Minton, J. W.原著,談判學,

台北:麥格羅希爾。

黃英忠、吳復新與趙必孝(2005),人力資源管理,新北市:空大。

黃英忠等人(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培文等人(2008),籌備期的職能分析與訓練規劃之個案研究─以某流通服務業 為例,商管科技季刊,9:4。

劉美蘭(2010),物流公司職能發展與訓練規劃:以某國際物流公司為例,國立中 山大學碩士論文。

蔡怡君(2009),績效導向培訓規畫與職能運用,研習論壇月刊,106。

蔡炯燉(2007),美國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收錄於張鑫隆、蔡炯燉合編「美 日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盧恒隆(2010),以核心職能觀點探討基層警察人員實務訓練之研究,中央警察大 學碩士論文。

賴春金與李隆盛(2011),職能分析的方法與選擇,T&D 飛訊,114。

鍾佩璇(2010),職能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教育訓練為調節變項,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

簡建忠(2006),人力資源管理:以合作觀點創造價值,新北市:前程文化。

魏梅金譯(2003),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原著,才能評鑑法:建立卓越 績效的模式,台北:商周。

蘇郁翔(2010),台灣高科技產業財務金融管理人員職能分析與訓練規畫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二、外文文獻

Blancero, D. & Boroski, J. & Dyer, L. (1996), Key Competencies for a Transformed Human Resource Organization: Results of a Field Stud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5:3.

Burgoyne, J. G. (1993), The Competence Movement: Issues, Stakeholders and Prospects, Persons Review, 22:6.

Blanchard, P. N. & Thacker, J. W. (2010), Effective Training: Systems,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Buckley, R. & Caple, J. (2009), The Theory & Practice of Training, London ; Philadelphia, Pa. : Kogan Page.

Dessler, G. (2011),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Davis, J. B. & Davis, A. B. (1998), Effective Training Strategies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aximizing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 Berrett-Koehler.

Goldstein, I. L. (1993),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 Need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Goldberg, S. B. & Shaw, M. L. (2007), The Secrets of Successful Mediators Continued: Studies Two and Three, Negotiation Journal, 23:4.

Honeyman, C. (1990), The Common Core of Mediation, Mediation Quarterly, 8:1.

Harmon, K. M. J. (2006), The Effective Mediator,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 Practice, 132:4.

Herrman, M. S. & Hollett, N. & Gale, J. & Foster, M. ( 2001), Defining Mediator Knowledge and Skills, Negotiation Journal, 17:2.

Klemp, G. O. Jr. (1980), The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Report to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Kennedy, P. W. & Dresser, S. D. (2005), Creating a Competency-Based Workplac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Benefits & Compensation Digest, 42:2.

Ledford , G. E. Jr. (1995), Paying for the skills,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Knowledge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27:4.

Mirable, H, H. (1991),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1:8.

Mnasfield, R. S. (1996), Building Competency Models: Approaches for HR Professional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5:1.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ispute Resolution (1995),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A Methodology, for use in selecting, training and evaluating mediator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ispute Resolution.

Noe, R. A. (2010), Emp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Irwin.

Parry, S. B. (1998),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Training,35:6.

Robbins, S. P. & De Cenzo, D. A. (2001),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 Essentia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Ulrich, D. & Brockbank, W. & Yeung, A. K. & Lake, D. G. (1995),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Huamn Resource Management, 34:4.

Wood, R. & Payne, T. (1998),Competency-based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三、網站

American Arbitration Association (2013a), AAA PANEL OF MEDIATORS QUALIFICATION CRITERIA.參考網址:

http://www.adr.org/aaa/ShowPDF?doc=ADRSTG_003877,最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12 日。

American Arbitration Association (2013b), Qualification Criteria for Admittance to the AAA Labor Panel. 參考網址:

http://www.adr.org/aaa/ShowPDF?doc=ADRSTG_003879,最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12 日。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2009), Mediation-skills and qualities of a

mediator. 參考網址:http://www.ljmu.ac.uk/,最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12 日。

American Arbitration Association &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 Association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2005), Model Standards of Conduct for Mediators, p1-9.

參考網址:

http://www.adr.org/aaa/ShowProperty?nodeId=%2FUCM%2FADRSTG_010409&

revision=latestreleased,最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12 日。

Richbell, D. (2002), Mediator Skills, MATA. 參考網址:

http://mataw.essentialsystems.co.uk/wp-content/uploads/2010/06/mediator-skills.p df,最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12 日。

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基礎訓練─傾聽與表達(2013),參考網址:

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c4b6e4d6ae13f71db7e6a63c05d3 61b5.pdf,最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19 日。

中國大陸長汀縣人民政府網(2011),參考網址:

http://www.changting.gov.cn/cms/sitemanage/index.shtml?siteId=4018517501256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000,最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12 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網(2013a),共通核心職能訓練─

行為職能訓練,參考網址:http://ihrip.evta.gov.tw/course.php?do=bc,最後瀏覽 日期:2013 年 7 月 12 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網(2013b),共通核心職能課程─

職場與職務之認知與溝通協調技能,參考網址:

http://ihrip.evta.gov.tw/course.php?do=bc,最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22 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網(2013c),共通核心職能課程─

專業精神與自我管理,參考網址:http://ihrip.evta.gov.tw/course.php?do=dc,最 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12 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網(2013c),共通核心職能課程─

問題反應與分析解決能力,參考網址:

http://ihrip.evta.gov.tw/course.php?do=kc,最後瀏覽日期:2013 年 7 月 12 日。

家威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13),情緒管理訓練,參考網址:

家威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13),情緒管理訓練,參考網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