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通盤檢討目前高中體育班的課程設計與實施。例如:數學科目,在大多數 體育班學生國小、中學習基礎不佳的情況下,卻又將其定位於「自然組」,學習這些 艱澀的數學理論,老師們教的辛苦,學生的學習過程痛苦,更遑論成效。高中體育班 學生對學業不感興趣,而知覺高中課程困難與許多研究結果一致,且與針對相關教師 之研究結果相輔,顯示多數高中體育班師生一致希望能夠精簡教材,使之易於理解、吸 收與建立學習興趣。所以是否應研擬、發展一套體育班專屬的、有系統的課程教材,

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甚至研究所,參酌體育班學生的程度、學生的需求,與 上課時數的實際情況,規劃完善的課業輔導方式,並且提供獨立的考試、招生、升學 管道。這樣量身訂做的課程,相信才能適用於體育班學生,也才能引發學習動機,提 升學習成效。目前針對體育班課程之規範與實施方面,教育部特擬定「高級中等學校 體育班課程綱要」,並將配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自99年8月1日起由高中一年 級起逐年實施,如此修訂高中體育班課程後的實施成效,還有待進一步追蹤與觀察。

(二)體育班目前設置的情形絕大多數都是附屬於普通高中或高職,但是由於體 育班學生在生活表現與人際關係等許多方面都與普通班學生差異頗大,常造成許多管

理、要求上的困擾與衝突,所以是否應採增設「體育專門高中」方式(目前全國僅花蓮 縣體育實驗高中與台東大學附屬體育高中),在考量經費等實際因素下,可在各縣市設 立「體育專門高中」,將這些體育專業表現優異的學生集中,一方面時間作習(上課、

專長練習、全國性等大型比賽…)皆相同,方便整體規劃、安排,一方面全校皆為體育 班學生,生活常規就可一致要求,沒有特例,便於管理。當然增設「體育專門高中」

後仍應採「專長定位方式」,意即各校發展重點專長,避免資源的浪費與排擠。

(三)若能採設立「體育專門高中」方式,集中體育專業表現優異的學生於同一 校,並提供體育班專屬的、有系統的課程教材,當然就要有專門任教體育班學生的師 資。目前體育班都是附屬在普通高中或高職,師資都是由一般高中老師兼任,許多老 師排到、或輪到時,都十分無奈。所以應在師資培育體系中增設「體育班教學」的師 資培育課程與加強訓練,先了解體育班學生的特質與需求,程度與差異,相信在老師 們任教體育班學生時才不會搖頭兼嘆息。

二、對學校、師長、教練的建議

(一)當學校行政單位、任教師長、專長教練面對體育專長班學生時,能以「求 同存異」的心態,尊重其特點,例如:個性上較為活潑、開朗;較獨立;內聚力較強…,

在管理方法上應有所調整;還有訓練時的辛苦,學習時間的不足,體育專長班學生在 學業方面更需要基礎的建立,與課業的輔導與補救,學校行政單位應多提供資源及協 助,如編列課輔經費、商請教育志工、提供寒暑輔導或安排夜間自習等;任教師長更應 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多些耐心、鼓勵、支持、要求、引導和期待,必將 對這些成長階段的孩子產生實質影響;專長教練對於學校行政的生活管理、師長的學 業要求,也能配合支持,畢竟對體育班學生而言,教練的模範角色無可取代,「教練 的一句話,勝過老師十句話」。

(二)重視生活常規,建立其正確學習心態。從體育班學生一進入校園(國小、

國中、高中皆然)就應要求並重視其生活常規的建立,即使是體育班學生也是班級、

學校甚至社會的一份子,因此如何在團體中生活,是除了體育專長、課業學習外,

另一項更重要且需要學習的課題。所以學校、師長、教練三方面應共同合作努力,

讓體育班學生在校園之中,皆有與普通班學生相同、一致的生活常規標準。

(三)學校應提供機會讓體育班學生和普通班學生交流,分享彼此興趣、價值觀、

學習的經驗或練習的甘苦,也可藉此了解體育班以外的其他生活層面,而不必自我封 閉於單一的發展領域。

三、對體育班學生的建議

(一)勿自我標籤化、特殊化。即使是體育專長優異,也是學生的角色,應先做 好學生本份,遵守學校生活規範,並建立多元學習與開闊視野的認知,除了體育專長 必須學習外,一般學科、生活常規、人際關係、團體紀律…皆是學校教育的一部份,

體育班學生也一樣能做好,不必妄自菲薄,或降低標準,在運動選手與學生身份之間 找到最恰當的平衡點。

(二)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打破群體負面引導的風氣,減少不良次級文化,例 如:上課睡覺、考試作弊、不唸書、言語過份「通俗」等等。

(三)應認清運動員的生命短暫,無論個人主觀是否願意繼續投入,限於生理因素 與運動環境的考量,終究必須從運動場上退休下來,從建立自身閱讀習慣開始,進而養 成讀書習慣和興趣,才是自我提升的根本之道。再者,運動員除了關注本身運動專長 或學業方面議題,更應多留意社會環境的變化,及早規劃個人未來生涯發展方向,並 積極準備,可多向教練、師長、良友請益,盡個人最大努力,自我實現。

四、對體育班學生家長的建議

也許平日孩子多數住校,或是為了練習早出晚歸,身為家長更應多多付出關心,

了解其體育專長訓練情形,課業學習適應情況,同儕隊友相處情形…,適時給予鼓勵 及支持,加強與校方、師長、教練的連繫,重視家庭親子的互動,引導其正向發展,

畢竟孩子的成功,才是我們所有人衷心企盼的。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光輝(2008)。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上)。台中市:

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與策略。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李坤培(1999)。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活適應及影響選讀體育班因素之調查研究。臺 大體育學報,3,179-238。

李坤培(2003a)。高中體育班發展脈絡與課程規劃之研究。台大體育學報,6,61-84。

李坤培(2003b)。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13(3),109-114。

李坤培(2006)。高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33-46。

李清楠(1984)。運動員的生活、學業與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31-33。

李慶生(1994)。中國醫藥學院運動績優生的問題與建議。國民體育季刊,23(4),

48-51。

吳敏華(2004)。高中籃球運動績優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萬福 (1985):運動心理學。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吳慧卿(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 之實證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3),60-68。

周宏室(2006)。體育班訪視之我見。學校體育,16(1),96-102。

林國棟(1984)。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4),44-49。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 季刊,19(1),63-71。

胡業成(2005)。花東地區高中職運動績優生學校生活困擾與適應情形之研究。碩 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翁志成(1992)。我國大學生運動團隊的現況與發展。大專體育雙月刊,3(2),88-93。

莊翠玉﹙1997﹚。運動績優生就讀大專院校一般科系之學校適應情況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樹淵(1979)。運動績優保送升學科成績之比較分析。體育學報,2,121-127。

陳龍雄(1989)。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18(3),44-51。

陳羿戎(2007)。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秉洋(2008)。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1998a)。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8b)。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學生成績考查試辦計畫。台北市:

作者。

教育部(1999a)。特殊教育法規選輯。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b)。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台北市:

作者。

教育部(2004)。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南投縣:作者。

教育部(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台北市:作者。

教 育 部 ( 2006 ) 。 95 年 高 中 職 學 校 特 殊 班 。 南 投 縣 : 作 者 。 資 料 來 源 : http://www.tpde.edu.tw/compile/95 高中職學校特殊班.xls

教育部(2008)。96 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資料來源:

http://140.122.72.62/Census/moreCensus 96 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教育部(2009)。98 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資料來源:

http://140.122.72.62/Census/moreCensus 98 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宏亮(199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下),國民體育季刊,24

(3),156-164。

馮麗花(2003)。優秀運動員壓力來源及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保東(2004)。高中職體育班升學與就業之現況調查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楗翔(2002)。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情形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詹俊成(2003)。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台北市。

楊世瑩(2005)。SPSS 統計實務分析。 台北,旗標出版公司。

楊明雄(1984)。我國運動績優學生輔導實施狀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崇濱(1996)。正視學校運動團隊的組訓。台灣省學校體育,6(3),34-37。

劉仲成(1995)。學校體育與運動代表隊組訓。南投文教,8,77-85。

鄭維宜 (2008)。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台北市。

簡曜輝(2000)。我國學校體育與策略。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蕭秋祺(2005)。運動代表隊學生的挫折經驗挫折忍受力與挫折反應。學校體育,

15(3),75-81。

羅浩仁(2006)。高中體育班學生次級文化研究-以台北縣縣立高中為例。碩士 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蘇金德(1987)。競技游泳運動訓練策略。台中:澤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