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對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異之 看法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教師對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異之 看法分析 "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教師對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異之 看法分析

Contrast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系 所 別:應用統計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E09909004 張欣蓓 指導教授: 謝 國 台 博 士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2)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班 研 究 生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推 薦 書

應用統計學系碩士班張欣蓓君所提之論文教師對 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異之看法分析,

係由本人指導撰述,同意提付審查。

指導教授 (簽章)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3)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班 研 究 生 論 文 口 試 委 員 會 審 定 書

應用統計學系碩士班張欣蓓君所提之論文教師對 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異之看法分析,

經本委員會審議,符合碩士資格標準。

論文口試委員會 召集人

(簽章)

委 員

(簽章)

(簽章)

____________

(簽章)

系主任

(簽章)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2 日

(4)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中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異之分析。樣本來自於台 中市五所完全中學(新社、東山、后綜、西苑、惠文高中),以隨機抽樣學校師長參 加本研究,再將有效樣本(131 位教師)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資料包括高中體育專長 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人格特質」、「生活表現」、「人際關係」、「學習領域」四方面 師長們認為是否有差異?及分析可能造成差異之因素。 並更進一步了解師長們是否 願意任教體育班,及最主要原因。

結果發現,在這四個方面老師們認為「學習領域」是體育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 異最大的,包括:體育班學生讀書風氣較差、學習態度較不積極、學業成就表現較差;

至於「人格特質」方面:體育班學生較為開朗;「生活表現」方面:體育班學生較不 重視衛生習慣;「人際關係」方面:體育班學生更重視學長(姐)、學弟(妹)關係,則 是此三方面老師們認為差異最大的。

另外,老師們的背景包括性別、年齡、現任職務……等,對高中體育專長班學生 與普通班學生在這四方面的差異,看法上並沒有顯著不同;但老師們任教體育班的意 願,則對體育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的差異,看法上就存在明顯差異。最後願意任教體 育班者佔全體受訪者的 65.6%,最主要原因是:學生直率好相處;而不願意任教體育 班者佔 34.4%,最主要原因則是:學生學習意願低落。

關鍵詞:高中體育專長班、人格特質、生活表現、人際關係、學習領域

(5)

Contrast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1) to know how the surveyed teachers thought of the results; 2) to realize what factors those might be; 3) to further understand whether the teachers were willing to teach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survey interviews through a proportionally random sample of the teachers in five Taichung municipal complete schools, (Shin-She, Dongshan, Hou-Zong, Shi Yuan, Hui-Wen High School). It was found that 131 samples are effective. The results were examined and analyzed using four main categories:

personality traits, life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earning field.

Observations from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surveyed teachers think the most different betwee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toward the four categories is the "learning field".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in studying are poor; their attitudes are less positive toward learning and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poor as well.

Below are the main distinctions among the other categories. As for the "personality trait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are more cheerful and optimistic. And in " life performance

",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pay less attention to personal hygiene.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senior sisters and brothers.

In addition, the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er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four categories whatever their backgrounds are—their gender, age, current position and so on. But it was found that it is obviously different regarding whether the teachers are willing to teach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Finally, being willing to teach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account for 65.6% of all the respondent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o get along with them is quite enjoyable. On the contrary, being not willing to teach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account for 34.4% of all the respondents, their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personality traits, lif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learning field

(6)

謝 誌

兩年的研究所學習生涯終於要畫下句點了,在離開大學時代約二十 年之後能夠再重新坐在講台下,聆聽教授的教導,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當初非常感謝洪銘徽老師提供這個資訊與機會,並且不斷給我幫助與鼓 勵,讓我才又懷抱著惶恐且期待的心情,踏入中華統計研究所這個大家 庭。心中惶恐的是,大學所學的數學課程都差不多還給老師了,可能只 剩高中程度,真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再重新開始而不會被淘汰。而 期待的也是要再重溫學生生活,坐在台下的聆聽與學習真是一種幸福。

幸運的是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結識了許多良師益友,除了幫助我在學 習的道路上更順利,也留下許多深刻的人生回憶。在同學之間彼此互助 幫忙,老師們及助教不厭其煩的幫我們解決問題,學習上的種種困難也 在這些貴人的幫助之下一一克服了。這些過程都將成為筆者最珍貴也最 特別的收藏,也要在此表達我心中最由衷的感謝之意。

筆者要感謝楊錦章老師、謝國台老師、李明恭老師、蔡永培老師、

田方正老師的指導與鼓勵,這兩年不論在課堂上跟老師們學習數學方面 的專業知識,或是課堂以外學習到數學老師的風範,再再都讓我感覺獲 益良多。另外也非常感謝邱柏鈞助教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多次提供協 助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讓我才能克服難關順利完成論文。

最後,在學習過程中陪伴在我身旁的好友,殷老、良敏、光倩、邦 伶、……以及在背後支持我的家人,謝謝你們不僅讓我有機會實現理想,

也留下許多珍貴、難忘的回憶,感謝大家!!

張欣蓓 謹誌 2011.06

(7)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ⅳ 圖目錄 ···ⅵ 表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高中體育班設置目標與發展歷程 ···5

第二節 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 ···9

第三節 高中體育班相關研究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工具 ···17

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實施程序 ···20

第四章 資料分析 ···22

(8)

第一節 受訪老師基本資料統計分析 ···22

第二節 資料初步統計分析 ··· 33

第三節 師長的背景與認知體育班學生差異之看法分析 ··· 49

第四節 師長是否願意任教體育班的意願調查與交叉分析 ··· 70

第五節 師長是否願意任教體育班的原因調查 ···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 87

第二節 建議 ··· 89

參考文獻 ··· 92

附錄 ··· 96

(9)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17

圖 4-1.1 受訪者性別次數分配長條圖 ··· 23

圖 4-1.2 受訪者年齡次數分配長條圖 ··· 24

圖 4-1.3 受訪者現任職務次數分配長條圖 ··· 25

圖 4-1.4 受訪者教育程度次數分配長條圖 ··· 26

圖 4-1.5 受訪者服務年資次數分配長條圖 ··· 27

圖 4-1.6 受訪者主要任教領域次數分配長條圖 ··· 28

圖 4-1.7 受訪者是否曾任教體育班次數分配長條圖 ··· 29

圖 4-1.8 受訪者任教體育班年資次數分配長條圖 ··· 30

圖 4-1.9 受訪者血型次數分配長條圖 ···31

圖 4-1.10 受訪者婚姻狀況次數分配長條圖 ···32

圖 4-4.1 受訪者任教體育班意願次數分配長條圖 ··· 70

圖 4-4.2 性別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71

圖 4-4.3 年齡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72

圖 4-4.4 現任職務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73

圖 4-4.5 教育程度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74

圖 4-4.6服務年資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75

圖 4-4.7主要任教領域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77

(10)

圖 4-4.8是否教過體育班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78

圖 4-4.9任教體育班年資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79

圖 4-4.10血型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80

圖 4-4.11婚姻狀況與任教體育班意願集群長條圖 ··· 81

圖 4-5.1受訪者願意任教體育班原因次數分配長條圖 ··· 85

圖 4-5.2受訪者不願意任教體育班原因次數分配長條圖 ··· 86

(11)

表目錄

表2-1高中體育班相關法案時間一覽表 ···8

表4-1.1受訪者性別次數分配表 ···23

表4-1.2受訪者年齡次數分配表 ···24

表4-1.3受訪者現任職務次數分配表 ···25

表4-1.4受訪者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表 ···26

表4-1.5受訪者服務年資次數分配表 ···27

表4-1.6受訪者主要任教領域次數分配表 ···28

表4-1.7受訪者是否曾任教體育班次數分配表 ···29

表4-1.8受訪者任教體育班年資次數分配表 ···30

表4-1.9受訪者血型次數分配表 ···31

表4-1.10受訪者婚姻狀況次數分配表 ···32

表4-2.1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人格特質差異看法次數分配表 ·· 33

表4-2.2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生活表現差異看法次數分配表 ·· 36

表4-2.3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人際關係差異看法次數分配表 ·· 39

表4-2.4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學習領域差異看法次數分配表 ·· 42

表4-2.5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人格特質差異看法敘述統計表 ·· 45

表4-2.6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生活表現差異看法敘述統計表 ·· 46

表4-2.7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人際關係差異看法敘述統計表 ·· 47

(12)

表4-2.8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學習領域差異看法敘述統計表 ·· 48

表4-3.1受訪者性別與體育班學生人格特質差異t檢定表 ···50

表4-3.2受訪者性別與體育班學生生活表現差異t檢定表 ···51

表4-3.3受訪者性別與體育班學生人際關係差異t檢定表 ···52

表4-3.4受訪者性別與體育班學生學習領域差異t檢定表 ···53

表4-3.5受訪者年齡與體育班學生人格特質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54

表4-3.6受訪者年齡與體育班學生生活表現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55

表4-3.7受訪者年齡與體育班學生人際關係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56

表4-3.8受訪者年齡與體育班學生學習領域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57

表4-3.9受訪者任教領域與體育班學生人格特質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8 表4-3.10受訪者任教領域與體育班學生生活表現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9 表4-3.11受訪者任教領域與體育班學生人際關係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0 表4-3.12受訪者任教領域與體育班學生學習領域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1 表4-3.13受訪者任教體育班年資與人格特質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62 表4-3.14受訪者任教體育班年資與生活表現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63 表4-3.15受訪者任教體育班年資與人際關係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64 表4-3.16受訪者任教體育班年資與學習領域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65 表4-3.17受訪者血型與人格特質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6

表4-3.18受訪者血型與生活表現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7

(13)

表4-3.19受訪者血型與人際關係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8

表4-3.20受訪者血型與學習領域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9

表4-4.1受訪者任教體育班意願次數分配表 ···70

表4-4.2性別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71

表4-4.3年齡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72

表4-4.4現任職務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73

表4-4.5教育程度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74

表4-4.6服務年資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75

表4-4.7主要任教領域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76

表4-4.8是否教過體育班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78

表4-4.9任教體育班年資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79

表4-4.10血型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80

表4-4.11婚姻狀況與任教體育班意願交叉分析表 ···81

表4-4.12任教體育班意願與體育班學生差異看法t檢定表 ···83

表4-5.1受訪者願意任教體育班原因次數分配表 ···85

表4-5.2受訪者不願意任教體育班原因次數分配表 ···86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重要性

台灣高中教育日益多元化,體育專長之培育對國家競技運動更有正面提升 的作用,在各界越來越重視的情況下,全台多所高中均增設體育專長班。體育 專長班學生,在普通高中內,既與一般學程之普通班學生身分不同,其本身亦 為多種專長成員組成,如:棒球、籃球、田徑、拔河、排球、游泳...等,

彼此差異性亦頗大。

學校之行政及教師,在面對體育專長班學生時,在教學與管理上,都常遇 到瓶頸甚至衝突。若能在充分認知體育專長班學生和普通班學生的差異之後,

教師、教練、家長、學生無論在生活相處、心態、教材、教法、管理、學習上 均須調整,並建立適當之標準模式,才能創造「全贏」的局面。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個人在擔任教職期間,曾任教本校的體育專長班,又因擔任數學科教師,

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與上課互動及升學輔導過程皆深有感觸。又經常聽聞同事 間對任教體育班頗多怨言與無奈,故希望能了解到底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高 中生有何差異? 在人格特質方面、人際關係方面是否有差異?

體育專長班學生既需上一般學業課程,又需實施「專長項目訓練」,加上 又經常有「移地訓練」、「大小比賽活動」...所以其學習態度、生活常規、

班級管理和普通班學生是否有差異?值得探討。

體育專長班學生無論其國中的學業基礎、進入高中的方式、將來目標、升 學管道...等,都與一般學程不同,所以,其學習態度、表現方面也應會有 差異。

現行教育法規之下,造成學校行政、教師、學生、教練四方面都有許多不

(15)

滿和怨言,故除設立體育專門高中、培訓專業師資之外,如何在了解差異、認 知明確的情況下,使普通高中內體育專長班師生、教練均能安心任教、學習,

也與普通班學生良性互動,值得思考。其結果可提供各級教育主管單位、學術 研究機構暨各高中在規劃體育班發展時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 研究範圍:

本研究內容主要藉由任教高中師長的了解,希望發掘出高中體育專長 班學生在「人格特質」、「生活表現」、「人際關係」、「學習領域」方面之相 關行為表現與普通班學生的差異,並探討師長任教體育班的意願與主要影 響因素。

而研究對象為隨機抽樣台中市五所完全中學(新社、東山、后綜、西 苑、惠文高中)的師長,根據自身認知或感受,對其所接觸過的體育專長 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差異的看法。

從研究結果中,希望提供師長、輔導單位、學校行政教育主管作為面 對體育專長班學生時的因應策略,及改善之參考。

(二 ) 研究限制:

研究者基於時間、人力、物力限制,僅抽樣台中市五所完全中學(新 社、東山、后綜、西苑、惠文高中),了解教師們根據自身認知對體育專 長班學生在「人格特質」、「生活表現」、「人際關係」、「學習領域」與普通 班學生差異之看法,無法從事全面性各高中、職學校體育班教師,及各類 型體育專長學生相關研究。

因此,本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全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為本研究限 制之一。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在參與者的研究上,填答問

(16)

卷時可能受到個人情緒、認知、態度、經驗等主觀因素的影響,研究者無 法控制所有參與者的態度,僅能假設參與者都能依照自己的真實情形作 答,為本研究限制之二。

第四節 名詞解釋

(A) 高中體育專長班(Physical Education elit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

簡稱高中體育班或體育班)

本研究「高中體育專長班」係指,台灣地區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或高級職業 學校於八十六年度起,依據教育部(1999a)「特殊教育法」第十三條有關規 定申請設置,經向地方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申請核准及教育部核准同意設立之 體育班級,屬獨立設置之班級,而非與一般學生混合編班,其專長訓練列為 正式課程。

(B) 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個人在對人、己、事物適應時,行為與思想上所顯示具有統 整與持久性質的獨特個性。本研究「人格特質」係指,高中體育專長班學生 日常生活相處時所表現出的個性特色。

(C) 生活表現:

生活表現是個人維持基本生存,衣、食、住、行的能力,及與環境交互 作用下的行為表現。本研究「生活表現」係指,高中體育專長班學生日常在 學校或團隊所表現出個人生活、群體生活狀態、習慣、常規特色與價值觀。

(D)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透過語言、思想與情感等反應而產生彼此生 理、心理互動的歷程,經由此交互作用而達成某種連結目的,並形成自己獨

(17)

特的社交行為。人際關係的優劣對個人人格的形成、自我概念的形塑、社會 適應等因素,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本研究「人際關係」係指,體育專長 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隊友、同學、師長、家人相處的狀態。

(E) 學習領域:

教育部(1998a)頒布「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 」 中,對於體育班教學內涵包括 學科科目與體育專業課程。本研究「學習領 域」係指,高中體育專長班學生之一般學科科目的學習,包括語文、數學、

自然、社會、藝術、體育、電腦等學習狀況,但不包含生活領域與專長運 動訓練課程。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中體育班設置目標與發展歷程

一、設置目標

(一)落實學校教育目標

我國學校教育,向來以「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目標為最高指導原則,其中 亦包含體育,可知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再者,藉由國內「特殊教育 法」對資優教育的內容界定可知,「體育班」亦屬於學校資優教育中的一環,

而其設置目標在於早期發掘具有運動潛能之學生,施以計畫性與系統性之培 訓,授以體育專業知識與技能,使其潛能得以發揮。因此,各階段廣置體育 班,對長期培育我國體育資優生及發展體育專業教育,具有規劃、輔導與紮 根的重要功能(詹俊成,2003)。

(二)貫徹國家體育政策目標

翁志成(1992)和蔡崇濱(1996)指出,國家體育政策分為兩大目標:

一是以全民健康為福祉,增進國民健康,充實國民生活為依歸的全民運動;

二是培養優秀運動員,提高運動水準,提升運動競技成績、奪取金牌為導向。

體育班的設置總目標,也就是最終目標,是在培育國家級選手為國爭光;而造 就優秀選手,是刺激民眾認識,甚至身體力行從事該項運動的良方(陳龍雄,

1989),體育班的設置可落實國家體育政策「推廣全民體育」及「提升運動競 技水準」的目標。

(三)健全運動員培訓體系目標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條文第一條:「…成立體育班(以 下簡稱體育班),配合國家重點運動發展,於國民中小學階段早期發掘具有 發展運動潛能之運動人才,提供國民中學運動績優學生進入高級中等學校繼 續升學,銜接中學階段優秀選手繼續培訓,並建立優秀運動人才一貫培訓之

(19)

體系為目的,…」。根據此條文,高中體育班的設置目標就是要健全運動員培 訓體系,教育部(2006)將高中體育班定位為國家優秀運動員培訓體系中第 3 級,以承續國小、國中與大學階段間競技運動選手之培訓工作。(王光輝,2008)

二、發展歷程

針對台灣地區各級學校運動員的發展安置情形,可歸納為四階段。從學校

「運動代表隊」著手,到規劃各校「重點發展項目」 ,辦理「體育實驗班」,

進而成立正式「體育班」(李坤培,2003a)。而「體育班」一詞,早自民國 60 年「台灣省公私立中等學校體育班設置計畫(台灣省教育廳,1988b)」中論 及,該計劃目的有二::

(一)建立運動人才培養網,對有潛能、有優良運動紀錄之人才,作有計 畫之長期訓練,以發展其運動專長。

(二)建立運動人才接受教育之理想環境。

民國 73 年「國民中小學體育班實施計劃」正式實行,但高中體育班則遲 至民國 86 年頒布「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始,迄今發展與現 況敘述如下:

自民國 86 年修訂「特殊教育法」、「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基準、

鑑定原則」等,將運動績優學生歸類為「其他特殊才能優異」者(教育部,199 9a) 從「特殊教育法」的內容界定可知,「體育班」從運動代表隊的組訓轉至 特殊教育理念,設置成為特殊班級,變成為學校資優教育的一部分,亦屬於教 育部體育司之業務範疇。而高中體育班的設立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專項運動技 能,對具有優異運動潛能之學生,施以有系統之專項運動訓練,以培育身心健全 之運動優秀人才(教育部,1998a)」。教育部(2005)將高中體育班發展分為 三階段,持續推動相關法案(如表 2-1),讓高中體育班的設置和發展日益完善。

1.第一階段(民國 86-90 年):體育班係為發展中學生競技運動而設立。

前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於民國 86 年頒布「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

(20)

畫」,並於 87 年修訂「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及訂定「台 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成績考查試辦計畫」,體育班設置目的在於對具有運 動潛能之學生,施以有系統之專項運動訓練,俾以提升中學生競技運動水準,其 對於發展中學生競技運動水準,扮演十分重要之角色。

2.第二階段(民國 92-93 年):體育班為配合國家體育政策而轉型發展。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針對「加強運動員培訓,有效提升競技實力」,並請教育部 配合重點發展項目,於國小、國中及高中(職)整體規劃設置體育班,並輔導大 專院校建立發展特色運動或成立輔導區,以系統化銜接運動訓練任務。教育部中 部辦 公室 於 93 年公 布 實施 「高 級中 等學 校 成立 體育 班注 意 事項」。高中 體育班成立之法源依據得以確立,並配合國家政策培養中學生優秀運動員。

3.第三階段(民國 94 年起):體育班配合體委會「2008 黃金計畫」及

「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競賽種類作重點發展。教育部積極辦理「93 年度高 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93 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工作檢討會」,

和「93 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計畫研討會」,俾以徹底探討並發掘體 育班的問題所在,邀集相關專家學者與會,共同研擬具體策略以強化高級中等學 校體育班之未來發展。並且為使運動專項才能學生獲得適性課程,在學科發展與 術科成績間取得平衡發展,針對體育班課程之規範與實施方面,特委託玄奘大 學辦理「修訂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計畫」(教育部,2007),其修訂重點除提供高 中體育班課程實施依據外,並加強體育班學生運動英文能力、運動倫理精神、

運動與營養、運動名人傳記與人文素養、生涯規劃、生命教育、運動倫理與道 德等課程。另為因應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學科能力方面較為參差不齊的問題,擬 將提供不同深度、廣度及學習速度的課程,讓學生視發展取向學習,以培養具 備國民基本素養的運動專長學生。為廣納意見,已於民國96年11月起,陸續於 北、中、南區舉辦公聽會,並已公告「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總綱」草案,預計 99學年度起開始實施。

(21)

表 2-1 高中體育班相關法案時間一覽表

階 段 年 份 法 案

第一階段

1997 1998 1998 2001

訂定「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

修訂「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

訂定「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成績考查試辦計畫」

辦理第一次「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訪視計畫」

第二階段

2001 2002 2004 2004

修正「各級學校體育班實施辦法」

辦理「93 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

辦理「93 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工作檢討會」

實施「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

第三階段

2005 2005 2006 2006 2006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辦理「93 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計畫研討會」

訂定「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

辦理「95 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訪視實施計畫」

辦理「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

訂定「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

訂定「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作業要點」

訂定「體育類高級中學及體育班免試入學作業要點」

修定「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

通過「基北區九十六學年度高中高職體育班暨運動績優生 甄選入學實施計劃」

訂定「體育類高級中學及體育班免試入學作業要點」

修訂「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計畫」

公告「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總綱」草案(99.08.01逐年實施)

(22)

高中體育班不僅對於 培養優秀運動人 才或提 升國家競技運 動水準,有相 當大的貢獻,對於推展國家競技運動,也有其正面意義(教育部,2005)。長期 下來,高中體育班已經成為高級中等學校推動競技運動的主軸,期待讓運動員 的發展能夠藉此大放異彩。因此,為推動良好的競技發展,對於高中體育班學生 的妥善照顧,可謂目前的當務之急,其重點不僅在於運動組訓,對於學生提供適 當的學業學習環境,以及生活能力的培養,促使運動訓練與課業學習的同步成 長,也是幫助運動員生命延續與培養未來職場能力的最好方法。(陳翌戎,2007)

第二節 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

目前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人口統計調查、課程實施與規劃、升學與課業輔 導等資料,得以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的學業議題有更清楚之認識,內容分述如下:

(一)人口統計調查:

教育部(1998a)自「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指出,體 育班之設立以每年級一班為原則,每班學生不得低於 15 人或超過 30 人。「高 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教育部,2004)」中,則明訂各校招生方式 依「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規定辦理,招生運動種類則以亞運、奧運 運動競賽種類為原則。

調查指出,自民國 88 年,有 30 所高中學校設有體育班(李坤培,2003a),

民國 91 年增加為 62 所(詹俊成,2002),民國 97 年共 124 所(教育部,

2008),顯示各縣市逐年發展設置體育班迅速。根據「98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教育部,2009)指出,全台共有 112 所高中設置體育班,佔整體台灣地區高 中職學校的 23.19%,即全國大約每四校高中就有一校設置體育班。各區公立高 中體育班分布依序為 北部 44校,中部 26 校,南部 35 校,東部含離島地區 7 校,其中以台北縣市和高雄縣市之開設比例最高。整體高中體育班學生人數共 9819 人,其中男生 6792 人,佔整體的 69.17%;女生 3027 人,佔整體的

(23)

30.83%。

(二)課程實施與規劃:

由於體育班學生兼具運動員與學生身分,校方亦應重視課程實施與規劃的安 排,而非只講究競技運動的成效。教育部(1998a)頒布「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 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中,對於體育班教學時數與教學內容已有明確規定:

1. 體育班專業課程共十五節,應包含:「體育」二節、「體育專業學科」

一節、「專項運動訓練」十二節。

2. 高中一、二年級每學期學科及上課時數:國文(4)、英文(4)、數學

(4)、基礎科學(4)、軍訓(2)、公民(1)、班會(1)、週會(1)、

團體活動(1)、美術、音樂、歷史、地理、家政工藝、電腦等(上下學 期各選 3),共二十五節(22 學分),班會、週會、團體活動不計學分。

3. 高中三年級每學期學科科目及時數:國文(4)、英文(4)、三民主義

(2)、軍訓(2)、班會(1)、週會(1)、團體活動(1),共十七節

(14 學分),其餘科目及時數由各校編排運用,加列選修科目上下學期 最少各選八節。再者,教育部(2004)在「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 事項」中指示,高中體育班之一般學科課程應包括語文、數學、自然、社 會、藝術、體育、生活等七大領域,共計48 學分,且各校應組成體育 班發展委員會,負責規劃及設計課程。

目前,根據「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學生成績考查試辦計畫(教育部,

1998b)」,高中體育班已經對「體育」、「體育專業學科」及「專項運動訓練」

有明訂的成績考查辦法。然而,教育部(2005)針對高中體育班問題評析指出,現 行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及後期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對體育班 之課程規範不夠明確,以致體育班課程安排無所適從。而職業類科學校設置體育 班,為因應學生升學需求,特將體育班課程,以普通高中課程規劃,甚至為自然組 課程,而造成課程及師資安排諸多困擾,更是學生無法勝任與適應的,可見高中

(24)

體育班的課程實施與規劃仍存有諸多爭議。

(三)升學與課業輔導:

為輔導運動成績優良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提升運動水準,教育部(1999b)

修訂「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以鼓勵學校培育優秀 運動人才,讓運動員減少升學困擾,得以專心投入運動訓練。「高級中等學校 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教育部,2004)」則明確指出:

1. 各校應建立體育班學生學科及專項術科資料檔案,作為追蹤輔導參考。

2. 各校應重視體育班學生之學習生活,必要時得提供學生住宿及給予課業 輔導。

3. 體育班學生如因傷或適應不良,學校得輔導轉至非體育班就讀或輔導轉 學。

然而,教育部(2005) 針對高中體育班問題評析表示,學生課業成績普遍 低落,課業輔導未能全面落實。高中體育班學生之課業、生活及升學輔導之相關辦 法未盡周延,而相關輔導方面問題甚多,將使體育班之特殊性面臨嚴厲的考驗(周 宏室,2006)。

至於目前高中各校辦理課業、生活及升學輔導的相關情形,根據「教育部 98 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統計指出:

1. 高中職學校體育班辦理學生課業輔導,分為以下四級:

(1)「訂有學生課業輔導辦法,並確實實施」共有55校,佔49.54%

(2)「訂有學生課業輔導辦法,仍在加強實施」共有27校,佔24.32%

(3)「未訂有學生課業輔導辦法,但有進行學業輔導」共有25校,佔22.52%

(4) 「未訂有學生學業輔導辦法,亦無實施學業輔導」共有4校,佔3.60%

2. 高中職學校體育班辦理學生生活輔導,分為以下四級:

(1)「訂有學生生活輔導辦法,並確實實施」共有82校,佔73.87%

(2)「訂有學生生活輔導辦法,仍在加強實施」共有21校,佔18.91%

(25)

(3) 「未訂有學生生活輔導辦法,但有進行生活輔導」共有6校,佔5.40%

(4) 「未訂有學生生活輔導辦法,亦無實施生活輔導」共有2校,佔1.80%

3. 高中職學校體育班辦理學生升學輔導,統計98當年度:

(1) 畢業學生就讀大學校院普通科系者,共有745人,佔33.78%

(2) 畢業學生就讀大學校院體育科系者,共有1152人,佔52.24%

(3) 畢業學生未升學者,共有308人,佔13.97%

98年度,共有111高中職校、523體育班參與統計研究。(教育部,2009)

綜合上述文獻,「體育班」依特殊教育的理念設置,旨在藉由共同訓練 與上課時間的制度,提供優秀青少年運動選手一個專長訓練與教育環境,應 採教育與訓練並重,以培養學術表現俱佳的運動員(陳翌戎,2007)。在這樣的 前提下,我們可以瞭解體育班雖是以發展體育專項成績為主要設置目的,但 它同時也屬於教育體制下的一環,尤其選手皆為學生身分,體育班的管理一 方面要能夠顧及學生的身心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兼顧到班級的定位與目標(鄭 維宜,2008)。因此,體育班設置卻有其必要性,但施行上仍有諸多問題受到 爭議,更需要相關單位與人員更積極的作為與改善,使其功能更加全面且完 整。

第三節 高中體育班相關研究

台 灣 地 區 高 中 體 育 班 的 相 關文獻,論述多是針對學校生活適應,包括課業適 應、運動訓練適應、人際關係適應相關的議題。探討分述如下:

一、學校生活適應:

「學校生活適應」是指學生為解決在學校生活中所存有之壓力,而利用各 種策略以試圖應付學校各種生活挑戰,以求得與環境取得和諧的狀態與歷程。

體育專長班學生在求學階段,面臨課業、運動成績與人際關係等多重學校生活 適應問題,若無法做好心理調適及學校沒有適時的給予輔導與照應,學生勢必

(26)

會面臨到身心俱疲的困境,不僅會造成運動潛能無法發揮而影響運動成績,甚 至影響到未來生涯發展(林杰鴻,2008)。

體育專長班學生在校生活是否適應良好,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評量內 容。張宏亮(1995)認為運動選手的學校適應包括:(1)與學校中的重要他 人,如老師、同學等之間相處的關係。(2)選手的行為和態度符合學校所認 可的價值標準。(3)學業、運動成績達到學校所期望的目標。莊翠玉(1997)

以「學業適應」、「運動訓練適應」、「學校生活適應」三個向度探討81至84 學年高級中等學校運動績優學生經現行升學輔導辦法輔導至大專院校一般科 系就讀之情況。黃楗翔(2002)增加「生涯規劃」為第四個向度探討國立台南 師範學院體育系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學校適應情形之差異。胡業成(2005)則 以性別、年級、學校類別、住校情形等變項,探討花東地區不同背景變項之運 動績優生,在學校生活困擾、適應方式及期望學校協助的差異情形。

綜合國內1995年以後的相關研究論述,體育專長班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情 形可分課業適應情形、運動訓練適應情形、人際關係三方面來說明:

(一)課業適應情形

體育專長班學生的求學背景原本就與普通班學生明顯的不同,又需花費較 長的時間與較多的體力於體育專長訓練上,且因常參加集訓、移地訓練或比賽 無法完整的參與學校所排訂的課程,在課業的學習上自然難以得到成就感而沮 喪。李慶生(1994)、林國棟(1984)、許樹淵(1979)等人的研究,證實了 學業問題是大部份體育班學生最關心也最易感到困擾的問題。學校提供「減少 課業壓力」的協助,成為大部份運動績優生的殷切期盼(莊翠玉,1997)。

但從楊明雄(1984)的研究可獲知,升學輔導後,有91.3%的學生均能繼續從 事運動訓練。學者李清楠(1984)也認為運動能讓精神和肉體兩方面得到統合,

產生極優異的能力,優秀運動員實不需為學業感到困擾。張宏亮(1995)則認 為如果採用逃避的策略或偏見的因應方式,對學業成績將造成負面的影響,如

(27)

採取正面方式迎向問題,設法增加個人資源,以合理化的因應策略面對學業問 題,則會有較好的成績。所以,讓學生勇敢面對學業問題,才是解決學生課業 學習能力低落的最佳途徑。黃保東(2004)針對高三學生的部分,建議高三體 育班專項訓練課程可做彈性之處理,另外將多出的時數增加至國文、英文及需 要補救之科目。如此,一方面能繼續接受專項訓練,爭取佳績,另一方面可針 對大學院校體育相關科系入學測驗重點採計科目(國文、英文)實施加強教學,

亦可針對其他大學院校採計科目實施補救教學。由以上學者研究之整理可以發 現,我國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學校適應情形並不理想,有許多不同學校生活的困 擾因素,在性別、年級、學校類別、住校情形、運動代表隊數、課業輔導情形 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影響下,皆有著不同的顯著差異。學業適應狀況不僅僅影 響運動訓練狀況,更與升學意願息息相關。多數學者建議應輔導學生以正面方 式迎向學業問題,不應消極為其找尋藉口逃避(訓練太累、讀書時間不夠…),

而應積極協助制定合理策略並針對重點科目進行輔導教學,使學業與訓練仍可 兼顧,甚至可相輔相成。針對體育班課程之規範與實施方面,教育部為使運動 專項才能學生獲得適性課程,在學科發展與術科成績間取得平衡發展,並使我 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法制化,提昇一般基礎學科能力與滿足競技運動資 優教育理念,乃將課程納入運動科學,並規劃專項競技運動之專業學科、專項 術科、運動訓練與比賽之統整課程,特擬定「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

並將配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自99年8月1日起由高中一年級起將逐年實 施。其修訂重點除提供高中體育班課程實施依據外,並加強體育班學生運動英 文能力、運動倫理精神與人文素養。可見有關單位已逐漸正視體育班學生的全 人教育理想,並付諸實際行動,(鄭維宜,2008)。至於修訂高中體育班課程後 的實施,相信必定能提升體育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其成效還有待進一步追蹤與 觀察。

(二)運動訓練適應情形

(28)

日常的訓練是體育選手累積實力的重要過程,透過每天不斷的練習,才能 有足夠的體力與純熟的技術來與對手抗衡。根據吳萬福(1984)對運動訓練所 下的定義:「運動訓練是利用身體對運動刺激的適應性,加強意志力的內在人 類運動的過程」。然而許多研究顯示,運動選手面對專項運動訓練時,會因為 外在人為、物質或內在心理等因素,產生適應不良或影響意願及成績的表現。

例如:蘇金德(1987)認為選手的競技能力,受生理、年齡及訓練情況等,主、

客觀因素的影響與限制,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促進潛能發揮,以最少的時間及 最佳的方法,達到最快或最大的訓練效果,是選手與教練所追求的目標。

根據上述多人的研究分析,影響體育選手訓練之因素包含學校因素、個人 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教練等,要推動其訓練工作,誠如陳龍雄(1989)

認為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其中包含督導、教練與管理三部分。其中督 導部分必須具備訓練課程的審查、目標指示、行政支援、確實做好評估等四工 作,而教練與管理部分,則具備指導、教練不斷吸取專業知識、運動員技術訓 練、課業輔導、人格塑造等工作,在如此健全的工作模式下,始能訓練出優秀 的運動員(林杰鴻,2008)。

(三)人際關係適應情形

整體而言,體育專長班學生個性比較開朗活潑,在人際關係適應上相對良 好,且於團體中能和隊友相互合作及協助,並不會因為個體的性別、年齡、加 入年數、訓練時間、最高成就之差異而有所不同(李清楠,1984;吳慧卿,2001;

吳敏華,2005;楊明雄,1984),但值得注意的是,體育專長班學生往往需花 費較多時間於訓練上,可能會相對減少與外界互動的機會。體育班學生與不同 對象的互動,所衍生而出的壓力程度也不盡相同,其中體育選手與教練、隊友 之間的人際互動當然最為密切,佔整體壓力來源的10.31﹪。若能與教練、隊 友之間的互相信任、尊重、鼓勵、友好氣氛、親切感、思想交流等建立良好的 關係,更有助於有效地完成訓練任務和提高比賽成績(吳慧卿,2001;吳敏華,

(29)

2004;馮麗花,2003),因此運動團隊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影響比賽成績的重要 因素。

二、小結

鑑於上述研究的結果,體育專長班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上,的確存在比 普通班學生更多的問題,原因應是在特質上、在實際生活情境間,體育專長 班學生角色的扮演與普通班學生原本就有明顯的不同,學校與社會,師長與 家長若忽略這些差異性,未能即時提供需求滿足的資源,或適時給予輔導與 照顧,可能導致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不良,更進而影響其未來生涯發展(林杰 鴻,2008)。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目的是敘述本研究的研究設計與實施的方法,共分為二小節加以說 明:第一節研究架構與工具,第二節研究假設與實施程序。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工具

一、研究架構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將本研究的架構表示如下:

圖 3-1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目的、研究內容

結論與建議

相關文獻探討,了解先進對體育班問題之探討

分析資料,確認體育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的差異並分析 編寫問卷及發放問卷

蒐集資料

(3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討論體育專長班學生在「人格特質」、「生活表現」、「人際關係」、「學 習領域」四方面與普通班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所要使用的方法主要為 t-檢定及變異 數分析(ANOVA)。試將本方法概述如下:

(一) t-檢定

當我們想比較兩組群組的平均數是否存在差異時,就會使用 t 檢定來進行分 析。兩組樣本的平均值之 t 檢定分析主要在比較當變異數相等時兩個母群體之間平 均數的差異,或是比較同一母群體的兩個相異樣本之間的不同。

而當資料群組數目超過 2 組時,就無法使用 t 檢定,必須使用變異數分析來檢 定其平均值的差異。

t 檢定適用於連續性資料且變項數值有無限性,即在一定的數線範圍中,具有 一定的單位,而可能存在無限數值,連續資料(等距,比率量尺的資料,如學業成績、

焦慮感、薪資…)的平均數差異檢定,需用 t 檢定。故要探討在不同背景(性別因素、

是否任教過體育班因素、是否願意任教體育班因素)的條件下,是否影響老師們對高 中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這四方面差異的看法,將利用平均數的差異檢 定—t 檢定(t-考驗)。

t 檢定的基本假設如下:

(1)常態性假設:樣本的抽樣分配需為常態化,兩個平均數的差之抽樣分配也須 符合常態分配的假設。

(2)變異數同質性假設:樣本須具有相似的離散狀況,因為如果樣本的變異數不 同質,表示除平均數差異外,另有差異來源,致使變異數不同質。變異數 是否同質,可以用 Levene’s test of homogeneity 來計算兩個樣本變異 數的比值,若達顯著水準,表變異數不同質,需用校正公式來計算 t 值,

使用 spss 兩個皆有提供。

t 檢定的類型分為 2 類:

(32)

第 1 類:單母群平均數檢定

當檢定某一個連續變項的平均數,是否與某個理論或母群平均數相符合 時,稱為單母群平均數考驗。

例如:某市立高中高二學生平均身高=171.2 公分,是否與全國高二學生平 均身高相同。

若母群標準差已知用 z 考驗,但大部分母群的標準差大多無法得知,故很 少用 z 考驗。t 考驗隨自由度改變,當 n 大於 30 時,z 分配與 t 分配十分 接近,因此在資料分析實務上,多以 t 考驗來進行單樣本的平均數考驗或 平均數差異檢定。母群標準差未知,用 t 考驗。

第 2 類:雙母群平均數檢定

在此類中因樣本之間的關係不同分為獨立與相依兩種檢定方法。兩個相依 樣本 t 檢定的使用時機與兩個獨立樣本 t 檢定的使用時機幾乎相同,都是 在比較兩個樣本的平均數,只是樣本的特性不同而已。

(1)獨立樣本 t 檢定:

所使用的樣本是獨立樣本時用獨立樣本 t 檢定。獨立樣本的基本條 件為:(a)樣本由隨機抽樣而來;(b)每個觀察值在自己組內為獨立,且 組間也必須獨立;(c)兩獨立樣本的母群體必須成常態分配;(d)兩獨立 樣本的母群體的變異數同質,例如:某兩所高中學生參加大學學測成績 的比較。

(2)相依樣本 t 檢定:

所使用的樣本是相依樣本時用相依樣本 t 檢定。例如:某高中學生 參加大學學測與大學指定考試成績的比較,或是某班級學生第一次段考 數學成績與第二次段考數學成績的比較。

而在本研究中將採用獨立樣本 t 檢定。

(二) 變異數分析(ANOVA)

(33)

在討論到影響老師們對高中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這四方面差異的看 法時,背景因素樣本可能分為三組以上,若比較三組樣本以上的差異性,即符合使 用變異數分析(ANOVA)的要求。其實使用變異數分析這個名詞似乎不太恰當,因為我 們要檢定的是母體平均數而非變異數;然而事實上變異數分析的檢定過程是根據樣 本資料的變量分析(analysis of variation)為基礎。變異數分析的目的在於檢定這 些母群體的平均數是否相同。

變異數分析 ANOVA 適用的條件是,當自變項是 nominal scale,依變項是 interval scale 時使用,但是自變項三類以上時,就不能再用 t 檢定了,必須改採 變異數分析,這是因為 t 檢定一次只能比較兩類之間的差異,當自變項有三類或三 類以上時,若用 t 檢定作兩兩比較,需比較三次甚至更多次,由於在作統計檢定時 往往會有些許的誤差,若檢定一個假設需要比較那麼多次,則誤差會增加,檢定出 來的結果較不準確,因此需改採 ANOVA。

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實施程序

一、研究假設:

針對台中市五所完全中學(新社、東山、后綜、西苑、惠文高中)老師抽樣調查。

假設:

H0:各項師長身份背景因素(性別因素,年齡因素,年資因素,職務因素,任教 科目因素,血型因素,家庭因素…)與認知體育專長班與普通班學生差異之 間有顯著不同

H1:各項師長身份背景因素(性別因素,年齡因素,年資因素,職務因素,任教 科目因素,血型因素,家庭因素…)與認知體育專長班與普通班學生差異 之間沒有顯著不同

二、實施程序

(34)

步驟一: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 步驟二:相關文獻蒐集探討

步驟三:蒐集資料與整理 步驟四:進行統計分析 步驟五:闡述分析結果 步驟六:提出結論與建議

(35)

第四章 資料分析

依據所回收的有效問卷,將資料輸入電腦並配合Excel及SPSS統計應用軟體程 式,進行資料統計圖表分析。將結果分為以下五節討論:

第一節為受訪老師基本資料統計分析,第二節為資料初步統計分析:依據問卷 中師長對體育專長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四個面向:(一) 人格特質、(二) 生活表現、

(三)人際關係、(四)學習領域的差異統計及分析,第三節為師長的背景與認知體育班 學生差異之看法分析,第四節為師長是否願意任教體育班的意願調查與交叉分析,第 五節為師長是否願意任教體育班的原因調查。

第一節 受訪老師基本資料統計分析

本研究以台中市五所完全中學(新社、東山、后綜、西苑、惠文高中)老師為研 究對象,五者皆為台中市市立高中,成立體育班的背景與經營也大致相同。在剔除無 效問卷之後,問卷調查所得有效問卷共計131份 (含新社37份、東山20份、后綜28份

、西苑25份、惠文21份)。以下為問卷中所統計出來師長的基本資料。

(36)

一、受訪者性別

受訪老師性別男生計47名,女生計84名。男性受訪者佔35.9%,女性受訪者佔 64.1%。

表4-1.1 受訪者性別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男 47 35.9 35.9 女 84 64.1 64.1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4-1.1 受訪者性別次數分配長條圖

(37)

二、受訪者年齡

受訪老師年齡21~30歲計13名,佔9.9%,31~40歲計73名,佔55.7%,41~50歲計 41名,佔31.3%,51歲以上計4名,佔3.1%。

表4-1.2 受訪者年齡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21~30歲 13 9.9 9.9 31~40歲 73 55.7 55.7 41~50歲 41 31.3 31.3 51歲以上 4 3.1 3.1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4-1.2 受訪者年齡次數分配長條圖

(38)

三、受訪者現任職務

受訪者現任職務區分為教師兼導師,教師兼行政,專任教師。調查結果以教師兼 導師,佔48.1%與專任教師,佔48.1%為主。

表 4-1.3 受訪者現任職務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教師兼導師 63 48.1 48.1 教師兼行政 5 3.8 3.8 專任教師 63 48.1 48.1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4-1.3受訪者現任職務次數分配長條圖

(39)

四、受訪者教育程度

受訪者教育程度區分為師範大學,一般大學,碩士以上,其他。調查結果以師範 大學佔 17.6%,一般大學佔 17.6%,碩士以上佔 64.1%為絕大多數。

表 4-1.4 受訪者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師範大學 23 17.6 17.6 一般大學 23 17.6 17.6 碩士以上 84 64.1 64.1

其他 1 .8 .8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4-1.4 受訪者教育程度次數分配長條圖

(40)

五、受訪者服務年資

受訪者服務年資,5年以下計11名,佔8.4%,6~10年計42名,佔32.1%,11~15 年計39名,佔29.8%,16~20年計27名,佔20.6%,21~25年計9名,佔6.9%,26年以 上計3名,佔2.3%。

表 4-1.5 受訪者服務年資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5年以下 11 8.4 8.4

6~10年 42 32.1 32.1

11~15年 39 29.8 29.8

16~20年 27 20.6 20.6

21~25年 9 6.9 6.9

26年以上 3 2.3 2.3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4-1.5 受訪者服務年資次數分配長條圖

(41)

六、受訪者主要任教領域

受訪者主要任教領域,本國語文計26名,佔19.8%,外國語文計26名,佔19.8%,

數學領域計21名,佔16%,社會領域計19名,佔14.5%,健康與體育計4名,佔3.1%,

藝術與人文計3名,佔2.3%,自然與生活科技計28名,佔21.4%,其他計4名,佔 3.1%。

表 4-1.6 受訪者主要任教領域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本國語文 26 19.8 19.8

外國語文 26 19.8 19.8

數學領域 21 16.0 16.0

社會領域 19 14.5 14.5

健康與體育 4 3.1 3.1

藝術與人文 3 2.3 2.3

自然與生活科技 28 21.4 21.4

其他 4 3.1 3.1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 4-1.6 受訪者主要任教領域次數分配長條圖

(42)

七、受訪者是否曾任教體育班

受訪者曾任教體育班,計109名,佔83.2%,受訪者不曾任教體育班計22名,佔 16.8%。

表 4-1.7 受訪者是否曾任教體育班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是 109 83.2 83.2 否 22 16.8 16.8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 4-1.7 受訪者是否曾任教體育班次數分配長條圖

(43)

八、受訪者任教體育班年資

受訪者曾任教體育班年資,1年以下計17名,佔13%,1~2年計43名,佔32.8%,

3~ 4年計29名,佔22.1%,5~6年計15名,佔11.5%,7年以上計5名,佔3.8%,受訪者 不曾任教體育班計22名,佔16.8%。

表 4-1.8 受訪者任教體育班年資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未滿1年 17 13.0 13.0

1~2年 43 32.8 32.8

3~4年 29 22.1 22.1

5~6年 15 11.5 11.5

7年以上 5 3.8 3.8

0年(未教過) 22 16.8 16.8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 4-1.8 受訪者任教體育班年資次數分配長條圖

(44)

九、受訪者血型

受訪者血型A型計39名,佔29.8%,B型計33名,佔25.2%,AB型計7名,佔 5.3%,O型計52名,佔39.7%。

表 4-1.9 受訪者血型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A型 39 29.8 29.8 B型 33 25.2 25.2 AB型 7 5.3 5.3 O型 52 39.7 39.7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 4-1.9 受訪者血型次數分配長條圖

(45)

十、受訪者婚姻狀況

受訪者已婚計98名,佔74.8%,單身且獨居計7名,佔5.3%,單身但與家人同住 計26名,佔19.8%。

表 4-1.10 受訪者婚姻狀況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已婚 98 74.8 74.8 單身且獨居 7 5.3 5.3 單身但與家人同住 26 19.8 19.8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圖 4-1.10 受訪者婚姻狀況次數分配長條

(46)

第二節 資料初步統計分析

本節是針對師長們對體育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的差異感受之調查統計,共有四個 面向:(一) 人格特質、(二) 生活表現、(三)人際關係、(四)學習領域,各有 10 個題 目並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評量計分,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意見」、

「同意」、「非常同意」,分別給予 1、2、3、4、5 分的得分方式。該題得分愈高者,

表示師長們認為體育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的差異愈大。其調查統計如下表:

(一)人格特質

表 4-2.1 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人格特質差異看法次數分配表 QA1.1 體育班學生較為獨立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3 2.3 2.3 2.3 不同意 29 22.1 22.1 24.4 無意見 25 19.1 19.1 43.5 同意 68 51.9 51.9 95.4 非常同意 6 4.6 4.6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1.2 體育班學生自主性較強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3 2.3 2.3 2.3 不同意 29 22.1 22.1 24.4 無意見 28 21.4 21.4 45.8 同意 66 50.4 50.4 96.2 非常同意 5 3.8 3.8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47)

QA1.3 體育班學生較有恆心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7 13.0 13.0 13.0 不同意 65 49.6 49.6 62.6 無意見 41 31.3 31.3 93.9 同意 8 6.1 6.1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1.4 體育班學生較為開朗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2 1.5 1.5 1.5 不同意 5 3.8 3.8 5.3 無意見 17 13.0 13.0 18.3 同意 81 61.8 61.8 80.2 非常同意 26 19.8 19.8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1.5 體育班學生創造力較強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9 6.9 6.9 6.9 不同意 47 35.9 35.9 42.7 無意見 48 36.6 36.6 79.4 同意 24 18.3 18.3 97.7 非常同意 3 2.3 2.3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1.6 體育班學生情緒管理(EQ)較佳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23 17.6 17.6 17.6 不同意 54 41.2 41.2 58.8 無意見 37 28.2 28.2 87.0 同意 17 13.0 13.0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48)

QA1.7 體育班學生自尊心較強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2 1.5 1.5 1.5 不同意 33 25.2 25.2 26.7 無意見 47 35.9 35.9 62.6 同意 42 32.1 32.1 94.7 非常同意 7 5.3 5.3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1.8 體育班學生比較自我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3 2.3 2.3 2.3 不同意 29 22.1 22.1 24.4 無意見 33 25.2 25.2 49.6 同意 54 41.2 41.2 90.8 非常同意 12 9.2 9.2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1.9 體育班學生挫折耐受度較高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4 3.1 3.1 3.1 不同意 32 24.4 24.4 27.5 無意見 32 24.4 24.4 51.9 同意 58 44.3 44.3 96.2 非常同意 5 3.8 3.8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1.10 體育班學生比較容易壓抑情緒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20 15.3 15.3 15.3 不同意 68 51.9 51.9 67.2 無意見 28 21.4 21.4 88.5 同意 15 11.5 11.5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49)

(二)生活表現

表 4-2.2 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生活表現差異看法次數分配表 QA2.1 體育班學生較不重視衛生習慣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 .8 .8 .8

不同意 18 13.7 13.7 14.5 無意見 18 13.7 13.7 28.2 同意 70 53.4 53.4 81.7 非常同意 24 18.3 18.3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2.2 體育班學生公德心較差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 .8 .8 .8

不同意 26 19.8 19.8 20.6 無意見 32 24.4 24.4 45.0 同意 58 44.3 44.3 89.3 非常同意 14 10.7 10.7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2.3 體育班學生比較會亂花錢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3 2.3 2.3 2.3 不同意 29 22.1 22.1 24.4 無意見 69 52.7 52.7 77.1 同意 25 19.1 19.1 96.2 非常同意 5 3.8 3.8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50)

QA2.4 體育班學生比較不遵守規範(班規、校規...)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2 1.5 1.5 1.5 不同意 26 19.8 19.8 21.4 無意見 35 26.7 26.7 48.1 同意 54 41.2 41.2 89.3 非常同意 14 10.7 10.7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2.5 體育班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差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不同意 22 16.8 16.8 16.8 無意見 31 23.7 23.7 40.5 同意 62 47.3 47.3 87.8 非常同意 16 12.2 12.2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2.6 體育班學生比較重視休閒活動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 .8 .8 .8

不同意 8 6.1 6.1 6.9

無意見 34 26.0 26.0 32.8 同意 71 54.2 54.2 87.0 非常同意 17 13.0 13.0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2.7 體育班學生比較熱心服務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 .8 .8 .8

不同意 13 9.9 9.9 10.7 無意見 33 25.2 25.2 35.9 同意 62 47.3 47.3 83.2 非常同意 22 16.8 16.8 100.0 有效的

總和 100.0 100.0

(51)

QA2.8 體育班學生比較缺乏自信心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3 2. 3 2.3 2.3 不同意 38 29.0 29.0 31.3 無意見 38 29.0 29.0 60.3 同意 41 31.3 31.3 91.6 非常同意 11 8.4 8.4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2.9 體育班學生對未來比較樂觀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2 1.5 1.5 1.5 不同意 24 18.3 18.3 19.8 無意見 37 28.2 28.2 48.1 同意 56 42.7 42.7 90.8 非常同意 12 9.2 9.2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2.10 體育班學生比較不好管教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2 1.5 1.5 1.5 不同意 28 21.4 21.4 22.9 無意見 31 23.7 23.7 46.6 同意 53 40.5 40.5 87.0 非常同意 17 13.0 13.0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52)

(三)人際關係

表 4-2.3 受訪者對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人際關係差異看法次數分配表 QA3.1體育班學生與同儕互動較好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 .8 .8 .8

不同意 18 13.7 13.7 14.5 無意見 39 29.8 29.8 44.3 同意 66 50.4 50.4 94.7 非常同意 7 5.3 5.3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3.2體育班學生更重視團隊合作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 .8 .8 .8

不同意 13 9.9 9.9 10.7 無意見 24 18.3 18.3 29.0 同意 77 58.8 58.8 87.8 非常同意 16 12.2 12.2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3.3體育班學生更重視學長(姐)、學弟(妹)關係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 .8 .8 .8

不同意 3 2.3 2.3 3.1

無意見 11 8.4 8.4 11.5 同意 81 61.8 61.8 73.3 非常同意 35 26.7 26.7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53)

QA3.4體育班學生溝通技巧比較好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0 7.6 7.6 7.6 不同意 53 40.5 40.5 48.1 無意見 51 38.9 38.9 87.0 同意 16 12.2 12.2 99.2 非常同意 1 .8 .8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QA3.5體育班學生比較有異性緣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2 1.5 1.5 1.5 不同意 11 8.4 8.4 9.9 無意見 52 39.7 39.7 49.6 同意 54 41.2 41.2 90.8 非常同意 12 9.2 9.2 100.0 有效的

總和

QA3.6體育班學生比較無法掌握性別分際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不同意 17 13.0 13.0 13.0 無意見 41 31.3 31.3 44.3 同意 62 47.3 47.3 91.6 非常同意 11 8.4 8.4 100.0 有效的

總和 131 100.0 10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Field research, SWOT analysis and benchmarking were used to know Ma-Sing’s school vacant spaces strategies and its plan of school vacant spaces was thus promoted.. The stud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