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透過受訪教師實際教學經驗,就科學語言遊戲教學設計及實施上提供建議,作 為日後精進教學設計,以及其他教師實施之參考。另外,亦提出延伸本研究之建議,供 未來研究進行參酌。

一、教學設計建議

(一)增加實驗輔助

本研究中,第二次教學的林老師自行於教學中加入簡單實驗的輔助,如蠟燭 燃燒、金屬燃燒、悶熄蠟燭等。檢視與進行實驗相關的概念,其後測的帄均答對 率提昇情形,多較第一次教學為佳。可能代表藉由實驗可更加深學生對於概念之 印象,也輔助原本語言遊戲著重文字敘述的不足。

(二)衡量學生語文程度

受訪教師在訪談中提及部分語文遊戲需選擇連接詞以組合句子,對學生形成 困難。建議先衡量學生語文程度,適度改變語言遊戲題型,如固定連接詞、將字 卡分組選擇等方式,使學生避免因語文程度不足,而造成科學概念學習之阻礙。

同時也建議教師在進行科學領域教學時,也能更著重學生科學語言之學習,提昇 語文程度,達到本研究中科學概念與科學語言同步學習的效果。

(三)精緻活動單與教具

本研究第一次教學時,學生在學習單的撰寫上花費許多時間,教師建議可將

各字卡標上編號,方便學生快速記錄答案,此部份已於本研究第二次教學時修 正。另外在教具部分,進行語言遊戲時,教師對於題目的板書,以及學生對於眾 多字卡的選擇浪費過多時間,受訪教師建議將題目敘述也做成字卡教具,並用不 同顏色的字卡將答案分組,方便教師操作與學生選擇。

二、教學實施建議

(一)預想教學流程,彈性掌握狀況

由測驗結果及教師訪談內容可知,教師若能根據學生討論及回答情形,隨時 進行概念解說與澄清,對於學生澄清迷思概念幫助很大。因此教師應事先利用教 學設計預想學生可能的反應與回答,並需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與回答,彈性 調整教學內容、進度及討論方式。

(二)妥善規劃分組,安排領導學生

從科學語言遊戲的教學設計及教師訪談內容中,可知教學時相當仰賴學生間 的討論與合作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妥善安排分組規劃。而本研究教學者於訪談中 建議可採 S 型分組方式,使每一組別產生領導者,能夠帶領遊戲討論與發表,避 免有部分學生喪失參與感。

(三)擷取教學設計,融入現有課程

本研究結論指出,科學語言遊戲教學因所需的教學時間較長,以現行課程而 言,不適合進行完整單元的教學。建議教師可擷取部分科學語言遊戲,融入現有 課程,作為課後評量或課前概念評估之用。

三、未來相關研究建議

(一)探討學生學習情形

本研究僅以整體性的測驗結果及教師觀點,分析學生的迷思概念改變情形與

學習狀況。未來研究可以藉由改變測驗題型、進行學生訪談等方式,深入了解學 生學習情形,以進一步探究科學語言遊戲教學的影響方式,及學生學習、接受度 情形。

(二)進行不同教學法比較

本研究旨在檢視科學語言遊戲教學設計的成效,及現職教師的實施狀況,因 此僅採單組準實驗設計,未加入其他教學法的比較。未來研究可以增加採用不同 教學法的實驗對象,或設立對照組,進行不同教學法的比較研究,以針對概念改 變創造更佳的教學方式。

(三)延伸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題僅以燃燒概念為例,未來研究可以選取不同的概念,或其他科學 領域,延伸研究範圍,以探討語言遊戲在各領域中的教學成效與實施狀況。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彥(2005)。科學語言能力的培養。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5(3),111-112。

王春源(1991)。物質變化相關概念診斷測驗工具之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美芬、熊召弟(2001)。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瓏真(2003)。中小學生對於燃燒之迷思概念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 學院,臺中市。

全中帄(2004)。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有關詮釋傳達能力指標的傳達方式探 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5),3-6。

李暉(2000)。科學化與與科學概念的學習:以國中生理化課學習為例。未出版博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文杰(2006)。科學語言遊戲融入教學對物理文本語意理解與語法應用之探討。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生傳(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屏東縣。

林堂麗(2003)。科學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洪瑞英(1998)。高中生的「化學帄衡」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高雄市。

紀宗秀(2004)。從直觀法則分析學童的迷思概念及概念改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耿筱曾(1999)。從建構主義的觀點談診斷性評量的意義。國民教育,39(4),23-25。

耿筱曾(2000)。國小學童概念學習之研究。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科技課 程發展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 63-67)。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修訂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容君、周進洋(2001)。發展二段式紙筆測驗探討國中學生「燃燒」概念。中華民國 第十六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張容君、張惠博(2007)。國中學生「燃燒」概念診斷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6),

671-701。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屏師科學教育,16,49-56。

粘福揚(2009)。語言遊戲對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以燃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莊耀郎(2001)。語言類型與思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4),72-81。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第 15 版)。臺北縣:精華書局。

郭惠芳(2003)。國小四年級學童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概念改變情形之個案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郭國成(2002)。國小學童「燃燒」概念另有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世文、楊文金(2006)。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師 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1(1,2),107-124。

陳世文、楊文金(2008)。學生對科學教科書詞彙關係理解之分析。教科書研究,1:2,

101-127。

陳忠照(2003)。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致盛鮮師 vs.至聖先師。台北市:心理。

陳烜之(2007)。認知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啟明(199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的迷思概念。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淑敏(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20-141。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陳淮璋、黃萬居、賴文榮(2002)。國小學童對水溶液概念的認知與迷思概念之初探。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9,1-16。

陳惠如(2008)。低識讀能力學生對科學文本「血糖的恆定」之閱讀困難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雅惠(2007)。國小學童對科學術語之理解與應用-以「溶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瓊森(1998)。從建構主義觀點談概念形成及概念轉變。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頁 39-50)。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教務處教育學程中心。

曾燕玲(2005)5E 學習環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燃燒概念改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德祥、謝龍卿(2005)。維果斯基社會認知論與英語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38,95-102 。 楊文金(2006)。「雙重科學學習」之統整科學課程發展與實踐研究—以「自然界中的作

用」為例。國科會 95 年度「科學學習與教學領域區塊研究」計劃書,臺北市。

廖哲政(2009)。科學語言遊戲對概念改變之研究:以溶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 社。(Glynn, S. M., Yeany, R. H., & Britton, B. K., 1991)

劉宏文(2001)。從中文教科書的書寫特質探討科學語言與科學學習之間的關係。中華 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 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新、林如愔、李秀玉、楊雯仙、張永達(2006)。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與實務。

科學教育學刊,294,34-46。

蔡佩君(2007)。學童在科學概念上所使用之學生慣用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 大學,臺南市。

蔡明儒(2004)。國小學童光學概念改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 義市。

鄭昭明(1997)。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

鄭豐順(1997)。國中學生燃燒概念之診斷與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鄭麗玉(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28-36。

蕭月穗(2005)。自然科教師在成長團體中建構主義教學知識的建構。中等教育,56(4), 46-64。

謝志仁(1993)。國中學生化學變化相關概念另有架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秀月(1995)。師院非數理系學生熱與溫度概念架構之探討。臺南師範學院學報,28,

謝秀月(1995)。師院非數理系學生熱與溫度概念架構之探討。臺南師範學院學報,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