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結論及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與省思,針對高中工程設 計取向 STEM 課程之設計與教學、及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謹供生活 科技教師及相關研究學者參考。

EnSTEM 課程設計與教學建議

如何依據學生專題需求聚焦核心之 STEM 知識,為影響工程設 計取向 STEM 課程教學成效之關鍵。

在高中有限的課程時間內,如何聚焦核心之 STEM 知識,並據此規 劃最有幫助之課程單元與教學時間分配,實為發展 STEM 課程最為困難 的關鍵。本研究認為在聚焦 STEM 知識範疇時,應可依循以下四個步驟 進行:(1)依據課程主題,參照相關能力指標,界定學生可理解之 STEM 知識範疇;(2)依據專題主題,聚焦相關的 STEM 知識內容;(3)模擬學生 專題之工程設計歷程,找出可能遭遇之困難與關鍵的工程設計步驟;(4) 聚焦關鍵工程設計步驟所蘊含之科學概念、數學分析、科技應用或實作 技能,形成核心的 STEM 知識內容。

「探究實驗」及「設計製作」取向之 STEM 實作單元是幫助學 生整合 STEM 知識,並發展工程設計核心能力之重要媒介。

「探究實驗」及「設計製作」取向之 STEM 實作單元是幫助學生整 合 STEM 知識,並發展工程設計核心能力之重要媒介。EnSTEM 實作單 元之規劃,應注意以下三項要點:(1)應涵蓋學生專題常用之 STEM 知識;

(2)應展現 STEM 知識與發展方案、預測分析、建模/執行方案、測試修正

等工程設計核心能力的連結與應用;(3)應聚焦於學生設計與製作過程中 可能遭遇的問題。具體而言,EnSTEM 課程設計之關鍵思維,在於提供 學生直觀且具體的探究實驗、實做技能練習、與工程設計思考經驗,藉 以強化學生之學習信心及對於關鍵 STEM 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連結 STEM 概念知識與專題製作歷程可能遭遇的問題,進而形成其工程設計 核心能力。

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可依循此 En-STEM 設計模式,針對 12 年國 教高中生活科技課程綱要,發展工程設計取向之專題課程。

此 En-STEM 設計模式,乃是參考國外 STEM 課程設計與相關研究,

並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發展而成。應可適用於臺灣高中生活科技教學現場。

教師可依循 12 年國教高中課程綱要,於現有之生活科技教學活動中找 尋適切之課程主題並加以改良,將其發展為具備 STEM 精神之工程設計 取向課程。

未來研究建議

學生於專題製作過程中,後設認知與 STEM 態度對工程設計表 現的影響,仍待持續深入的探究與實驗。

由本次研究結果可發現,學生之後設認知應是影響其工程設計歷程 之重要因素,然而其預測分析及權衡等工程設計核心能力亦是影響其設 計構思的關鍵。兩者之間是否具有關連性?而在 STEM 課程中,如何針 對學生之後設認知能力實施有效的教學,是後續研究可深入探討的議題。

如何發展可更具體量測學生 STEM 知識應用與工程設計核心能 力之評量工具,是值得持續探究的議題。

應用 STEM 知識於工程設計歷程的能力,是整合 STEM 知識與解決 工程問題的關鍵環節。然而,如何透過更有效的評量工具或途徑,具體 量測學生在發展方案、預測分析、建模/執行方案、測試修正等工程設計 核心能力的表現,及其 STEM 知識的整合與應用,仍是值得持續探討的 議題。

教師應用 En-STEM 設計模式,進行工程設計取向課程設計與教 學之專業發展歷程,亦是值得持續探究的議題。

如同國內外相關研究所指出,推動工程設計導向課程與 STEM 整合 式教學最大的困境,仍在於教師之專業能力發展不足。因此,本研究雖 以提出一套可供參考之課程設計模式,然而其他相關之教學專業知能的 提升,仍有待後續研究的發展及探討。此外,現職教師如何由傳統科技 教育,轉型為工程設計取向教學之專業發展歷程,亦是值得後續研究持 續探討的議題。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尤華陽(2013)。應用於節能型太陽能教具開發與建立 STEM 教育學程 最佳化規劃與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機 械與自動化工程研究所,高雄市。

吳盈潔(2013)。高職餐飲科 C-STEM 烘焙創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 刊,55(4),97-130。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懿芳、郭金國、李隆盛(2012)。技術校院 STEM 領域學生學習技能 與支持系統之需求評估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 報告(NSC101-2511-S003-041-MY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所)。

周雍傑(2014)。STEM 專案式學習之創造力研究-以電土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坤誼(2001)。高中開設準工程取向科技教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坤誼(2012)。STEM 實作活動對 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 統整之影響: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職前教師為例。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102-2628-S003-001)。臺北 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林怡廷(2015)。探討 STEM 課程以科學探究教學法在課外社團實施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臺北 市。

侯世光(2006)。高中準工程課程發展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5-2511-S003-030)。臺北市: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范斯淳、楊錦心(2012)。美日科技教育課程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

55,71-102。

孫志強(2015)。STEM 課程元素融入阿美族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大學科學教育碩士,臺北市。

張玉山、楊雅茹(2014)。STEM 教學設計之探討:以液壓手臂單元為例。

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1),2-17。

莊舜元(2010)。專案式 STEM 學習活動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郭家良(2014)。STEM 課程統整模式運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對學生 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臺北市。

郭家銘(2005)。國中工程設計取向科技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臺北市。

陳春后(2015)。自我效能與 STEM 樂高機器人課程對國民小學六年級 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 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市。

陳柏豪(2008)。STEM 整合式教學法在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物理教 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 所,屏東縣。

陳重宇(2011)。太陽能產業實體教具開發與 STEM 工業教育之最佳化 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 程研究所,高雄市。

曾國鴻(2006)。學生以知識管理實踐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學習之中美跨國研究: 總計劃。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6-2516-S276-001-MY3)。屏東縣:美和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

游光昭、范斯淳、汪殿杰(2012)。玩具機構模組的開發:CAD 的運用 與 STEM 知識的分析。論文發表於 Conference on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2012,杭州,中國。

黃子榕(2014)。職前教師於 STEM 實作課程的知識整合行為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 系,臺北市。

黃子榕、林坤誼(2014)。職前教師於 STEM 實作課程的知識整合行為 研究。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1),18-39。

黃進和(2006)。準工程學習對綜合高中學生工程與科技學程選擇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臺北市。

劉一慧(2012)。STEM 專案學習對自我效能與工程專業承諾之影響(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蔡依帆、吳心昀(2014)。STEM 整合教學活動─空投救援物資。科技與 人力教育季刊,1(1),40-54。

蔡蕙文(2008)。STEM 教學模式應用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屏東縣。

羅希哲(2009)。學生以知識管理實踐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ematics)學習之中美跨國研究-高職學生以知

識 管 理 實 踐 STEM (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ematics)問題導向學習之中美跨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6-2516-S020-001-MY3)。屏東縣: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羅希哲、蔡慧音、曾國鴻(2011)。高中女生 STEM 網路專題式合作學 習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0,41-61。

外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93).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sunda, P. A. (2012). 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 and STEM education delivery through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23(2), 44-60.

Asunda, P. A., & Hill, R. B. (2007). Critical features of engineering design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44(1), 25-48.

Barry, N. B. (2014). The ITEEA 6E Learning by DeSIGNTM Mode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Teacher, March, 14-19.

Bayer Corporation (2010). Planting the seeds for a diverse U.S. STEM pipeline: A compendium of best practice K-12 STEM education programs. Pittsburgh, PA: Author.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ennett, J., Braund, M., & Sharpe, R. M. (2014). Student attitudes,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STEM subjects. London: The Royal Society/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York.

Berry III, R. Q., Reed, P. A., Ritz, J. M., Lin, C. Y., Hsiung, S., & Frazier, W. (2004). Stem initiatives: Stimulating student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he Technology Teacher, 64(4), 23-30.

Burghardt, M. D. & Hacker, M. (2004). Informed design: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design pedagogy as the core process in technology. The Technology Teacher, 64(1), 6-8.

Bybee, R. W. (2013). The case for STEM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rlington, VA: NSTA Press.

Cantrell, P., Pekcan, G., Itani, A., & Velasquez‐Bryant, N. (2006). The effects of engineering modules on student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95(4), 301-309.

Carr, R. L., & Strobel, J. (2012, October). Work in progress: Development of a metacognition scaffold in STEM/P-6 engineering context: MCinED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FIE), OK.

Carr, R. L., Bennett, L. D., & Strobel, J. (2012). Engineering in the K-12 STEM standards of the 50 U.S. states: An analysis of presence and extent.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101(3), 539-564.

Clark, A. C., & Ernst, J. V. (2008). STEM-base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4(1), 20-27.

Creswell, J. W., & Plano Clark, V. (200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Crismond, D. P., & Adams, R. S. (2012). The informed desig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rix.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101(4), 738-797.

Custer, R. L., & Daugherty, J. (2009).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related activities. The Bridge, 39(3), 18-24.

Daugherty, M. K. (2009). The “T” and “E” in STEM. In ITEEA (Ed.), The overlooked STEM imperative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pp. 18-25). Reston, VA: ITE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