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對個人的建議

從研究調查中發現有接近 5 成的研究對象睡眠品質是不佳的,而網 路成癮與睡眠品質有顯著的相關性,同時網路成癮也是睡眠品質良好的 預測變項,因此改善個人的網路使用習慣是相當重要的。而使用網路連 線遊戲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而增加網路成癮的機會,另外使用 BBS 也容易 沉迷於其中使的睡眠品質受到影響,因此建議學生能夠了解睡眠對健康 的重要性,以即過度使用網路所造成的影響,進而屏除影響兩者的不良 習慣,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

二、 對家庭的建議

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結果顯示,在家中上網者 較在外上網者較不容易會有網路成癮的問題產生,建議家長要管束自己 孩子的上網時間,並注意子女的睡眠狀況,若有不良狀態產生,以及早 矯正、就醫、以避免較差的睡眠品質影響其正常的學生生活。

三、 對學校方面的建議

現今網路使用越來越便利,網路對現今的學生族群影響更是大,因 此相關的教育也必須要注意到高科技對青年學子的影響。因此建議學校 可以針對網路成癮程度較高的學生進行相關的輔導,可以建立相關的介 入課程,以協助學生遠離網路成癮的困擾,進而協助改善其睡眠品質,

102

以改善其生活。

四、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在研究對象上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某所私立高級職業學校為研究對象,所以結論無 法推論到全台灣的所有高職學生,故類推的應用性不足,若想要建立高 外在效度研究結論,建議後續的研究者能以全國的高職生為對象來進行 抽樣研究。

(二) 在研究工具上

本研究主要是以問卷的方式來收集量化的資料,未來希望研究工具 不但有問卷的測量,並可以加入質性訪談,量性與質性之研究工具兩者 並用,則可以更加的了解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的程度以及其原因,進而了 解其改善的方式。

(三) 研究內容上

本研究的模式中相關因素之變項解釋力僅達 26.30%,其結果顯示出 還有其他許多的因素會影響到睡眠品質,建議後續的研究可以加入其他 的變項或者理論,以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及探討高職生睡眠品質的影響因 素。

10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紫薇(2002)。網路沈迷高危險群長期心理轉變歷程之研究(Ⅰ) 。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王大進 (2007)。探討影響學生課業壓力之背景因素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白育甄(2003)。網路成癮經驗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及心理社會發展影響

-網路遊戲癮個案之分析-。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台北市。

交通部統計處(2007)。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上網日期:

2007 年 6 月 29 號。取自

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lp?ctNode=542&xq_xCat=12

&pagesize=100。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彰化縣。

行政院主計處(2005)。社會發展趨勢調查。2011年12月24日,取自 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time-93/02_lib_0 1.htm。

李宇宙(2000)。睡眠醫學。台北:健康文化。

104

李宇宙(2006)。好眠自助寶典。天下雜誌。

李坤崇(1987)。我國大學生心理需求之調查研究。臺南師專學報,20,

255~291。

何振珮(2007)。花蓮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 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花蓮縣。

吳雅玲(2003) 。高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現況調查。諮商與輔 導,215,50-52。

宋維村、高淑芬(2000)。兒童及青少年之睡眠障礙症。臺灣醫學,4(6),

681-686。

呂謂正(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與青少年憂鬱症之相關研究 -以新竹縣 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園縣。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 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刊,2-12。

卓美玲(2001)。中小學生網路學習之使用滿足。國立清華大學2001網路 與社會研討會。

林旻沛(2003)。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台南市。

武文月(2004)。影響某大學學生睡眠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105

施香如(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沉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上網日期:2010 年 12 月 20 日。取自 http://report.ice.ntnu.edu.tw/nscreport/872511009015N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上網 日期:2010 年 12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 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第六期,93-117。

莊靜如(2001)。別拿睡眠開玩笑。健康世界,12。

陳秀貞(2007)。影響大學生睡眠品質相干因素之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為 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班,台北市。

陳美妃、王秀紅(1995)。老年婦女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護理研究,

3(4),323-333。

陳國文(2006)。高中學生族群網路使用行為、成癮及戒減自我效能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花蓮縣。

陳淑惠(2001)。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三 (2/2):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網路成癮、壓力、

與心理症狀之關連性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106

陳淑惠、翁麗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敬中(2008)。台灣地區18歲以上成人自評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 探討。未出版碩士,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台中縣。

黄有慶、吳侖瑾、陳青浩、隋安莉(2009)。南部大專生的睡眠習惯與睡 眠品質。嘉南學報(人文類),35,572 -581。

黃一玲(2002)。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

私立長庚大學護理研究所。

黃鈺理(2008)。高職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國立陽 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台北市。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楊建銘 ( 2000 )。失眠的行為及心理治療。臺灣醫學,4(6),694-703。

楊期泰(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需求滿足與疏離感之相關研 究─以台中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

台中縣。

溫雅馨(2005)。宜蘭地區中等學校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與其偏差行為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

廖士程、李明濱、李宇宙(2000)。睡眠的生物學基礎及臨床意義。台灣 醫學,4(6),652-664。

107

廖全涼(2008)。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 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鄭淳憶、沈怡慧(2006)。從網路成癮症談青少年網路人際關係。網路社 會學通訊期刊,53。上網日期2011/12/29。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06.htm

賴立傑(2009)。嘉義地區高職生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相關研究。未出 版碩士(Master),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台北市。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 成癮現象之初探。未出版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

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 討。未出版碩士,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 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雜誌,6:241-248。

韓佩凌(1999)。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 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 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魏希聖、李致中、王宛雯(2006)。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危險因子與偏

108

差行為研究:以台中縣霧峰大里地區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20(1),89 -105。

英文部分

Anderson, K. J. (2001).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50(1), 21.

Brenneer, v.(1966). An initial report on the online assess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 first 3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 70, 179-210.

Buysse,C.J., ReynoldsⅢ,C.F.,Monk, T.H., Hoch,C.C.,Yeager, A.L.,& Kupfer, D.J(1991).Quantificationof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in healthy elderly me n and women using the Pittsburgh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Sleep,14(1),331-338

Brody, M. (2006). Understanding teens in this age of digital technology. Brown University Child & Adolescent Behavior Letter, 22(12), 8.

Cheung, L. M., & Wong, W. S. (2011). The effects of insomnia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n depression in Hong K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n

exploratory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2), 311-317. doi:10.1111/j.1365-2869.2010.00883.x

Griffiths, M.(1988). Internet addi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NY: Academic Press.

Goldberg, I.(1996). 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Available at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tion_criteria.html.

109

Johns, M. W.(1991) 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daytime sleepiness:

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Sleep, 14(6), 540-545.

Jenaro, C., Flores, N., Gómez-Vela, M., González-Gil, F., & Caballo, C.

(2007). 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

Psychological,behavioral, and health correlates. 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15(3), 309-320. doi:10.1080/16066350701350247

Jang, Keum Seong, Hwang, Seon Young, & Choi, Ja Yun. (2008). Internet Addiction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8(3), 165-171. doi:

10.1111/j.1746-1561.2007.00279.x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et al. (1998).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1017-1031.

Kwisook, C., Hyunsook, S., Myunghee, P., Jinkyu, H., Kitai, K., Byungkoo, L., & Hyesun, G. (2009). Internet overuse and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adolescents. Psychiatry &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3(4), 455-462. doi:10.1111/j.1440-1819.2009.01925.x

Lin, S. S. J., & Tsai, C. C. (2002).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 411-426.

110

Lam, L. T., Zi-wen, P., Jin-cheng, M., & Jin, J. (2009).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5), 551-555. doi:10.1089/cpb.2009.0036

Sutton, D.A., Moldofsky, H., & Badley, E.M. (2001). Insomnia and health problems in Canadians. Sleep, 24, 665-670.

Shigekazu,H., Yutaka,M.Liu, Y., & Akira, M.(2005) Effects of playing a computer game using a bright display on presleep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sleep latency, slow wave sleep and REM sleep.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14(3),267-273.

Suen, Lorna Ellis Hon, K.L.; Tam, Wilson(2008).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Behavior and Sleep-Related Fact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Volume 25, Number 5, September 2008 , pp. 760-775(16).

Small G. & Vorgan, G. (2008). Your iBrain: How technology changes the way we think. Scientific American. Retrieved December 9, 2010,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your-ibrain.

Teresa Borowska(2009) The Internet Addiction versusAggressive Behaviour among the Youth. The New Education Review, 19(3), 171-181.

Whang, L., Lee, S., & Chang, G. (2003). Internet Over-Users' Psychological Profiles: A Behavior Sampling Analysis on Internet

Addiction.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6(2), 143-150.

doi:10.1089/109493103321640338

Urponen, H., Partinen, M., Vuori, I., & Hasan, J. (1991). Sleep quality and health: Description of the sleep quality index. In J. H. Peter (Ed.), Sleep and health risk (pp. 555-558). Berlin: Springer.

111

Young, Kimberly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3), 237-244.

Y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Y: John Wiley

&Sons ,Inc.

112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名單

陳政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葉國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陳政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葉國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