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前述的結果,提供「應用」及「研究」兩方面的建議,以作為教育實務及未來研 究之參考。

一、應用方面

1. 由本研究對於不同程度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及解釋路徑的結果可知,學習成就的相 關因素是廣泛而複雜的,其原因可能來自於個人、家庭、學校或是社會網絡的因素。因 此,未來學校老師和家長在判斷學生的學習成就情形,應謹慎地考量多方訊息,而非就 單一因素來加以判斷。

以本研究國中階段的低學習成就解釋路徑為例,其主要可從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期望 和自我期望兩因素來加以考量,其次可再加上父母的教育期望和父親職業輔以說明低學 習成就的可能原因。

2. CART 分析方法所呈現的結果簡單易懂,主要功能為透過建構出的分類模型及規則 來對現象進行分類與預測,除了藉由分類模型找出的重要的因素以外,也可用於改變的 檢驗上。使用者發現有哪些因素是可以改進的,進而採用某種策略或制度來企圖將該因 素予以排除,接著再使用CART 分析來了解所採取的策略或制度是否具有改變的成效,

更進一步可了解如此的改變,所帶來分類預測模型在準確度上的變化。

從本研究的 CART 結果可知,國中和高中/高職/五專兩個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 因素差異很大,其可能的原因是來自於教育的升學篩選制度。然而,未來 12 年國民教 育實施之後,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用來區辨學習能力的功能,極有可能無法再發揮如此大 的功效。因此,欲了解教育制度的改變,是否會使得學習成就因素有所不同,可以透過 CART 分析來持續追蹤並檢驗改變的歷程。

3. 由本研究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 CART 分析結果可知 ,「學校公私立別」為預測學 習成就的因素之一,而公立學校的學習成就較高,私立學校的學習成就較低。此結果不 僅是反映了普遍社會對於明星學校的迷思,更突顯了在教育政策上,教育資源分配不 均、師資和學費差異的問題。

儘管目前私立學校林立,但家長和學生仍以公立學校為優先考量。國家的教育部門 應該思考如何輔導與促進私立學校的競爭力,提出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藉由提升私立 學校的師資品質與教育資源,提供補助獎學金的方案吸引優秀的學生就讀等方式,使私 立學校的升學率提高,破除明星學校的迷思,吸引更多高學習成就的學生願意進入私立 學校就讀,接著再進一步以CART 分析來了解此現象的改變情形。

二、研究方面

1. 本研究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資料來源,其中含豐富的教育相關資料,且每 年都會不斷進行更新中,目前第四波 2007 年所蒐集的資料已逐漸釋出。本研究採用的 是第一波和第三波追蹤樣本的公共使用版問卷,包含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由於學生資 料和老師資料無法透過學生代碼進行連結,因而未能將老師對學生的評量,以及與教 師、學校等與學習成就有關的因素於本研究進行探討。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使用其他版 本,例如現場使用版,將教師與學校等因素納入進行探討,另一方面,也可以採用第一 波至第四波的追蹤樣本,或與其他資料庫做連結,進行長期縱貫性的研究,從不同學習 階段的變化情形,看見學習成就的全貌。

2. 從本研究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學習成就因素可知,學校公私立是重要的因素,但 目前臺灣各縣市的公私立學校存在著分配不均的情形,有些區域的公私立學校數較多,

有些區域則較少。例如臺北市、臺中市就有數間公私立高中可選擇,但嘉義縣市,公立 高中可能就有男校和女校各一間可選擇。因此,建議未來資料庫可以釋出學校所在區域 的資料,例如學校所在的縣市,或是北、中、南、東區等資訊,使研究者可以更加了解 學校公私立此因素,是否可能受到所蒐集的樣本其學校所在的區域分佈所影響。

3. 由於本研究受限於資料庫,因此採用綜合分析能力測驗的 IRT 估計值作為學習成就 的指標,但在推論上仍要十分小心,與實際的學業成績仍不同,其偏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目前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仍是學習成就導向,將來如能發展出非學習成就導向,

則可讓未來研究者可以藉由資料庫樣本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作為依變項,使用 CART 分析方法來了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相關因素,並與本研究的結果進行比較。

4. 本研究所採用的 CART 分析方法,為資料探勘技術的一種,屬於探索性的研究。建 議未來的研究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CART 與其他統計方法的差異,可從兩方面著手:(1)

先用 CART 找出可能的模式,再以 SEM 或 HLM 等統計方法來驗證該模式,可以增加 該理論模式的效度;(2)使用相同的資料,例如 TEPS 國中第一波資料,同時採用 CART、

邏輯迴歸、SEM 等其他統計方法,來比較其結果的差異情形。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市:五南。

王天佑(1998)。家庭背景與原漢族群教育機會不均等之變遷。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

147-181。

王天佑(1999)。原漢族群之間地位取得過程之比較。中大社會文化學報,9,35-66。

王天佑(2002)。比較原漢國中學生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中大社會文化學 報,14,101-130。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儷蓉(2006)。編班方式對於國中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石培欣(2000)。國中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古碧蓮(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私立實踐大 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家珩(2003)。臺北縣立完全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 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敬一、載華(1996)。教育鬆綁。臺北市:遠流。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 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 出版,屏東市。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臺灣教 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

(4),35-54。

吳清山、林天佑(2005)。自我應驗預言。教育研究月刊,127,5-17。

吳逸萱(2006)。家庭危機與轉機: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和偏差行為為例。私立靜宜 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裕益(1993)。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 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臺灣教育,566,44-50。

吳繡金(2005)。高中生數學學習成就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縣。

何汝魚(2007)。國三學生參與補習行為、學業成績與心理幸福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 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 家庭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11-141。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 模式之驗證:以TEPS 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7。

李蕙芳(2007)。臺灣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教育關聯資本與學習成就之模式建構。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鴻章(2006)。臺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臺灣教育社會 學研究,6(2),1-41。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連性研究。教 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

周新富(2006)。Coleman 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 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 社學會研究,8(1),1-43。

周榮祥(2004)。以資料探勘技術分析股市個人投資績效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汪榮才(1979)。教師行為、學生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省立臺南師專學報,

12,111-131。

林大森(1999)。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差異 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8,35-77。

林生傳(1976)。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高雄師院學報,

4,167-222。

林生傳(1994)。我國高級中學階層化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48-69。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6。

林宛蓉(2006)。社會資本對升學機會、類型與管道的影響。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亮雯(2004)。James S. Coleman 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TEPS 之檢證。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

相關文件